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 故障发现:如何建设On-Call机制?

在上一部分,我们学习了 SRE 的基础,需要掌握的重点是 SLI 和 SLO 以及 Error Budget(错误预算)策略。SLI 是我们选择的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指标,SLO 是每个指标对应的目标,而我们又经常把 SLO 转化为错误预算,因为错误预算的形式更加直观。转化后,我们要做的稳定性提升和保障工作,其实就是想办法不要把错误预算消耗完,或者不能把错误预算快速大量地消耗掉。

这么说,主要是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制定的错误预算在周期还没有结束之前就消耗完了,这肯定就意味着稳定性目标达不成了;另一种情况是错误预算在单次问题中被消耗过 多,这时候我们也要把这样的问题定性为故障。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错误预算被消耗,当我们定义一个问题为故障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聚焦 MTTR,故障处理的关键环节

好了,我们先回顾下在第 1 讲的时候,提到故障处理的环节就是 MTTR,它又细分为 4 个指标:MTTI、MTTK、MTTF 和 MTTV,之所以分组分块,也是为了更加有目的性地做到系统稳定性。

wps1

那么,这四个环节,在我们故障处理 MTTR 又各自占多长时间呢?下面这个 MTTR 的时长分布图,是 IBM 在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之后给出的。

wps2

我们可以看到,MTTK   部分,也就是故障定位部分的时长占比最大。这一点,我们应该都会有一些共鸣,就是绝大部分的故障,往往只要能定位出问题出在哪儿了,一般都可以快速地解决故障,慢就慢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所以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寻找问题上了。

不过,从我实际分析的情况看,很多时候 MTTR 的时间分布跟这个图会有一些差别,为什么呢?

因为上面这张图是  IBM  针对网络设施的故障统计出来的,鉴于网络设备部署模式相对简单,以及日志和报错信息比较固定和明确,所以出现问题时,MTTI 的判定阶段不会花太多

时间。而且真的出现问题,基本上采取的策略一般也是定位到根因,再采取措施处理故障, 除了主备切换等冗余措施,基本是没有太多其它手段。

但是,在一个分布式的软件系统下,我们判定一个问题发生在哪儿,影响范围到底是怎么样的,要召集哪些人共同参与定位排查等等,这个反而会消耗更多时间,所以我们看到 MTTI 阶段占比会更重。

另外,当一个分布式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的策略一定不是找到根因,而是优先恢复业务。所以,我们往往是通过故障隔离的方式,先快速恢复业务,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 Design for  Failure  这样的策略,再具体一点,就是服务限流、降级、熔断甚至是主备切换这样的手段,这样的话,MTTK 的占比会有所下降。

因此,从分布式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 MTTR 的时间占比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wps3

其实,不管是不是分布式系统,我们针对处理故障的目的都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提升每个环节的处理效率,缩短它们的处理时间,这样才会缩短整个   MTTR,减少对不可用时长的消耗。

今天,我们就先来看 MTTR 的第一个环节,MTTI。看看在 MTTI 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处理故障效率。关于 MTTR 中的另外三个环节,也就是 MTTK、MTTF 和MTTV 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中继续讨论。

MTTI:从发现故障到响应故障

MTTI,就是故障的平均确认时间,也就是从故障实际发生时间点,到触发采取实际行动去定位前的这段时间。

这个环节其实主要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件事,判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故障;第二件事,确定由谁来响应和召集。我们一一来看。

先看第一件事。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很多,但是这些问题的影响不见得都很严重,或者都需要我们立即做出响应去处理。即便是故障,我们也会分不同的响应级别去处理。那我们怎么判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故障呢?如果是故障,我们应该以哪种级别去响应呢?

