产品需求过程管理重要性

产品需求管理重要性

背景

    以下都是真实事项经历回顾,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经理与研发团队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然而,沟通不畅或信息缺失常常导致需求无法准确传达,最终影响产品的成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1.需求逻辑与需求规则遗忘

    产品经理在与研发工程师确认某个需求逻辑后,未能有效文字书面记录背景信息与详细逻辑规则。在后续开发中,产品经理可能无法回忆起当初的逻辑背景,导致后续的产品功能不一致或偏离用户需求。

后果:研发只能重新阅读代码梳理逻辑,产品侧梳理,又投入人力成本。

   2.缺乏产品规划案例

    在产品线的某个子系统需要实现告警功能时,研发团队在第二个子系统中开发类似功能时,部分不动脑的研发仅仅通过复制代码来实现,未能考虑到系统的整体架构和组件复用。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重复工作量,还可能导致系统维护难度加大。本质原因是产品规划未能早起全面规划各个模块概要。如果产品规划早起规划 告警模块,系统架构可通用考虑 组件复用。

后果:研发侧增加重复工作量,产品与系统后续难以维护,系统扩展性缺失。

   3.隐式需求未考虑

   在设计微信小程序时,产品经理未能考虑到微信小程序注册认证的费用问题,导致开发完成后却因项目总交付成本,合同中没有采购问题而功能搁置。

后果:事实情况下,已经投入3名人力资源,同一个功能又在APP端再次开发,已经算是研发返工。这种情况会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客户满意度,已经造成项目成本浪费。

   4.需求不明确或模糊
    在需求收集和分析阶段,如果需求描述不明确或模糊,缺乏具体细节和量化指标,开发团队在后续工作中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导致产品功能不符合预期。
后果:
    研发成本超支:由于需求不明确,开发团队可能需要多次沟通和返工,增加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研发返工:频繁的需求变更和返工会导致项目延期,同时降低开发效率和质量。
    5.需求变动频繁
   市场环境、技术进展或客户反馈等因素可能导致需求在项目进行中频繁变动。
后果:
研发成本超支:需求变动意味着开发计划需要不断调整,可能涉及重新设计、编码和测试,增加了额外成本。
研发返工:已完成的开发工作可能因为需求变动而需要重做,导致资源浪费和进度延误。
   6.跨部门协作不畅
   产品研发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销售、研发、测试等。如果部门间沟通不畅或协作壁垒严重,会导致需求传递失真或延误。
后果:
研发成本超支: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可能重复劳动或遗漏重要信息,增加了整体成本。
研发返工:部门间协作问题可能导致开发出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或技术要求,需要返工。
   7.技术评估不足
   在需求阶段,如果缺乏对技术可行性的充分评估,可能会导致后续开发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后果:
研发成本超支:技术难题可能需要更多的研发资源和时间来解决,导致成本上升。
研发返工:如果技术难题无法解决或解决成本过高,可能需要重新设计或放弃部分功能,导致返工。
   8.文档管理不规范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资料,如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测试报告等。如果文档管理不规范,容易出现丢失、破损或版本混乱等问题。
后果:
研发成本超支:文档管理不善会导致团队在查找、核对和更新文档时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成本。
研发返工:文档不一致或丢失可能导致开发团队在后续工作中出现误解或遗漏重要信息,需要返工。

解决方案

一. 制定功能列表与需求文档规范与质量基线

  • 功能列表

    在项目初期,功能列表(Function List)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功能列表通常列出了产品或软件系统的所有主要功能或特性,这些功能或特性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够直接感知和操作的部分。功能列表不仅限于软件领域,也适用于硬件产品和其他类型的系统。产品经理应与研发团队共同制定详细的功能列表,功能列表可来自项目合同或SOW工作说明书,明确每个功能的背景、目标用户及其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团队成员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一致性,也能帮助产品经理在后续阶段快速回忆起需求逻辑。

功能列表的意义与作用

1)明确产品范围:
功能列表帮助项目团队明确产品的功能边界,确保所有关键功能都被纳入考虑范围。这有助于减少后期因功能遗漏而导致的项目延期或成本增加。
2)指导开发过程: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功能列表作为开发团队的工作指南,确保每个功能都按照既定要求进行设计和实现。这有助于保持项目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3)促进团队协作:
功能列表是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语言,它有助于不同角色(如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共享功能列表,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4)制定测试计划:
测试团队可以利用功能列表来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确保每个功能都经过充分的测试。这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发布后的风险。
5)支持迭代开发:
在敏捷开发等迭代式开发方法中,功能列表可以作为每次迭代的目标集合。随着项目的推进,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功能列表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
6)提供文档支持:
功能列表是产品文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产品的使用、维护和升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信息。通过查阅功能列表,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从而更高效地使用产品。

