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application context 和 request context)

 

在 flask 中,视图函数需要知道它执行情况的请求信息(请求的 url,参数,方法等)以及应用信息(应用中初始化的数据库等),才能够正确运行。

最直观地做法是把这些信息封装成一个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视图函数。但是这样的话,所有的视图函数都需要添加对应的参数,即使该函数内部并没有使用到它。

flask 的做法是把这些信息作为类似全局变量的东西,视图函数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 from flask import request 获取。但是这些对象和全局变量不同的是——它们必须是动态的,因为在多线程或者多协程的情况下,每个线程或者协程获取的都是自己独特的对象,不会互相干扰。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效果呢?如果对 python 多线程比较熟悉的话,应该知道多线程中有个非常类似的概念 threading.local,可以实现多线程访问某个变量的时候只看到自己的数据。内部的原理说起来也很简单,这个对象有一个字典,保存了线程 id 对应的数据,读取该对象的时候,它动态地查询当前线程 id 对应的数据。flaskpython 上下文的实现也类似,后面会详细解释。

flask 中有两种上下文:application context 和 request context。上下文有关的内容定义在 globals.py 文件,文件的内容也非常短:

flask 提供两种上下文:application context 和 request context 。app lication context 又演化出来两个变量 current_app 和 g,而 request context 则演化出来 request 和 session

这里的实现用到了两个东西:LocalStack 和 LocalProxy。它们两个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动态地获取两个上下文的内容,在并发程序中每个视图函数都会看到属于自己的上下文,而不会出现混乱。

LocalStack 和 LocalProxy 都是 werkzeug 提供的,定义在 local.py 文件中。在分析这两个类之前,我们先介绍这个文件另外一个基础的类 LocalLocal 就是实现了类似 threading.local 的效果——多线程或者多协程情况下全局变量的隔离效果。下面是它的代码:

可以看到,Local 对象内部的数据都是保存在 __storage__ 属性的,这个属性变量是个嵌套的字典:map[ident]map[key]value。最外面字典 key 是线程或者协程的 identity,value 是另外一个字典,这个内部字典就是用户自定义的 key-value 键值对。用户访问实例的属性,就变成了访问内部的字典,外面字典的 key 是自动关联的。__ident_func 是 协程的 get_current 或者线程的 get_ident,从而获取当前代码所在线程或者协程的 id。

除了这些基本操作之外,Local 还实现了 __release_local__ ,用来清空(析构)当前线程或者协程的数据(状态)。__call__ 操作来创建一个 LocalProxy 对象,LocalProxy 会在下面讲到。

理解了 Local,我们继续回来看另外两个类。

LocalStack 是基于 Local 实现的栈结构。如果说 Local 提供了多线程或者多协程隔离的属性访问,那么 LocalStack 就提供了隔离的栈访问。下面是它的实现代码,可以看到它提供了 pushpop 和 top 方法。

__release_local__ 可以用来清空当前线程或者协程的栈数据,__call__ 方法返回当前线程或者协程栈顶元素的代理对象。

我们在之前看到了 request context 的定义,它就是一个 LocalStack 的实例:

它会当前线程或者协程的请求都保存在栈里,等使用的时候再从里面读取。至于为什么要用到栈结构,而不是直接使用 Local,我们会在后面揭晓答案,你可以先思考一下。

LocalProxy 是一个 Local 对象的代理,负责把所有对自己的操作转发给内部的 Local 对象。LocalProxy 的构造函数介绍一个 callable 的参数,这个 callable 调用之后需要返回一个 Local 实例,后续所有的属性操作都会转发给 callable 返回的对象。

这里实现的关键是把通过参数传递进来的 Local 实例保存在 __local 属性中,并定义了 _get_current_object() 方法获取当前线程或者协程对应的对象。

NOTE:前面双下划线的属性,会保存到 _ClassName__variable中。所以这里通过 “_LocalProxy__local” 设置的值,后面可以通过 self.__local 来获取。关于这个知识点,可以查看 stackoverflow 的这个问题

然后 LocalProxy 重写了所有的魔术方法(名字前后有两个下划线的方法),具体操作都是转发给代理对象的。这里只给出了几个魔术方法,感兴趣的可以查看源码中所有的魔术方法。

继续回到 request context 的实现:

再次看这段代码希望能看明白,_request_ctx_stack 是多线程或者协程隔离的栈结构,request 每次都会调用 _lookup_req_object栈头部的数据来获取保存在里面的 requst context

那么请求上下文信息是什么被放在 stack 中呢?还记得之前介绍的 wsgi_app() 方法有下面两行代码吗?

每次在调用 app.__call__ 的时候,都会把对应的请求信息压栈,最后执行完请求的处理之后把它出栈。

我们来看看request_context, 这个 方法只有一行代码:

它调用了 RequestContext,并把 self 和请求信息的字典 environ当做参数传递进去。追踪到 RequestContext 定义的地方,它出现在 ctx.py 文件中,代码如下:

每个 request context 都保存了当前请求的信息,比如 request 对象和 app 对象。在初始化的最后,还调用了 match_request 实现了路由的匹配逻辑

push 操作就是把该请求的 ApplicationContext(如果 _app_ctx_stack 栈顶不是当前请求所在 app ,需要创建新的 app context) 和 RequestContext 有关的信息保存到对应的栈上,压栈后还会保存 session 的信息; pop 则相反,把 request context 和 application context 出栈,做一些清理性的工作。

到这里,上下文的实现就比较清晰了:每次有请求过来的时候,flask 会先创建当前线程或者进程需要处理的两个重要上下文对象,把它们保存到隔离的栈里面,这样视图函数进行处理的时候就能直接从栈上获取这些信息。

NOTE:因为 app 实例只有一个,因此多个 request 共享了 application context

到这里,关于 context 的实现和功能已经讲解得差不多了。还有两个疑惑没有解答。

  1. 为什么要把 request context 和 application context 分开?每个请求不是都同时拥有这两个上下文信息吗?
  2. 为什么 request context 和 application context 都有实现成栈的结构?每个请求难道会出现多个 request context 或者 application context 吗?

第一个答案是“灵活度”,第二个答案是“多 application”。虽然在实际运行中,每个请求对应一个 request context 和一个 application context,但是在测试或者 python shell 中运行的时候,用户可以单独创建 request context 或者 application context,这种灵活度方便用户的不同的使用场景;而且栈可以让 redirect 更容易实现,一个处理函数可以从栈中获取重定向路径的多个请求信息。application 设计成栈也是类似,测试的时候可以添加多个上下文,另外一个原因是 flask 可以多个 application 同时运行:

这个例子就是使用 werkzeug 的 DispatcherMiddleware 实现多个 app 的分发,这种情况下 _app_ctx_stack 栈里会出现两个 application context。

posted on 2018-04-27 19:53  Py行僧  阅读(3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