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笔记

3 章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3 . 1 信息系统集成简述

信息系统集的概念: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信息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l )信息系统集成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 2 )信息系统集成不只是设备选择和供应,更重要的,它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过程,要面向用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软件。

( 3 )系统集成的最终交付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分立的产品。

( 4 )系统集成包括技术、管理和商务等各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信息系统集成两分类: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

 

3 . 2 信息系统建设

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立项、开发(总体规划,分析,设计,实施,验收)、运维、消亡。

 

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

     特点:( l )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 2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 3 )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 4 )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缺点:开发周期长,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

 

2) 原型法

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应当具备的特点如下。
( l
)实际可行。
( 2
)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 3
)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缺点: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3.)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其关键点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

它既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一般将多种开发方法组合用应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主要有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

 

3.3   软件工程

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遇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软件危机),由于软件开发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导致成本日益增长,进度难以控制,软件质量无法保证,软件维护困难等问题。

软件工程概念:人们开始用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管理和维护,即“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方法、工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软件危机所引发的问题。

 

软件需求是一个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必须由被开发或被修改的软件展示的特性。所有软件需求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可验证性。

 

需求分析涉及分析需求的过程,其目的如下。

( l )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 2 )发现软件的边界,以及软件与其环境如何交互。

( 3 )详细描述系统需求,以导出软件需求。

 

3.3.2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

1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定义一个系统或组件的架构、组件、接口和其他特征的过程”,并得到“这个过程的结果” 更精确地说,软件设计必须描述软件架构和这些组件之间的接口,也必须在详细的层次上描述组件,以便能构造这些组件。

   软件构架师“一个描述软件系统的紫系统和组件,以及他们自检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软件设计由两个处于软件需求和软件构造之间的活动组成。
1
)软件架构设计(有时叫做高层设计):描述软件的结构和组织,标识各种不同的组件。
2)
软件详细设计:详细地描述各个组件,使之能被构造。

 

2. 软件测试:测试时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3.软件维护:是在软件产品投入使用后就可能发现觉先,运行环境可能会变化,必然存在变更和演化,软件维护时生命周期的一个完整部分。

 

3.3.3 软件复用:软件复用是指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一缩短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

 

3.3.4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软件质量定义:软件特性的总合,软件满足规定或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说,质量就是遵从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软件质量包括“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三部分。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包括: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评审过程、审计过程。

 

 

3.3.5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与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密切相关,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可以帮助达成软件质量保证目标。软件配置管理活动有:软件配置管理过程的管理和计划、软件配置标识、软件配置控制、软件配置状态记录、软件配置审计、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

 

3.3.6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开发的工具分类)

工具的种类包括支持单个任务的工具及囊括整个生命周期的工具。
1
.软件需求工具

2 .软件设计工具

3 .软件构造工具

4 .软件测试工具

5 .软件维护工具

6 .软件配置管理工具

7 .软件工程管理工具

8 .软件工程过程工具 .

9 .软件质量工具

 

3.3.7 软件过程管理

软件工程管理集成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包括以下6 个方面。
1
.启动和范围定义

2 .软件项目计划
3
.软件项目实施
4
.评审和评价
5
.关闭
6
.软件工程度量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3.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有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模式和复用等。
1
,对象
对象是由数据及其操作所构成的封装体,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封装,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采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对象是由一组属性和对这组属性进行操作的一组服务构成。
对象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对象标识、对象状态和对象行为。

 

2 .类
类是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形式化描述,类将该实体的数据和函数封装在一起。类的数据也叫属性、状态或特征,它表现类静态的一面。类的函数也叫功能、操作或服务,它表现类动态的一面。

3. 类和对象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 l
)每一个对象都是某一个类的实例。
( 2
)每一个类在某一时刻都有零或更多的实例。
( 3
)类是静态的,它们的存在、语义和关系在程序执行前就已经定义好了,对象是动态的,它们在程序执行时可以被创建和删除。
( 4
)类是生成对象的模板.
4
.抽象
抽象是通过特定的实例抽取共同特征以后形成概念的过程。它强调主要特征,忽略次要特征。

