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附件十四面的3D模型可以自动生成了 2017-10-14 刘崇军 风螺旋线 这个故事开始于大约半年前,偶然从电脑里翻到了曾经收藏的这本书《Automatic SketchUp》,英语+3D编程的内容真是超有吸引力。 之前用SketchUp做过一些简单课件,画上一次得费上半天的劲。如果能自动化处理,必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22:06 刘崇军 阅读(1244) 评论(12)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切线计算的数学验证 2017-10-14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全力抵抗节后综合症的你还好吧?在这一周里,有一件对本公众号很重要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风螺旋的切线与Eθ相垂直”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很重要呢?因为这首先表示在未来,风螺旋线的相关算法可以全面的接受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9:27 刘崇军 阅读(678)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那些书本上不曾告诉你的秘密 2017-08-28 刘崇军 风螺旋线 飞行程序书看了辣么久,你一定把下面这张图烂熟于心了是吧? 中间进近航段,主区超障余度150米,副区超障余度递减到零。嗯,非常典型的主副区结构,3D绘图来看看: 好像哪里不对?再检查一下,IF半宽5NM,也就是9.3km,副区高出来的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45 刘崇军 阅读(598)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附件十四面的数学模型与自动化算法分析 2017-06-01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完整的附件十四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结构,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内水平面、锥形面、进近面、过渡面、起飞爬升面,第二组包括:内进近面、内过渡面、复飞面。第二组限制面对于I类精密进近跑道为建议设置,对于II类以上级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44 刘崇军 阅读(2088)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附件十四面课件分享 2017-05-22 刘崇军 风螺旋线 诚意满满的附件十四面课件,全文需耗流量大约5M。图例中采用的是I类精密跑道基准代码3、4的限制面参数,用SketchUp绘制而成。 感谢您阅读至此的耐心,放出这个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一篇文章--附件十面的数学模型与自动化计算,欢迎继续关注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39 刘崇军 阅读(4234)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公式与特性 2017-02-24 刘崇军 风螺旋线 本篇文章由PPT转换而来,大约需要消耗2M流量 。 个人设想:风螺旋线算法理论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或迟或早终会有人发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基于国内滞后的软件理论现状,从理论到产品,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乎其微,着实没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35 刘崇军 阅读(563)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How to describe the wind sprial in computer system? 2017-02-21 刘崇军 风螺旋线 If we want get the approval of ICAO, we must separate the theory to different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28 刘崇军 阅读(59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性能分析中看到螺旋线的影子 2016-10-17 刘崇军 风螺旋线 一发失效规范文件(AC-121-FS-2014-123)中提到,转弯区应按照12.5%的外扩率,对保护区进行外扩。规范中未明确指定外扩时的基准圆弧,因此在理解上就有多种情况出现。比如以转弯区外边界圆弧为基准外扩,以转弯区标称圆弧外扩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26 刘崇军 阅读(40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画法比较(三) 2016-01-23 刘崇军 风螺旋线 风螺旋线的画法中有一种经常出现但并未完全覆盖风螺旋范围的画法,我称之为直线段模拟画法。 该画法的绘制过程是这样的: 从圆心出发,每隔一定角度绘制一个半径,并将该半径直接向外延长Eθ所对应的长度,得到风螺旋线外边界点,将所有的外边界点用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23 刘崇军 阅读(149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画法比较(二) 2016-01-23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分段圆弧画法 与 风螺旋线画法 其实是手工画法与计算机画法的区别。 分段圆弧画法通过绘制多个圆弧段来模拟风螺旋线,而风螺旋线画法是通过函数表达式来直接计算出每一个曲线点位置,从而实现的计算机画法。二者从绘图效果来看如上图中所示的效果。