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切转弯保护区的融合

旁切转弯保护区插件经过一次升级,已经有了一定的实用价值,真实的飞行程序中,保护区之间是连续衔接的,所以今天我来聊一下多个旁切转弯在融合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之前我们对DOC8168进场程序的图例做过分析,原图中起始进近(IAF)部分的转弯外边界绘制的不准确,我们用旁切转弯插件进行了重绘,并且用更常见的RNAV1/2规范重新进行了制图,得到下面的效果。
ICAO图例很“心机”的地方在于,所有的航段距离都是足够的,风螺旋都完整的以30°线切入到后一段的保护区。真实条件下,航段距离往往没有这么充足,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对稳定距离进行判断,对速度加以限制。
我们以PBN起始进近航段常见的T形结构来看一下旁切转弯保护区在真实条件下的效果。
比如我们有一个10km长度的起始进近航段,IAF高度3000米,如果不限速,按照规范中最大指示空速IAS 465km/h来绘图,会是下面的效果。
 
上图中使用的参数如下:
可以看到转弯半径为5190m,也就是说10km的航段对于标称转弯来说都是不够用的,稳定距离更是无法保障。
将IAS限制到最大380km/h,得到的保护区(蓝色部分),将是下面的效果:
在IAS380km/h的条件下,真空速TAS为453km/h(与日常的飞行速度相符),转弯半径为3.5km,航段稳定距离满足要求。速度的减少,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保护区有一定的缩减,对于侧方障碍物的超障评估来说更为有利。通过上图对比可知,起始进近航段,对于速度的控制是非常的重要。
IF点我们用高度2700m,速度380km/h进行计算,与起始进近保护区进行叠加,得到下面的效果:
两个保护区融合的时候,规则其实很简单,主区连主区、副区连副区,重合部分,主、副区都选最大扩部分(宁大勿小)。修剪以后是下面的效果:
这张图看起来已经很Perfect了,还缺了点什么呢?从越障分析的角度来说,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NN”线(最早开始下降的标志线)。换个说法就是什么时候可以从3000m开始下降,又是什么时候可以从2700m开始下降。
按照规范的要求,从航路点前量取一个ATT(沿航迹容差Along Track Tolerance)的距离,得到的线称为NN”,以该线被认为是超障分析时的最早下降位置。补充上NN”线之后,保护区才算完整。
问题又来了,起始进近航段距离较短时,比如上图的情况,在IF点转弯的NN”线找不到内边界的最早点,图上是画不出来了。又或者如上图所示,从3000m的NN”线到2700m的NN”线之间怎么衔接,没有办法说清楚,只能是从安全越障的角度,来分别分析。如果存在超高障碍物,最好的方式是对程序方案进行优化,而不是通过复杂的计算来“证明”超障满足要求。
单一进近方向的NN”线已经是个“复杂”问题了,多个方向进近时,保护区一旦全部“融合”了,评估分析将变得更加困难。
举例说明,比如某大型机场,有双三边的进近方式,融合前的保护区图如下:
融合后的保护区图如下:
如果融合后的图中没有NN”线进行提示,评估将分析将无从下手。当然了,如果地形条件非常的好,整体超障情况良好,那么保护区怎么画对评估结论也不会有影响。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1、起始进近航段内速度控制很重要,特别是在航段距离略短的情况下,2、(平面的)保护区融合(个人认为)是个伪命题,因为融合后的保护区对于越障分析并没有帮助,反而容易丢失很多细节。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按照进近方向进行“完整”的评估。
今天就聊这么多,需要“旁切转弯CAD插件”的朋友请留下邮箱,或发邮件至spiralman@163.com联系领取,可以免费用到5月初,之后付费可以继续使用:)。
posted @ 2020-02-25 13:35  刘崇军  阅读(3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