5 ,封装
封装是将相关的概念组成一个单元,然后通过一个名称来引用它。面向对象封装是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对象,对数据的访问或修改只能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
6
.继承
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类对象的特征( attributes )和能力(operations ) ,继承又可分为单继承和多继承,单继承是子类只从一个父类继承,而多继承中的子类可以从多于一个的父类继承,Java 是单继承的语言,而C 一允许多继承。
7
.多态
多态性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在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个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多态性使得一个属性或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示不同类的对象。
8
.接口
所谓接口就是对操作规范的说明.接口只是说明操作应该做什么(What ) ,但没有定义操作如何做(How ) .接口可以理解成为类的一个特例,它只规定实现此接口的类的操作方法,而把真正的实现细节交由实现该接口的类去完成。

9 .消息
消息(Message)是对象间的交互手段

10 .组件
组件是软件系统可替换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它封装了实现体(实现某个职能), 并提供了一组接口的实现方法。可以认为组件是一个封装的代码模块或大粒度的运行时的模块,也可将组件理解为具有一定功能、能够独立工作或同其他组件组合起来协调工作的对象。

11 .模式
模式是一条由三部分组成的规则,它表示了一个特定环境、一个问题和一个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

12 .复用
软件复用是指将已有的软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组件技术是软件复用实现的关键。

 

3.4.2可视化建模与统一建模语言

1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f Modeling Language UML)的概念: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它记录了对所构造的系统的决定和理解,可用于对系统的理解、设计、浏览、配置、维护和信息控制。

统一建模语言UML具有以下特征

1 )不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 2 )是一种建模语言规范说明,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

( 3 )不是过程,也不是方法,但允许任何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它。

( 4 )简单并且可扩展,具有扩展和专有化机制,便于扩展,无需对核心概念进行修改。

( 5 )为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中涌现出的高级概念(如协作、框架、模式和组件)提供支持,强调在软件开发中,对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的重用

( 6 )与最好的软件工程实践经验集成。

 

 

2. UML的设计目标

最重要的目标是使UML成为一个通用的建模语言,可供所有建模者使用。

最终目标是在尽可能简单的同时能够对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建模。

 

3. UML视图

 

 

 

3.4.3 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 RUP

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统一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的过程。它提供了在开发组织中分派任务和责任的纪律化方法。它的目标是在可预见的日程和预算的前提下,确保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因此RUP是一个流程定义平台,是一个流程框架。RUP又将周期划分为4个连续的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交付阶段。

 

 

RUP 6 个基本最佳实践经验如下。
( 1 )
”迭代式开发。
( 2
)需求管理。
( 3
)使用以组件为中心的软件架构。
( 4
)可视化软件建模。
( 5
)验证软件质量。
( 6
)控制软件变更.

3.4.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阶段将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问题域,建立基于对象、消息的业务模型,形成对客观世界和业务本身的正确认识。

1. 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

l )用例模型

一个用例模型可由若干幅用例图组成。用例描述了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其重点是系统为用户做什么。用例模型描述全部的系统功能行为。

2 )类—对象模型

描述系统所涉及的全部类以及对象。每个类和对象都通过属性、操作和调研者来进行进一步描述。

3 )对象—关系模型

描述对象之间的静态关系,同时定义了系统中所有重要的消息路径,它也可以具体化到对象的属性、操作和协作者。对象一关系模型包括类图和对象图。

4 )对象一行为模型

描述了系统的动态行为。对象一行为模型包括状态图、顺序图、协作图和活动图。

 

2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面向对象分析的主要目标如下。
( 1
)描述用户需要。
( 2
)建立创建软件设计的基础。
( 3
)定义软件完成后可被确认的一组需求。

3 .面向对象的分析的步骤
( l
)发现角色/参与者。
( 2
)发现用例。

( 3 )建立用例模型

( 4 )进行领域分析。

( 5 )建立对象一关系模型。

( 6 )建立对象一行为模型。

( 7 )建立功能模型。

 

3.4.5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阶段对分析阶段给出的问题域模型,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出软件基础架构(概要设计)和完整的类结构(详细设计),以实现业务功能。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用例设计、类设计和子系统设计等。
1
.用例设计
用例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 l
)利用交互改进用例实现。
( 2
)调整对设计类的操作需求。
( 3
)调整对子系统和(或)它们的接口的操作需求。
( 4
)调整对封装体的操作需求。
2
.类设计
类是设计工作的核心,系统的实际工作其实也是由类执行的。子系统、包、封装体以及协作关系等其他设计元素只是说明了类的组合方式或协同操作方式。类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l
)确保类可为用例实现提供必需的行为。