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21 刘崇军 阅读(98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画法比较(一) 2016-01-23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典型的风螺旋线画法有四种: 简化画法 分段圆弧画法 风螺旋线画法 直线段模拟画法 画法之间的差别一直存在,但就是缺少叠加在一起的分析比较,估计很多人在CAD中已经尝试过了,有没有考虑过造成差别的原因呢?从今天开始,计划用两到三篇短文来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8:19 刘崇军 阅读(299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进入 2015-12-13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当航空器沿直线段飞行时,最大的偏航航迹是与标称航迹夹角为一个偏流角的直线段。当航空器从直线段开始进入转弯飞行时,外边界的风螺旋线与之前的偏航航迹相切,具体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直线段与风螺旋线的衔接 图中表示的是一架航空器从a点经过11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54 刘崇军 阅读(549)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3D转弯保护区长啥样? 2015-12-06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在课本中、规范中看到的转弯保护区一直是平面化的样子。我们知道副区是由主区外扩而成,但具体怎样精确外扩无从知晓;我们知道主区边界至副区边界的超障余度是逐渐递减到0,但真正放一个障碍物在副区时,这个递减 的方向还是容易犯迷糊。 所有的这些问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52 刘崇军 阅读(33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公切线的算法 2015-11-26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在DOC8168所有成型的模板里,都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同一个模板里所使用的风螺旋线基础参数是相同的。比如:等待与基线模板中,入航与出航采用的是最高点的高度来考虑风速。转弯半径、偏流角在同一个模板中也都是相同的。本质上说这是为了对计算进行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41 刘崇军 阅读(92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外扩算法 2015-11-17 刘崇军 风螺旋线 初学飞行程序设计时,大家肯定都学过风偏移量的基础公式: WS代表风速,R(大R)表示转弯率,Eθ表示转过某角度(θ)后得到的偏移量。 这个公式反过来看,会是这样的: 这样的式子,它的含意是什么呢?要得到一个指定的外扩距离Eθ,只需要将整个风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36 刘崇军 阅读(1066)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切线(二) 2015-11-15 刘崇军 风螺旋线 数学中的难题用计算机来解决时,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粗暴的运算方法来计算结果,这种方法就是——迭代运算。 迭代运算的原理就是先粗略的计算出一个结果,然后和目标要求相比较,找出差距,调整后,重新计算,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运算精度满足要求为止。 在PB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22 刘崇军 阅读(537)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切线(一) 2015-11-15 刘崇军 风螺旋线 之前讨论过风螺旋线的计算公式,有了公式按理说求切线应该很容易,对公式求导数即得切线,然而这样做之后会发现,公式会非常的复杂并且没有效率。所以切线的计算还得换个思路。 风螺旋线上的每一个点,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圆弧(半径为Eθ)的边界点,那么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18 刘崇军 阅读(123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线的公式 2015-10-26 刘崇军 风螺旋线 为什么得有个公式? 有了公式,计算机才会连续的、快速的计算。为我们省下很多手工绘图的时间,用来聊聊天、喝喝茶,该有多好(没有茶点的公司一定不是一个强大的公司)。 公式必须是推导出来的,不能是做梦得到的。所以还是得聊聊余弦定理。(公式盲患者建议快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14 刘崇军 阅读(759)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风螺旋的核心是旋转 2015-10-25 刘崇军 风螺旋线 还记得上次说到的传统风速三角形吗?(其实是前天说的)动态的看会是下面的情形: 受侧风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轨迹线与标称的轨迹线会越来越远。 如果把这个三角形绑到一根绳上,抡起来看,会是什么样呢? 首先三角形肯定会散架,红色GS箭头被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05 刘崇军 阅读(494)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偏流角为什么是arcsin(w/V) 2015-10-22 风螺旋线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速度三角形说起(需要了解一点三角函数,但很基础,不用担心)。 传统的速度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背一段书) DA DraftAngle 偏流角 WA WindAngle 风角 GS Ground Speed 地速 T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7-11-19 17:03 刘崇军 阅读(1411) 评论(0) 推荐(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