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创业两年记:创新工场的孵化之困
从谷歌中国离职后,作为顶级职业经理人的李开复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李开复本身无疑就是个响亮的品牌,因此创新工场自出生起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对其模式的争议。
“听说创新工场又要搬家了。”一位创新工场软件工程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最近涌进了太多外部项目(非创新工场内部孵化项目),办公空间更加拥挤了。
这是今年以来创新工场的一个显著变化。在10月31日的TechCrunchDisrupt大会上,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把这一变化阐述为“由以前大孵化、小投资的模式,转变为投资领跑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资深观察家、五季咨询合伙人洪波含蓄指出,这意味着李开复和创新工场在经历了初期的探索之后变得更切合实际了。“创新工场拥有包括李开复在内来自各行各业的很优秀的人才,他们带来了许多资源,并且不缺钱,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想做成一个公司也很正常。当然这会面对许多困难。”
从谷歌中国离职后,作为顶级职业经理人的李开复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李开复本身无疑就是个响亮的品牌,因此创新工场自出生起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对其模式的争议。
经过两年时间的积累,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但李开复究竟能否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还不得而知。
转型做VC?
以“孵化器”模式起家的创新工场要转型做VC?
李开复第一时间出来辟谣,他在微博上表示,不是降低孵化器,是增强投资。创新工场将继续帮助创业者,提供投资+招聘+法务+财务+教练全方位平台功能。
创新工场自成立起就成为投资界和产业界的焦点,这得益于李开复个人的号召力以及“天使投资+全方位孵化”的独特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创新工场是由管理层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确定创意和项目,建立多个孵化器引导小团队来实施项目,并进一步成长为独立运作的公司。“点心”、“豌豆荚”都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创新工场成立以来,两年间已经审阅了超过3700个项目,投资孵化了39个项目和公司,投资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投资企业价值接近30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在创新工场的第一只基金里也有投资非内部孵化的项目,但李开复透露,当时外部项目的比例比较小,大概只占总数的10%。一个客观原因是,当时资金有限。而现在,创新工场的首只美元基金已超额募集到1.8亿美元,以红杉、IDG为代表的顶级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都参与其中。“就是这个原因使我们走上了这一步。”李开复坦言。此外,创新工场另一只人民币基金也即将完成,预计募集7亿元人民币。
“在不久的将来,创新工场还将募集第二只规模更大的美元基金。而具体的数字和日期并未确定。”李开复透露。
“创新工场近期的一些新项目基本上都是以VC身份进入的,比如点点和知乎。其主要的业务已转向寻求外部项目,投资经理也是全国到处跑,和创业团队做访谈,跟VC没有两样。”在洪波看来,创新工场的转型早就开始,其内部孵化出的项目只有“点心”、“豌豆荚”等不多的几个,更多的还是“野生”项目。
但是,李开复对于创新工场的VC之道也有清楚定位,仍会以投资早期公司为主,并且不会因为资金规模变大就会放弃天使项目。“我们不会去投很大的公司,一定是初期的,可能少到一两个人甚至什么都没有,多的也不过十来个人,有一点雏形。我不会特别担心哪一种会比较好,我会希望这两种项目都有一样的成果。因为我们评估的标准是一样的。”
“大孵化”之困
实际上,创新工场初期过于强调“孵化”功能不可避免地为其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不断膨胀的团队对于办公场所、人力资源及法务等方面的需求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是创新工场所要面对的最直接的压力。尽管点心这样有了规模的公司已经被“赶走了”,但仍有越来越多项目入驻。
但是随着进驻创新工场的项目增多,李开复也开始发现,这种模式无法吸引最好的企业家进入。
“因为企业家不希望有一个导师来告诉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拥有创业公司的多数股份,希望自己可以决定公司的未来。”李开复说。
所以,他不得不在techcrunch大会上承认,“大孵化小投资”的模式是有问题的。“别说可持续发展了,每年的发展都很困难,孵化器需要退出时间,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注入将无力维持。”李开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但他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创新工场未来就要放弃“孵化”功能。“如果孵化做得好,就会有更多投资人愿意出钱,而更多的运营资本和管理费,反过来也能对孵化器进行扩张和增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创新工场将成为一家具备较好孵化功能的风险投资公司,以满足孵化创业型小公司以及投资有经验的优秀企业家的创业项目的双重要求。”他进一步解释。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新闻发言人王肇辉则并不愿意将这种转变称为“转型”。他对时代周报记者一再强调,创新工场没有改变原来的孵化和投资模式,两者都重要且未来还是并行的,而投资要有一定规模才能扩张。
李开复的新办法是:利用创新工场超额募集到的1.8亿美元的资金,在企业家创业6-9个月后、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对其进行投资,帮助进一步向前发展。
“企业家的创业项目成功率较高,但是在项目进入正轨之后,通常面临着雇佣人才、筹集资金等困难,因此我们可以为其提供人才和资金,帮助其节省时间,让他们能够集中关注自己的产品。”李开复如是说。
在洪波看来,创新工场早期的一套理论并没有错,其也具备相对完整的人才储备和好的创业环境及资金支持。“但是创新工场所关注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等新领域的创业并没有多少规律可循,缺乏规划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需要市场去自动配置资源,由创业者个人喜好和敏感等因素决定一个项目能不能生存。”他分析称。