解决方案很明确,就是利用我们在 《04 | 错误预算:达成稳定性目标的共识机制》中讲过的,根据错误预算制定故障等级的方式来判定响应方式。我们把 trade_cart 购物车的案例再拿出来,你可以再看下,作为参考。

wps4

在没有 SLO 和错误预算这个体系时,我们通常会根据用户投诉,或客服对同一问题的重复反馈来判断。比如 10 分钟内,有超过 50 个用户投诉无法购买商品、支付不成功或者优惠券未生效等问题,我们就会启动应急响应。不过,一旦等用户和客服反馈,就说明故障影响已经非常恶劣了,用户也已经处于无法忍受的状态了。

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高效。既然我们已经搭建了 SRE 体系,设定了 SLO,能对稳定性进行量化管理,那我们就能比用户更快发现问题并响应问题了。至于用户投诉和客服反馈的渠道, 只能是作为我们的辅助手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设定的 SLO 和错误预算,准确判断发生的问题是否是故障,并依据故障等级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处理这些问题,大大提高反应效率。接着来看第二件事,谁来响应和召集。这件事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判定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故障,首先要有人能判定,接下来需要哪些人来介入,并能够把相关的人员召集起来,一起来处理故障。这两件事,其实就是 SRE 里面提到的 On-Call 机制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件事其实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监控和告警体系。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在On-Call 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告警我们都要响应,如果不影响稳定性,一般的告警是可以降低响应级别的,我们只需要响应基于 SLO 的告警。

我和很多公司交流过,发现大家都非常重视监控体系的建设,监控指标梳理得也非常全面, 而且各种监控技术和产品都会使用。比如,从最早的 Zabbix,以及日志系统栈 ELK,再到近两年随着 Kubernetes 而火爆起来的 Prometheus 等等,从技术上来说,这一点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第二件事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也就是 On-Call 的流程机制建设。

关于 On-Call 的两个案例

在正式讲流程机制之前,我先分享两个关于 On-Call 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发生在我自己团队里的,当时遇到一次大数据产品 HBase 故障。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负责数据平台的运维同学收到了故障告警,出现了部分节点不可用,同时依赖该产品的搜索和推荐等业务也开始反馈异常,进而影响到广告曝光,导致资金损失。

问题出现后,我们很快明确了故障的严重程度,开始联系对应的负责人上线一起处理。因为是周末,所以需要一个个打电话联系,同时我们的 HBase 已经上云,所以处理过程又需要云产品的同事介入,这就又涉及到跨组织的协调。云产品内部又有分工,一线服务、二线产品研发支持,所以这个协调过程又是一个比较长的链条。再加上其他的权限问题,所以等相关人员就位开始真正排查问题的时候,距离发生故障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当时我大致统计了下,仅仅协调人员到位并上线开始处理问题,这个过程就花去了 45 分钟,而真正解决问题的环节只用了 15 分钟。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第一大企业 IM 产品。因为产品本身的特点,每天早上八点半到九点,会有一波使用高峰,产品经常在这个时间段出故障。同时呢,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互联网公司通勤时间,大部分技术员工都在上班的路上,根本没办法处理问题,导致故障时间过长。

所以为了保证及时响应,企业决定分批上下班,一批人早上在家值守,甚至是守在电脑旁随时应急,其他员工准时上班。等过了产品使用高峰期,值守的员工再陆续从家里出发上班。同时,下班也错开时间,保证有人可以及时响应。这种错时保障机制,很多电商企业在大促保障或者重大活动期间也经常用,就是确保关键角色必须在线,随时应急响应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从整体上讲,如果要缩短 MTTI 时长,技术相关的监控告警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一整套协作机制。这也是为什么像 Google 这样技术体系已经如此完善的公司,还要强调 On-Call 机制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建设好 On-Call 的流程机制呢?

On-Call 的流程机制建设

接下来,我就跟你说说,在蘑菇街我们是怎么做的,我把这个流程总结为“On-Call 关键 5 步法”。

1. 确保关键角色在线。

这里的关键角色不是指一两个值班的运维或 SRE 人员,而是整个产品体系中的所有关键角色。比如电商就需要安排核心业务应用(如用户、商品、交易、优惠及支付等)的 Owner,或 Backup 中至少有一人参与 On-Call 轮班。不过,接收故障告警或第一时间响应故障的,一般是运维、PE 或 SRE 这样的角色,业务开发同事要确保及时响应 SRE 发起的故障应急。

