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分析阅读笔记(五)

有效需求分析阅读笔记(五)

目标分析篇之知识储备(三个关键知识点):需求=预期-现状;目标就是问题和机会;目标的三种描述方式。

需求=预期-现状

从生活中捕捉需求之影

你们平时有自己的父母请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到装修高档、菜价较高的酒店“打打牙祭”的经历呢?当服务员端上一道又一道的招牌菜时,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总爱问价格,听到菜价后常常会带着咋舌称贵的表情说:“在我们那吃的话,这些钱可以....”。虽然你的父母知道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意思,但你父母此时的心情可能会有些小低落。


让我们尝试换一个场景:你的父母再一次在某某大酒店请自己的父母吃饭,同第一次一样,你的父母依然叫了多个酒店的招牌菜,唯一不同的是,这次饭桌了多了几个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几个好友,这时你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好友在惊叹价格的昂贵时,你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可能会淡淡地说其实也还好,心里乐开了花。


你从中看出了需求的影子了吗?
爷爷奶奶这一代,生活环境比较艰苦,成长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年代,因此在饮食方面的“预期”相对比较低。而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饮食方面的”现状“条件优越。因此处于预期等于现状,甚至低于现状,哪还会又需求呢?而在宴请好友时,爷爷奶奶所坚持的现状已经满足不了宴请好友的要求,所以对饮食的预期就会提高,新的”需求“也就诞生了。


结论:从上面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需求的真谛:需求,实际上就是用户的预期和现状之间的差距。如果没有差距,也就不会出现需求。而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他们的预期和现状可能会存在三种可能。


预期高于现状

也就是用户不满足现状,希望自己的业务、管理能够开展得更好,甚至有明确的改进预期。这种情况下,用户通常会比较积极地配合需求调研,只要调研方法得当,就能够很好地识别出目标。

预期等于现状

我们也经常接到一些用户觉得现状已经不错,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对变化表现不积极,基本上很难用直接的调研方法获取需求。

预期低于现状

有时部分用户甚至觉得现状已经很好,常说”想当年我们多么混乱,现在这么好“。这种情况下,他们甚至会抗拒变化,对需求的调研表现出消极状态。

目标就是问题和机会

机会场景

如果客户对现状满意,就需要我们提出新预期让他产生新需求,这就是机会场景(可参考本书中的Kindle进行理解),即用户无意识需求。寻找机会场景的关键在于从用户角度思考,而不是从系统中找优点。

问题场景

如果客户预期高于现状,那么他就会意识到这种”问题“,或称为意识得到的需求,通常可以通过访谈得到。


不管是”机会场景“还是”问题场景“,目标分析主要针对的是项目发起人、出资人和项目属主。简单来说,目标分析之前需要寻找到项目发起人、出资人、项目属主(有时是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心中的预期和现状的差距;或是有意识的问题,或者是无意识的机会

目标的三种描述方式

定性描述

就是从总体属性、趋势、宏观的角度来说,如”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沟通效率“。这种方法的描述只是指出了一个模糊的方向、无法有效地界定系统的范围。

定量描述

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使用具体的、精确的数据描述。最典型的就是SMA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相关性的、有时限性的。

场景化描述

就是用故事场景来描述用户的期望。例如:”大幅度减少甚至避免客户因业务办理超时而引起的投诉,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定性化的描述通常空洞无物,无法验证的,因此应避免采用。定量描述最精确,易于验证,只要有可能都应该做到这种程度,但有时会难以达到。而这时可以采用折中的方案,即场景化描述,它真实、易于理解、可以验证,同时感染力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


结语:知道和理解这三个关键知识是做好目标分析的前提,实际的需求分析中情况复杂多变,如何巧妙地灵活运用,走出自己的需求小径,还需脚踏实地探索

posted @ 2020-11-30 09:12  一粒盐  阅读(15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