  • 需求文档与原型设计

    建立规范的需求规格文档SRS模板,记录每个需求的背景、目标及优先级。确保文档在团队内部共享,方便所有成员查阅。同时需要明确原型设计需要所有研发功能涉及的需求规则。

  • 需求过程质量

需求文档与原型需要有质量基线,达到质量要求与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开发环节。

640

功能列表-质量基线

  • 完整性:确保功能列表包含了产品的所有关键功能,避免遗漏。
  • 准确性:对每个功能的描述要准确清晰,避免歧义和误解。
  • 层次性:可以根据需要将功能列表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 可扩展性:考虑到产品的未来发展和变化,功能列表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以便随时添加新的功能或修改现有功能。


SRS文档的质量基线:
1)完整性
需求覆盖:SRS应全面覆盖所有用户、业务和技术需求,确保没有遗漏。
文档结构:文档应包含必要的章节,如范围、系统概述、需求概述、需求规格、合格性规定、需求可追踪性等,且每个部分都应详细阐述。
2)准确性
需求描述:每个需求都应清晰、准确地描述,避免歧义和模糊性。
参数定义:对于涉及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应给出明确的定义和范围。
3)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SRS中的各个部分应相互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外部一致性:SRS应与项目计划、设计文档等其他相关文档保持一致。
4)可追踪性
需求追踪:每个需求都应具有唯一的标识符,并能在SRS中追踪到其来源和去向。
变更管理:对于需求的变更,应记录变更的原因、影响范围和处理结果,确保变更的可控性。
5)可理解性
语言简洁:SRS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图表辅助:适当使用流程图、结构图、对象图等图表来辅助说明,提高文档的可读性。
6)规范性
文档格式:SRS应遵循统一的文档格式和排版规范,确保文档的整洁和美观。
引用规范:对于引用的外部文档或标准,应给出明确的引用信息和来源。
7)约束条件
技术约束:明确技术实现上的限制和约束,如硬件资源、软件平台等。
业务约束:说明业务需求上的限制和约束,如法规遵从性、知识产权要求等。
8)质量标准
定义质量标准:在SRS中明确软件系统的质量标准,如错误率、响应时间、可靠性指标等。
验收标准:定义如何验证软件系统是否满足SRS中的需求,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验收准则等。
9)优先级和关键程度
需求排序:根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确保关键需求得到优先处理。
关键程度标识:在SRS中明确标识出关键需求和关键功能,以便在开发和测试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10)变更控制
基线管理:建立SRS的基线版本,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变更流程:制定明确的变更控制流程,确保对SRS的任何修改都经过充分的评估和审批。


高质量的原型设计质量基线:
1) 设计规范与标准
统一设计规范:确保原型设计在视觉、交互、布局等方面遵循统一的设计规范,如颜色、字体、图标、间距等,以保持整体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明确设计标准:制定清晰的设计标准,如界面元素的尺寸、布局规则、交互逻辑等,以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2) 用户体验与可用性
用户需求满足:原型设计应紧密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确保设计的功能和流程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需求。
交互逻辑清晰:界面元素的交互逻辑应清晰明了,操作流程顺畅,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困惑或误操作。
反馈及时准确:提供及时、准确的用户反馈,如操作提示、错误提示等,以增强用户的操作信心和满意度。
3) 结构与内容
结构清晰:原型设计的页面结构应清晰明了,信息层次分明,便于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内容准确:原型中展示的内容应准确无误,与产品实际功能保持一致,避免误导用户。
4) 视觉表现
视觉吸引力:原型设计应具有视觉吸引力,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布局设计和元素运用,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一致性:保持界面元素在视觉上的一致性,如按钮样式、图标风格等,以增强用户的认知连贯性。
5)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界面元素和交互逻辑进行模块化处理,便于后续维护和扩展。
可定制性:提供足够的可定制性选项,以满足不同用户或场景下的需求变化。
6) 评审与迭代
评审机制:建立原型设计的评审机制,邀请相关利益方进行评审,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优化。
迭代优化:根据评审结果和用户反馈,对原型设计进行迭代优化,不断提升设计质量和用户体验。
7) 兼容性与可访问性
兼容性:确保原型设计在不同设备和浏览器上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可访问性:关注无障碍设计原则,确保原型设计对残障人士等特殊用户群体友好。


