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规范&读《数学之美》有感

一、编码规范(参考来源:https://blog.csdn.net/aaaaa_alice/article/details/82144460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9852405

1、开始

  • 命名:
    • 类名首字母应该大写
    • 字段、方法以及对象(句柄)的首字母应小写
  •   在源文件的开头,都应该有一段说明,描述一下该代码的功能且完成时间
  •   类或接口的注释,必要时应加上参考链接
  •   说明变量的类型与级别

2、过程(代码外在形象)

  •   注意缩进,一般使用tab键。缩进将增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外观优雅型
  •   if、do、while等语句的执行语句无论长短、多少都要加上{},且注意括号的对齐
  •   适当间隔:类、方法及相对独立的程序块之间、变量说明之后必须加空行;然后有些关键字之后应添加空格,以突出关键字。
  •   注释
    • 多进行字段注释和方法注释,这样不仅增加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注释快捷键"Ctrl+?”快速进行单行注释(//)。而多行注释则为/*......*/

3、意义

  •   减少软件的维护本钱
  •   增强可读性,并可以提高团队开发的合作效率
  •   锻炼更加严谨的思维

 

二、读《数学之美》有感

  《数学之美》这本书呢,第一次听说是在暑假的时候,当时知道19级的信息学院新生需要阅读书籍然后写观后感,而《数学之美》就是其中之一。原先我并不知道它的存在,看了出版说明以后才得知,原来它的前生,是IT行业里的网红博客。不过,作者在编排成书的过程中,为了方便非IT读者,进行了系统性的专题背景介绍等。
  第一章是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看完感觉很神奇吧,之前学聚类、学去除歧义等原理,大多也就是百度搜索,理解其意思。在《数学之美》中,聚类的解释:“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读音相同的词可能用同一个符号记录。这种概念的聚类,在原理上与今天自然语言处理或者机器学习的聚类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百度百科的解释:“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被称为聚类。”在这两种说法的对比之下,便可以看出为什么这可以成为一本网红书。在我对这本书的简单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主要是将抽象具体化,而且可以让我们与机器的学习“感同身受”。而且吧,也是第一次看到“信息的冗余是信息安全的保障”,这就有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感觉,哈哈,很新奇的说法。第一章主要是了解了文字、数字和语言的历史,很好的帮我理解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而第二章呢,则是“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课本提及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编码方式,而语言的语法规则是编解码的算法。”,不过主要还是讲了数学模型与通信的相通,这一部分不是特别喜欢,哈哈。主要是历史和概念性的东西。

  看了看这本书的目录,对“中文分词”比较感兴趣。哈哈,实验室也需要完成分词工作。最近都要找找时间好好看书呀!

 

posted on 2019-09-08 03:06  WeN。  阅读(17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