2)确保提供充足的信息来明确无误地实施类。
(3
)处理和类有关的非功能性需求。
(4
)包含用于类的设计机制。
3
.子系统设计
子系统是一种模型元素,它具有包(可包含其他模型元素)和类(具有行为)的语义。子系统的行为由它所包含的类或其他子系统提供。子系统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这些接口定义子系统可以执行的行为。子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 l
)用所包含类的协作来定义在子系统接口中指定的行为。
( 2
)记录子系统的内部结构。
( 3
)定义子系统接口和包含类之间的实现关系。
( 4
)确定对其他子系统的依赖关系。

3.5 软件构架

3.5.1软件构架的概念:将软件系统划分成多个模块,明确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组合起来实现系统的全部特性,就是系统的架构。将其简单理解为: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并由构成系统的元素的描述及元素的相互作用、元素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软件总是有构架的,不存在没有构架的软件。

 

3.5.2典型构架

1管道/过滤器模式
在管道/ 过滤器架构模式中,每个构件都有一组输刀输出,构件读取输入的数据流,经过内部处理后,产生输出数据流,该过程主要完成输入流的变换及增量计算。

示意图

 

2 )面向对象模式

抽象数据类型概念对软件系统有着重要作用,面向对象模式建立在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的基础上,将数据的表示方法及其相应操作封装在一个抽象数据类型或对象中。示意图

         

 

 

3)事件驱动模型

事件驱动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构件并不直接调用过程,而是触发一个或多个事件。系统中的其他构件可以注册相关的事件,触发一个事件时,系统会自动调用注册了该事件的构件过程,即触发事件会导致另一构件中过程的调用。
事件驱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事件的触发者并不知道哪些构件会受到事件的影响,且不能假定构件的处理顺序,甚至不知道会调用哪些过程,使用事件驱动模式的典型系统包括各种图形界面工具。

 

4    )分层模式
分层模式采用层次化的组织方式,每一层都是为上一层提供服务,并使用下一层提的功能。

   分层模式的典型应用是分层通信协议,如1S0 / 0S1 的七层网络模型.

示意图:

 

 

5 )知识库模式
知识库模式采用两种不同的构件:中央数据结构构件说明当前状态,独立构件在中央数据存储上执行,中央数据构件与独立的外部构件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中的主要问题。知识库模式有两种不同的控制策略:如果输入流触发进程执行的选择,则为基于传统数据库型的知识库模式:如果中央数据结构的当前状态触发进程执行的选择,则为基于黑板系统的知识库模式。

 

 

6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 , C / S )模式是基于资源不对等,为实现共享而提出的。C / S 模式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后台)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前台)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c / s 模式具有强大的数据操作和事务处理能力,模型思想简单,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示意图(如下),由两部分构成:前端是客户机,通常是PC : 后端是服务器,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库的查询和管理。

 

3.5.3 软件构架设计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是动态的!初期并不能完全确定下来,由于架构设计伴随着整个项目进行,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构架设计的目标。总体目标包括如下:

1.最大化复用。 2.复杂问题简单化。 3灵活的扩展性。

 

 

3.5.4 软件构架分析与评估

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应用,其软件架构设计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 l )关系数据库与对象数据库的选择问题:应尽量采用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系统自身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有很好的第三方厂商工具的支持。

( 2 )用户界面选择使用HTML : HTML 界面的开发和维护比其他图形界面应用程序更容易。
( 3
)灵活性和性能的考虑:在开发系统之前,需要权衡独立于厂商抽象定义所提供的灵活性和特定厂商产品带来的性能。

(4 )技术的选择:选择成熟的技术可以规避项目风险。掌握技术不仅需要理解技术是什么及如何运用,还需要理解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 5
)聘请经验丰富的架构设计师:可以有效地保证项目的成功。

3.5.5 软件中间件

为了解决分布系统的异构问题,人们提出了中间件(Middleware )概念。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如图所示,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不同的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示意图