二. 早期产品规划

  • 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一种高效且灵活的产品和系统设计方法,它将复杂的产品或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具备特定的功能或职责,并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更新,最终通过组合这些模块来构建完整的产品或系统。在产品规划阶段,考虑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尤其是通用功能(如告警模块)。这样可以为不同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减少重复开发。模块化设计是一种将产品或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独立模块的设计方法。这些模块在功能上相对独立,接口清晰,便于单独设计、制造、测试和替换。模块化设计旨在降低产品的复杂性,提高开发效率,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模块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1) 确定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首先,需要明确产品或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要求。这包括对产品需求的深入分析,识别出哪些功能可以独立成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

2) 模块划分
根据功能和性能要求,将产品或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在划分模块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结构特点、制造工艺以及维护方便性等因素。确保每个模块都具备相对独立的功能,且接口清晰、易于连接和替换。

3) 定义模块接口
模块接口是模块之间交互的桥梁,包括数据接口和功能接口。需要定义清晰的接口标准和协议,确保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功能协同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接口的标准化和通用性也是提高模块可替换性和升级性的关键。

4) 遵循高内聚低耦合原则
在设计每个模块时,应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高内聚意味着模块内部各元素之间联系紧密,共同完成特定的功能;低耦合则意味着模块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减少相互依赖。这有助于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可重用性。

5) 选择合适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根据产品或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常见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包括层次化设计、基于组件的设计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模块,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6) 使用设计工具和编程语言支持
利用现代设计工具和编程语言提供的模块化支持,如模块声明、类定义等,来实现模块化设计。这些工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7) 编写模块代码和文档
在编写模块代码时,注意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每个模块都应该有清晰的文档说明,包括功能描述、接口定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有助于其他开发人员理解和使用模块,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8) 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在模块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单元测试用于验证单个模块的功能是否正确;集成测试则用于验证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以及系统整体功能是否满足要求。这些测试有助于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9)维护和升级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模块的维护和升级。由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因此可以单独更新或替换模块,而不影响其他模块的功能。这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组件复用

   组件复用是软件开发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它指的是在软件系统中,通过重用已存在的组件(通常指封装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软件单元)来构建新的软件系统或功能,以减少重复开发,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组件复用可以极大地促进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通过组件复用,提升开发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研发团队应在实现新功能时,首先检查现有组件是否能满足需求。

1) 明确组件的边界和职责:
在设计组件时,应明确其功能和职责范围,确保组件具有清晰的边界和独立的上下文。这有助于减少组件间的耦合度,提高组件的可复用性。
2) 遵循标准接口和协议:
组件应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以便在不同系统或项目中轻松集成和复用。通过遵循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的最佳实践,可以确保组件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3) 封装和抽象:
组件应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抽象性,即只暴露必要的接口和属性,隐藏内部实现细节。这有助于减少外部对组件内部结构的依赖,提高组件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4) 组件的文档化和测试:
为组件编写详细的文档,包括使用说明、接口定义、依赖关系等,有助于其他开发人员理解和使用组件。同时,对组件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提高组件复用性的重要手段。
5) 模块化设计:
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一组相关的组件组成。模块化设计有助于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模块内部的组件可以更容易地被复用和组合,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
6) 缓存和回收机制:
在某些情况下,如UI组件的复用中,可以通过缓存和回收机制来优化性能。当组件不再需要时,可以将其缓存起来,以便在后续需要时快速复用,从而减少创建和销毁组件的开销。
7) 合理使用复用策略:
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复用策略。例如,在UI开发中,可以通过懒加载、按需加载等方式来优化组件的复用;在业务逻辑处理中,可以通过服务层或中间件等方式来复用业务逻辑组件。
8) 持续优化和重构:
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组件的复用性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对组件进行评估和优化,去除冗余代码,调整组件结构,以提高其复用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通过重构等方式来改进组件的设计和实现方式,以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三. 了解运营和上架流程

  • 培训与知识共享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不同平台(如微信小程序、APP等)的运营和上架流程。定期组织培训或分享会,提升团队整体的产品知识和市场认知。

  • 市场调研

    在产品设计初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和潜在的运营成本,确保产品在开发阶段就考虑到商业可行性。

