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构架实践》笔记四

Posted on 2017-02-07 20:18  Young丶  阅读(1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为创建构架打下了基础,了解了一组广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架的商业周期。构架的视图、结构、质量属性还有实现质量属性的构架战术和模式,也分析了两个案例分析。第七章的学习为我们讲述了4个主题:生命周期的构架、设计构架、形成团队结构及其构架的关系、创建骨架系统。

       把构架作为软件开发过程基础的任何组织都需要理解构架在其生命中的位置。

       属性驱动的设计(ADD),是一个用于设计构架以满足质量需求和功能需求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一组质量属性场景作为输入,并使用对质量属性实现和构架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对构架进行设计。

       属性驱动的设计的步骤为(1)选择要分解的模块(2)根据这些步骤对模块进行求精(3)对每一个需要进一步分解的每个模块重复上述步骤。

       在构架的模块分解结构的最初的几个层次相当稳定后,就可以把这些模块分配给开发小组。构架对组织结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对所要开发的系统的构架达成了共识,就要将各个大模块的开发分配给各个小组,从而就产生了能够体现出各个小组,从而就产生了能够体现出各个小组的工作分解结构。

       对构架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并且团队为开始构建构架做好准备后,就可以构造骨架系统了。这一阶段的思想是提供一种基本能力,以一种对项目有力的顺序实现系统的功能。

       构架设计必须按需求分析进行,但不需要在需求分析完成后再开始构架设计。实际上,在确定了关键的构架驱动因素后,就可以开始构架设计了。

       第八章就是对飞行模拟这一构架可集成性案例的分析,设计该系统时必须要实现性能、可集成性和可修改性。项目能够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这些质量属性。结构化建模要满足这三个质量目标,分别是性能、可集成性和可修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