 

几种主要的中间件:

1)数据库访问中间件

2)远程过程调用

3)面向消息中间件

4)分布式对象中间件

5)事物中间件

 

 

3.6 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1.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 oriented )、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数据仓库:首先,数据仓库用于决策支持,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不同于企业现有的操作型数据库;其次,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包括历史数据)的有效集成,集成后按主题重组,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示意图

 

 

 

3 . 6 . 2 Web Services 技术
Web
服务〔 Web Services )定义了一种松散的、粗粒度的分布计算模式,使用标准的HTTP ( s )协议传送XML 表示及封装的内容。Web 服务的典型技术包括:用于传递信息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用于描述服务的Web 服务描述语言、用于Web 服务的注册的统一描述、发现及集成、用于数据交换的XML
Web
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互操作性,适合使用web services 的情况如下。( l )跨越防火墙。

( 2 )应用程序集成

( 3 ) BZB 集成

( 4 )软件重用

web 服务也可能会降低应用程序的性能。不适合使用W b 服务的情况如下。
( l
)单机应用程序:只与运行在本地机器上的其他程序进行通信的桌而应用程序最好不使用Web 服务,只用本地的API 即可。
( 2
)局域网上的同构应用程序:使用同一种语言开发的在相同平台的同一个局域网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直接通过TCP 等协议调用,会更有效。

 

 

3.6.3 J2EE 架构、.NET 架构

1 . J2ZZ 架构

J2ZZ ( 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是由Sun 公司主导、各厂商共同制定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业标准。
J2ZZ
应用将开发工作分成两类:业务逻辑开发和表示逻辑开发,其余的系统资源则由应用服务器自动处理,不必为中间层的资源和运行管理进行编码。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开发精力集中在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表示逻辑上,从而缩短企业应用开发周期、有效地保护企业的投资。
完整的J2ZZ 技术规范由如下4 个部分组成。
( 1 ) J2ZZ
平台 ( 2 )J2EE 应用编程模型 ( 3 ) J2ZZ 兼容测试套件

( 4 ) nEE 参考实现

2.   .NET 构架

微软的.NET 是基于一组开放的互联网协议而推出的一系列的产品、技术和服务。.NET 开发框架在通用语言运行环境基础上,给开发人员提供了完善的基础类库、数据库访问技术及网络开发技术,开发者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快速构建网络应用。.NET 开发框架如图所示。

 

3 . 6 . 4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Workflow )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

 

3 . 6 . 5 构件及其在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重要性

构件技术就是利用某种编程手段,将一些人们所关心的,但又不便于让最终用户去直接操作的细节进行了封装,同时对各种业务逻辑规则进行了实现,用于处理用户的内部操作细节。这个封装体就常常地被称作构件。

构件封装了系统运行的各种规则甚至运行环境,而构件对象(构件的集合),要考虑到构件对象中的各个构件的协调功能。构件有其自身的规则实现,而规则的实现又具体到了接口的实现,构件对象本身也是一个构件,也有业务逻辑规则需要处理,要起到相关构件的协调作用。

 

3 : 6 常用构件标准

1 . COMIDCOMICOM +
COM
是个开放的组件标准,它有很强的扩充和扩展能力。COM 把组件的概念融入到Windows 应用中。DCOM COM 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功能和特性,包括事务特性、安全模型、管理和配置等,使COM 成为一个完整的组件架构。COM 十将COM DCOM MTS 形成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组件架构。
2 . CORBA
CORBA (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ehitecture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架构)是由OMG 组织制订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体系规范。或者说CORBA 架构是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 , OMG )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lunent , DCE )中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互连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3 . EJB
EJB
用于封装业务,而业务可分为业务实体和业务过程。在JZEE 模型当中,中间层的业务功能通过EJB 构件实现,使用JSP 实现业务逻辑处理结果的动态发布,构成动态的HT 侧[L 页面,中间层也可以使用Servlet 实现更为灵活的动态页面。

 

 

3.7 计算机网络知识

3 . 7 . 1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当今局域网中最常见的三个协议是微软的NETBEUI NOVELL IPX / SPX 和跨平台TCP/IP

 