1)明确调研目标与范围
确定调研目标:
明确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比如了解市场需求、用户偏好、竞争态势、潜在风险等。
设定具体的、可量化的目标,如确定目标用户群体、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主要需求点等。
界定调研范围:
确定调研的地域范围、行业领域、目标用户群体等。
界定调研的深度和广度,确保调研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市场情况。
2)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
选择调研方法:
常用的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用户观察、竞品分析等。
根据调研目标和范围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并设计相应的调研工具(如问卷、访谈大纲等)。
确定调研样本:
根据目标用户群体选择合适的样本数量和样本分布。
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能够全面反映市场情况。
安排调研时间与资源:
制定详细的调研时间表,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阶段的时间安排。
合理分配调研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3)深入进行市场调研
用户需求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期望。
分析用户需求的优先级和重要性,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竞品分析:
了解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功能特点、价格策略、市场占有率等信息。
分析竞品的优劣势和潜在风险,为产品定位和差异化设计提供参考。
市场趋势与预测:
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趋势,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机会。
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为产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4)评估潜在运营成本
成本分析:
对产品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等进行全面分析。
评估不同成本项的占比和变化趋势,为产品定价和盈利策略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
识别潜在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运营风险等。
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和预案,确保产品能够顺利上市并持续运营。
5)总结调研成果并制定产品策略
总结调研数据:
对收集到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和结论。
编写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为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制定产品策略:
根据调研结果和市场需求制定产品的定位、功能特点、价格策略等。
确保产品策略与商业可行性相匹配,为产品的成功上市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持续优化与迭代
用户反馈收集:
在产品上市后持续收集用户反馈和意见。
分析用户反馈数据,了解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产品迭代优化:
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
不断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产品的长期成功。

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产品经理可以有效减少需求传递中的隐式坑, 提高产品需求质量,促进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持续的沟通与协作、规范的文档管理以及对市场动态的敏感性,都是确保产品经理在复杂项目中游刃有余的关键。产品需求过程管理意义如下:

1. 确保产品方向正确
需求过程质量管理首先确保了产品的方向正确。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用户访谈、竞品分析等手段,收集并验证真实、有效的需求,避免产品偏离市场或用户需求。这有助于减少后续开发过程中的方向性错误,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期望。

2. 提升产品竞争力
高质量的需求管理能够确保产品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细致的需求分析和优先级排序,产品团队能够聚焦于解决用户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卖点和竞争力的产品。这有助于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用户的青睐。

3. 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需求过程质量管理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通过清晰、明确的需求定义和验证,开发团队能够减少因需求变更而导致的返工和重复劳动,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同时,通过需求评审和确认,能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和风险,避免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造成更大的损失。

4. 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高质量的需求是开发团队高效工作的基础。明确、详细的需求描述能够减少开发过程中的误解和沟通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同时,通过需求管理和跟踪,开发团队能够确保每个需求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验证,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

5. 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
需求过程质量管理还促进了团队协作和沟通。通过需求评审会议、需求变更管理流程等机制,不同部门和团队之间能够就产品需求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形成共识。这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

6. 增强客户满意度
最终,产品需求过程质量管理的核心意义在于增强客户满意度。通过深入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提升用户体验。这有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口碑,为产品的长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天先到这儿,希望对AIGC,云原生,技术领导力, 企业管理,系统架构设计与评估,团队管理, 项目管理, 产品管理,信息安全,团队建设 有参考作用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构建创业公司突击小团队
国际化环境下系统架构演化
微服务架构设计
视频直播平台的系统架构演化
微服务与Docker介绍
Docker与CI持续集成/CD
互联网电商购物车架构演变案例
互联网业务场景下消息队列架构
互联网高效研发团队管理演进之一
消息系统架构设计演进
互联网电商搜索架构演化之一
企业信息化与软件工程的迷思
企业项目化管理介绍
软件项目成功之要素
人际沟通风格介绍一
精益IT组织与分享式领导
学习型组织与企业
企业创新文化与等级观念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初创公司人才招聘与管理
人才公司环境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团队文化与知识共享
高效能的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沟通计划
构建高效的研发与自动化运维
某大型电商云平台实践
互联网数据库架构设计思路
IT基础架构规划方案一(网络系统规划)
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之客户分析流程
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之采购战略制定与实施流程
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之业务设计流程
供应链需求调研CheckList
企业应用之性能实时度量系统演变

如有想了解更多软件设计与架构, 系统IT,企业信息化, 团队管理 资讯,请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

image_thumb2_thumb_thumb_thumb_thumb[2]

作者:Petter Liu
出处:http://www.cnblogs.com/wintersun/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该文章也同时发布在我的独立博客中-Petter Liu Blog。

posted on 2024-09-02 15:04  PetterLiu  阅读(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