2. 组织 WarRoom 应急组织。

我们有专门处理故障的“消防群”(暗含着灭火的意思),会将这些关键角色纳入其中,当有故障发生时会第一时间在消防群通报,这时对应的  On-Call  同事就要第一时间最高优先级响应呼叫(Page)。如果是工作日,对于严重故障,会立刻组织成立 War Room,责任人会马上聚到一起;如果是非工作时间,则会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拉起虚拟 War Room。

3. 建立合理的呼叫方式。

在 On-Call 的落地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就是谁最熟悉某个系统,谁就最容易被 7*24 小时打扰。比如系统或应用的 Owner 或者是架构师,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找这些同事处理的效率最高,所以就会造成这些同事被默认为 On-Call。

但是这样做会极大地影响这些同事在正常业务开发上的精力投入。他们要么总是被打断,要么就是经常通宵处理问题,导致第二天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在非工作日也得不到正常的休 息。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固定的 On-Call 手机,建立手机与所有 On-Call 系统的对应关系,比如这个手机号码对应交易核心应用,另一个号码对应 IDC 机房运维等等。这样我们在 On-Call 时就不再找具体的哪个人,而是手机在谁手中,谁就承担 On-Call 职责。除非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或者遇到了疑难杂症,这种时候再呼叫其他同事参与进来。

无论是 SRE、架构师,还是一线开发,熟悉某个系统的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  On- Call,而不是看架构图和代码。所以,有效的  On-Call  机制,可以让团队更深刻地认识到目前系统的存在哪些问题,对自己的痛苦状态也会有更深刻的感受,进而对后面的改进措施才能更有针对性和落地性。同时,On-Call 也可以培养和锻炼新人和 Backup 角色,这也是让新人尽快融入团队和承担责任的最好的方式。

4. 确保资源投入的升级机制。

这个跟前面几条有相关性,有很多团队认为 On-Call 就是设置几个人值班,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这几个人做;最极端的还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冲在最前线的运维或 SRE 来完成。但是,在分布式架构这种复杂场景下,这种思路是明显不可行的。

这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给到运维和 SRE 授权,当他发现问题不是自己或现有 On-Call 人员能解决的时候,他有权调动其他必要资源投入。如果故障等级偏高,一下无法明确具体找哪些人员投入的时候,SRE   或运维可以直接上升到自己的主管或相关主管那里,要求上级主管协调资源投入。必要时,还可以上升到更高级主管,甚至 CTO 或技术 VP 来关注。所以,授权非常关键,这一点的具体操作层面,我们会在后面的故障处理过程中再详细介绍。

5. 与云厂商联合的 On-Call。

现在企业上云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问题和故障的处理,是离不开与云产品工程师一起高效联动的。所以,我们应该把云产品和云厂商作为我们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第三方。而对于云厂商来说,也要考虑把客户业务作为自身业务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紧密合作。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与云厂商之间的协作磨合,联合故障演练,必要的授权等等。

总结

最后,我们做一下简单的总结。

我们按照 MTTR 的细化分段可以看到,处理故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 MTTI,也就是故障发现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靠基于 SLO 的告警,更加精准地告知我们当前系统的稳定性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对 SLO 的影响程度,也就是错误预算的消耗情况作出判断,是否定性成故障。如果是故障,我们就要启动应急响应,而高效快速的应急响应,是要靠 On-Call 的流程机制来保证的。

关于建设 On-Call 的流程机制,我给你分享了我自己团队的“On-Call 关键 5 步法”,咱们再一起复习一下:

1. 确保关键角色在线;

2. 组织 War Room 应急组织;

3. 建立合理的呼叫方式;

4. 确保资源投入的升级机制;

5. 与云的联合 On-Call。

当我们能够很好地做到以上两点的时候,我们就能大幅降低 MTTI,也为接下来更高效的故障定位和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你觉得在故障处理中,是优先建设监控体系更重要,还是建设高效的On-Call 机制更重要?它们两者应该怎么来结合会更有效?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

如果你在 On-Call 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请分享在留言区,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posted @ 2021-05-02 19:35  元贞  阅读(79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