3 . 7 . 2 Intemet 技术及应用

1983 年,ARPA 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 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随着社会的发展INTERNET大规模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安全性问题就是困扰Intemet 用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 7 . 3 网络分类

1 .按照分布范围分布
l
)局域网

2 )城域网

3 )广域网

4 )因特网

 

2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1 )总线型拓扑

2 )星型拓扑

3 ) 环型拓扑

 

3 . 7 . 4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的具体内容:规划网络发展和组建网络、新增或升级网络设备

网络管理的工作主要包含4 个方面:网络设备的管理、服务器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和用户的管理。

 

3 . 7 . 5 网络服务器

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文件服务器

2 .数据库服务器

3 . Internet /Intranet 通用服务器

4 .应用服务器

 

3 . 7 . 6 网络交换技术

网络交换技术共经历了4 个发展阶段: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ATM 技术。还有机遇TCP/IP技术的发展产生的IP电话技术和软交换技术.

 

3 . 7 . 7 网络存储技

1 .网络存储技术沿革(发展)

Intenet 的发展使存储技术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存储容量的急剧膨胀:其次是数据就绪时间的延展;最后,数据存储的结构不同。

2 .网络存储模式

直接连接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 , DAS )、网络连接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 NAS )、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 )是现有存储的三大模式。

 

3 . 7 . 8 无线网络技术、光网络技术

1 .无线网络技术

与有线网络一样,无线网络根据数据发送的距离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无线局域网络、无线广域网络、无线城域网络、无线个人网络.

 

2 .光网络技术

目前,传统的电信网正在融合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向下一代公用通信网络演进,光网络正是实现这种演进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

 

3 . 7 . 9 网络接人技术
1
.网络接入概念
网络接入(Network Access )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工具将用户网络设备(如PC 、机顶盒、移动电话)连接到网络上。

2 .网络接入方式
现有的网络接入手段以传统的窄带或“准宽带”( 2M 以下)方式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l
)拨号接入方式
2
)专线接入方式
   ( 1 ) DDN
专线,

   ( 2 ) GPRS 3G 技术,

3 )宽带网络接入技术
( l
)数字用户环路DSL ( Digital Subscriber Lo 叩)。
( 2
)无源光网络接入:光纤入户。
( 3 ) Cable Modem
接入。
( 4
)以太网接入。
( 5
)光纤接入,光纤到路边(FTTC )光纤到大楼(FTTTB )光纤到住户( FTTH )。

( 6 )无线网络接入。

 

3 . 7 . 10 综合布线、机房工程
1
.综合布线
1
)综合布线系统概念及相关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 PDS )是楼宇和园区范围内,在统一的传输介质上建立的可以连接电话、计算机、会议电视和监视电视等设备的结构化信息传输系统.
目前在综合布线领域被广泛遵循的标准是EIA/TIA 568A.EIA/TIA-568A中把综合布线系统分为6 个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如图所示。

2 )综合布线系统的范围
综合布线系统的范围应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范围来定,主要有单幢建筑和建筑群体两种范围。

 

2.机房工程

l )机房工程概念及要求
机房建设工程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工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集电工学、电子学、建筑装饰学、美学、暖通净化专业、计算机专业、弱电控制专业、消防专业等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综合工程,并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工程,PDS 工程等专业技术的工程。

 

2 )机房工程设计原则

在进行机房设计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功实用性和先进性。

(2)安全可靠性。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标准化。

(5)经济性/投资保护

(6)可管理性。

 

3 . 7 . 11 网络规划、设计及实施原则

1 .网络规划原则
网络规划与设计服装、设计房屋不同,要构造一个最终建设完成的网络,网络规划是要给网络建设和使用者做一个心中有数的设计结果。网络规划率先考虑的有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

2 .设计及实施原则
在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原则如下。
( l
)可靠性原则。网络的运行是稳固的。
( 2
)安全性原则。包括选用安全的操作系统、设置网络防火墙、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制度的保密。
( 3
)高效性原则。性能指标高,软硬件性能充分发挥。
( 4
)可扩展性。能够在规模和性能两个方向上进行扩展。

 

 

 

 

 

 

 

 

 

 

 

 

 

 

posted on 2011-05-23 23:06  互联网世界  阅读(34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