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网关:
一个交换机,连两个电脑A和B,A和B不在一个网段,他们的IP分别是192.168.1.2,255.255.255.0,B是 192.168.2.1,255.255.255.0,网关也可以设也可以不设,但其实你设了也是个假的网关,因为在你的环境里面只有一个交换机,并没有路由器,对吗?
A ping B:
1.Ping命令会构建一个固定格式的ICMP请求数据包,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IP地址“192.168.2.1”一起交给IP层协议.
2.IP协议会查看目的IP地址是否和源IP在同一网段,如果在同一网段就直接查找ARP缓存,查找目的MAC,如果目的IP地址是否和源IP不在同一网段,那么就将数据包发送到网关.
3.按照前面的描述,在A电脑上有两种情况,1是没设网关 2是设了一个假的网关,那么如果没设的话,数据包到这一步就丢弃了,目的IP和源IP不在一个网段而且A没有网关,那么就无法发送.如果A设网关了的话,接着往走.
4.假设A电脑设定的网关是192.168.1.1,那么IP协议知道了目的IP,但是不知道目的MAC,所以会查找A电脑的ARP缓存,看里面有没有目的MAC,很遗憾,肯定没有,因为环境里并没有这个网关设备存在.所以A会发一个ARP广播到192.168.1.X整个网段,来查找IP是192.168.1.1 的MAC,当然,物理上就不存在192.168.1.1这个设备,自然就没有设备来响应这个ARP广播,所以最终IP协议无法知道目的MAC,就无法将数据包往下一个层数据链路层传递.
回到最开始,还是那句话:IOS一共七层, 发送数据的过程是从上到下,也就是从应用层一直到物理层,接收数据是从下至上.
1.1 查本地arp缓存,看看是否有IP和Mac的对应表.
1.1.1 有,直接向网络上发包,包中包括原mac及目标mac。
1.1.2 没有,则向网络发arp广播,用来查找与目标IP对应的mac地址(ARP发送的是广播数据,电缆上的每个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广播的数据帧)。
1.1.2.1 如果查到了,则向网络发包。
1.1.2.2 没查到,则不通讯。
2 两者不在同一网段,则把目标地址转为网关地址(也就是平时说的向网关发包),然后查找本地arp缓存,继续1.1 。
由此可以看出,源主机和网关的通讯过程中,并不会检查两者是不是同一网段,而是直接去查arp缓存或者发送ARP广播。所以是可能通讯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IP地址的分配是根据网络的拓朴结构,而不是根据谁制造了网络设置。若将高效的路由选择方案建立在设备制造商的基础上而不是网络所处的拓扑位置基础上,这种方案是不可行的。
(2)当存在一个附加层的地址寻址时,设备更易于移动和维修。例如,如果一个以太网卡坏了,可以被更换,而无须取得一个新的IP地址。如果一个IP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可以给它一个新的IP地址,而无须换一个新的网卡。
(3)方便数据传输。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中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最终都表现为将数据包从某种形式的链路上的初始节点出发,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最终传送到目的节点。数据包在这些节点之间的移动都是由ARP协议负责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上来完成的。
目的mac地址是如何得到的?
TCP/IP里面是用的ARP协议。比如新建了一个内网,如果一台机器A找机器B,封装FRAME时(OSI的第二层用的数据格式),要封装对方的MAC,开始时A不知道B的MAC,只知道IP,它就发一个ARP包,源IP是自己的,目的IP是B的,源MAC是自己的,目的MAC是广播的。然后这个请求包在内网内被广播,当其他机器接到这个包时,用目的IP和自己的IP比较,不是的话就丢弃。B接到时,发现IP与自己的一样,就答应这个包的请求,把自己的MAC送给A。如果B是其他子网的机器,那么路由器会判断出B是其他子网,然后路由器把自己的MAC返回给A,A以后再给B发包时,目的MAC封装的是路由器的。
路由转发过程:
当主机A发向主机B的数据流在网络层封装成IP数据包,IP数据包的首部包含了源地址和目标地址。主机A会用本机配置的24位IP网络掩码255.255.255.0与目标地址进行与运算,得出目标网络地址与本机的网络地址是不是在同一个网段中。如果不是将IP数据包转发到网关。
在发往网关前主机A还会通过ARP的请求获得默认网关的MAC地址。在主机A数据链路层IP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数据帧,然后才发住到网关……也就是路由器上的一个端口。
当网关路由器接收到以太网数据帧时,发现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是自己的某一个端口的物理地址,这时路由器会把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去掉。路由器认为这个IP数据包是要通过自己进行转发,接着它就在匹配路由表。匹配到路由项后,它就将包发往下一条地址。
路由器转发数据包就是这样,所以它始终是不会改IP地址的。只会改MAC.
