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之性能实战(16.2)
一、单接口的性能测试
添加一个接口:
案例:登录接口:
url:POST http://cms.duoceshi.cn/cms/manage/loginJump.do
POST data:
userAccount=admin&loginPwd=123456
1、调通登录接口
2、添加查看结果树和聚合报告
3、聚合报告的内容分析
聚合报告参数详解:
Label:每个 JMeter 的 element(例如 HTTP Request)都有一个 Name 属性,这里显示的就是 Name 属性的值
.#Samples:请求数——表示这次测试中一共发出了多少个请求,如果模拟10个用户,每个用户迭代10次,那么这里显示100
Average:平均响应时间——默认情况下是单个 Request 的平均响应时间,当使用了 Transaction Controller 时,以Transaction 为单位显示平均响应时间
Median:中位数,也就是 50% 用户的响应时间
90% Line:90% 用户的响应时间
Min:最小响应时间
Max:最大响应时间
Error%:错误率——错误请求数/请求总数
Throughput:吞吐量——默认情况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请求数(Request per Second),当使用了 Transaction Controller 时,也可以表示类似 LoadRunner 的 Transaction per Second 数
KB/Sec:每秒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量,相当于LoadRunner中的Throughput/Sec
一般而言,性能测试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数据有:
.#Samples 请求数,Average 平均响应时间,Min 最小响应时间,Max 最大响应时间,Error% 错误率及Throughput 吞吐量
==============================================
线程参数的详解:
线程数:虚拟用户数。一个虚拟用户占用一个进程或线程。设置多少虚拟用户数在这里也就是设置多少个线程数。
Ramp-Up Period(in seconds)准备时长:设置的虚拟用户数需要多长时间全部启动。如果线程数为10,准备时长为2,那么需要50秒钟启动500个线程,也就是每秒钟启动10个线程。
循环次数:每个线程发送请求的次数。如果线程数为500,循环次数为2,那么每个线程发送2次请求。总请求数为500*2=1000 。如果勾选了“永远”,那么所有线程会一直发送请求,一到选择停止运行脚本。
Delay Thread creation until needed:直到需要时延迟线程的创建。
调度器:设置线程组启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配置调度器时,需要勾选循环次数为永远)
持续时间(秒):测试持续时间,会覆盖结束时间
启动延迟(秒):测试延迟启动时间,会覆盖启动时间
启动时间:测试启动时间,启动延迟会覆盖它。当启动时间已过,手动只需测试时当前时间也会覆盖它。
结束时间:测试结束时间,持续时间会覆盖它。
========================================
一个场景的性能测试:
1、设置好一个场景接口(2个接口以上)
2、线程组右键 -> 定时器 -> Synchronizing Timer
集合点的概念:loadrunner中集合点可以设置多个虚拟用户等待到一个点,同时触发一个事务,以达到模拟真实环境下多个用户同时操作实现性能测试的最终目的。jmeter
中使用Synchronizing Timer实现Lr中集合点的功能,模拟多用户并发测试,即多个线程在同一时刻并发请求。
1、线程组右键 -> 定时器 -> Synchronizing Timer
2、参数设置
a. Number of Simulated Users to Group by: 此处填写并发数量
b. Timeout in milliseconds: 超时时间设置
Jmeter默认没有超时时间,如果没有设置,一旦没有达到集结数量的请求系统就一直
等待。
计算超时时间方法参考: 并发数量 * 1000毫秒/ 线程数/在多少时间启动这么多线程
10*1000/(10/10)=10000
定时器作用域:
作用于该定时器之后的所有请求,也就是说定时器实在请求执行前起作用的并发数和线程数一致时,并发启动时间,一定要大于线程组启动,如果小于这个时间,并发数量不准确。
(注意:线程组整理的启动时间单位是秒,定时器里的等待时间是:毫秒 ,哟啊注意单位换算,1秒=1000毫秒)
===============================================
稳定性测试
勾选:线程属性 (永久)
启动时间:填写
结束时间:填写
===============================================
性能调优(一般开发或测试开发进行调优)
1、硬件上的性能瓶颈:
一般指的是CPU、内存、磁盘I/O 方面的问题,分为服务器硬件瓶颈、网络瓶颈(对局域网可以不考虑)、服务器操作系统瓶颈(参数配置)、中间件瓶颈(参数配置、数据库、web服务器等)、应用瓶颈(SQL 语句、数据库设计、业务逻辑、算法等)。
2、应用软件上的性能瓶颈:
一般指的是应用服务器、web 服务器等应用软件,还包括数据库系统。
例如:中间件weblogic 平台上配置的JDBC连接池的参数设置不合理,造成的瓶颈。
3、应用程序上的性能瓶颈:
一般指的是开发人员新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
例如,程序架构规划不合理,程序本身设计有问题(串行处理、请求的处理线程不够),造成系统在大量用户方位时性能低下而造成的瓶颈。
4、操作系统上的性能瓶颈:
一般指的是windows、UNIX、Linux等操作系统。
例如,在进行性能测试,出现物理内存不足时,虚拟内存设置也不合理,虚拟内存的交换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行为的响应时间大大增加,这时认为操作系统上出现性能瓶颈。
5、网络设备上的性能瓶颈:
一般指的是防火墙、动态负载均衡器、交换机等设备。
例如,在动态负载均衡器上设置了动态分发负载的机制,当发现某个应用服务器上的硬件资源已经到达极限时,动态负载均衡器将后续的交易请求发送到其他负载较轻的应用服务器上。在测试时发现,动态负载均衡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时可以认为网络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