当有数据包传到路由器时,路由器首先将其的目的地址与路由表进行对比,如果是本地网络,将不会进行转发到外网络,而是直接转发给本地网内的目的主机;但是如果目的地址经路由表对比,发现不是在本网中,有nat就将改变源地址的IP(原源地址的Ip地址改为了路由器的IP地址),路由器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进行通信。
动态端口映射其实也就是NAT网关的工作方式。
静态端口映射::就是在NAT网关上开放一个固定的端口,然后设定此端口收到的数据要转发给内网哪个IP和端口,不管有没有连接,这个映射关系都会一直存在。就可以让公网主动访问内网的一台电脑。
2.1 地址转换
NAT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私有网主机和公共网主机通信的IP包经过NAT网关时,将IP包中的源IP或目的IP在私有IP和NAT的公共IP之间进行转换。
如下图所示,NAT网关有2个网络端口,其中公共网络端口的IP地址是统一分配的公共 IP,为202.20.65.5;私有网络端口的IP地址是保留地址,为192.168.1.1。私有网中的主机192.168.1.2向公共网中的主机202.20.65.4发送了1个IP包(Dst=202.20.65.4,Src=192.168.1.2)。
当IP包经过NAT网关时,NAT
Gateway会将IP包的源IP转换为NAT
Gateway的公共IP并转发到公共网,此时IP包(Dst=202.20.65.4,Src=202.20.65.5)中已经不含任何私有网IP的信息。由于IP包的源IP已经被转换成NAT
Gateway的公共IP,Web Server发出的响应IP包(Dst=
202.20.65.5,Src=202.20.65.4)将被发送到NAT Gateway。
这时,NAT Gateway会将IP包的目的IP转换成私有网中主机的IP,然后将IP包(Des=192.168.1.2,Src=202.20.65.4)转发到私有网。对于通信双方而言,这种地址的转换过程是完全透明的。转换示意图如下。
如果内网主机发出的请求包未经过NAT,那么当Web Server收到请求包,回复的响应包中的目的地址就是私网IP地址,在Internet上无法正确送达,导致连接失败。
2.2 连接跟踪
在上述过程中,NAT Gateway在收到响应包后,就需要判断将数据包转发给谁。此时如果子网内仅有少量客户机,可以用静态NAT手工指定;但如果内网有多台客户机,并且各自访问不同网站,这时候就需要连接跟踪(connection track)。如下图所示:
在NAT Gateway收到客户机发来的请求包后,做源地址转换,并且将该连接记录保存下来,当NAT Gateway收到服务器来的响应包后,查找Track Table,确定转发目标,做目的地址转换,转发给客户机。
2.3 端口转换
以上述客户机访问服务器为例,当仅有一台客户机访问服务器时,NAT
Gateway只须更改数据包的源IP或目的IP即可正常通讯。但是如果Client A和Client B同时访问Web
Server,那么当NAT Gateway收到响应包的时候,就无法判断将数据包转发给哪台客户机,如下图所示。
此时,NAT Gateway会在Connection Track中加入端口信息加以区分。如果两客户机访问同一服务器的源端口不同,那么在Track Table里加入端口信息即可区分,如果源端口正好相同,那么在时行SNAT和DNAT的同时对源端口也要做相应的转换,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