在外界看来,创新工场增强投资功能或说转型做VC是顺其自然的。“如果仅仅是做孵化器,承担了最多的风险却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不断被稀释后最后是挣不到钱的,创新工场的规模也不算太小了,需要能有效地配置资本。”有业内人士认为。
腾讯科技频道总监程苓峰认为,“超级天使赚了很多钱,且控制了很多项目源。创新工场从孵化器入手,挤进了超级天使俱乐部,然后顺势做VC,接盘自己的好项目”。
也有人认为,创新工场之所以着急转型是因为李开复“着急了”。
“自2010年年底兴起的中国公司海外上市浪潮,多少让人心神不宁,但李开复选择移动互联网这个方向,却又偏偏还处于孕育期。”曾任天极网创始人和总编辑的林军认为,创新工场希望通过高素质、高智商大学生自发成长所形成迸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他认为创新工场增强投资功能是切合实际的,“虚名都是浮云,关键是能有回报,有回报就能把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能玩下去就有未来”。
模式之争
尽管李开复创立的“财与才”的风险投资新模式也是天使投资与创新产品的高度规模化的风险投资新模式。但作为新生事物,它总免不了来自外界的苛刻眼光。
况且在创新工场之前,已经有泰乐琪的失败案例。泰乐琪的模式类似于创新工场。在2005-2008年这段时间里,泰乐琪利用其下属的一个孵化部门开展创新实验,试图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向寻找突破,找到成功的项目。这场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
鉴于此,有些人甚至认为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并不太适合国内的市场环境。从国内的环境看,先创业再创新更容易适应中国市场。
李开复选择做风险极高的天使基金,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而同时又做孵化器,则难上加难。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选择做短、频、快的项目,因此越来越倾向于投资后期,甚至是pre-IPO(接近上市的公司)项目。但风险系数相对高、亟须扶持的初创型企业则较难获得支持。
“风险投资项目永远是失败多成功少,早期项目更是如此。而在风险投资领域李开复及其团队毕竟是新手,经验的不足会影响他们的投资成功率。而这个行业本身是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的,他们的财务压力可能会很大。”风险投资垂直门户好投网创始人户才和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此,汪华称,创新工场不像普通公司一样今年花多少钱明年就要挣多少钱,回报要看四五年甚至七八年,投资的公司上市后才能看到回报。
“创新工场的退出机制跟其他风险投资机构一样,都是上市或并购。当然我们会以上市退出为主。但是前期花了那么多心血,我们不会太早撤,会等到最后时间退出。”李开复说。
“抄袭”工场?
创新工场招来原百度无线核心成员的张磊、原阿里巴巴支付宝架构师蔡学镛、开心农场创办人唐彬森等组成明星阵容,让外界对其期待值更高。
“盈利模式存疑、雷声大雨点小、抄袭工场……”自其高调成立以来外界的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点心”和“豌豆荚”等产品虽有亮点,但不耀眼。创新工场没出什么激动人心的明星项目;“豌豆荚”手机精灵只是网龙91手机助手软件的“翻版”;“点心”手机操作系统只是谷歌Android系统的加强版,加入了一些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应用而已……各种质疑接踵而来。
而创新工场最新投资的知乎和点点网,也几乎分别照搬了对应的国外模式Quora和Tumblr,甚至在界面上也保持高度一致。
这让创新工场陷入了一场长久的公关危机之中。
李开复出面回应称,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创新工场要选择的是真正有潜力的项目,这些项目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可能是受到已有模式启发的。
“像苹果和Google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很难出现,但中国同样有很多成功的企业,例如腾讯,尽管外界关于他们有很多争议,但他们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他们在受到美国的创意的启发后,把众多创意聚合在一起,通过微创新实现创新。
“不一定开发革命性的产品,但一定要符合中国用户的需要,我们并不打算重复劳动。”李开复说,第一个发明者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Mosaic发明浏览器,但IE是赢家。LexisNexis很早就做了搜索,但谷歌是赢家,重点是谁能在正确的时机,把技术做到普及。
在网易科技专栏作家郭建龙看来,任何一个后进的经济体都无法避免微创新时代。微创新实际上就是在抄袭的基础之上作出一定的改动,以适应市场和避免知识产权纠纷。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跟随和超越的过程。
李开复的“商业帝国”梦
“通常来讲,天使对项目没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控制力。以李开复的性格,光赚钱不是他的终极所求。投资不是李开复的终点,他的终点是一个‘商业帝国’。”新媒体、互联网观察者魏武挥这样理解创新工场的转型。
当年,尽管乔布斯出面挽留,李开复还是奔向了“下一站”微软。而从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高位上退下来仅三天,他就公布了创新工场的名字,开始了创业的生涯。
在创新工场成立之初,李开复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放下身段亲自操办了很多基础事项,包括亲自出马交涉,以难以想象的历史最低价格让创新工场入驻清华科技园且拥有了400平方米的空间。而他则“省吃俭用”,机票订的是经济舱,去美国出差时预订的是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
对于创新工场来讲,李开复无疑是个活招牌。“无论哪个公司或者项目需要商业谈判或者融资,都要拉着开复一起去,有他在成功率就更高一些,而他也很乐意提供这样的帮助。”“点心”一位内部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无论面对多少质疑,创新工场还是逐渐显示出了一个“商业帝国”的雏形:在其孵化的10家公司中,包括手机操作系统“点心”、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豌豆荚”手机精灵、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友盟”、移动平台图片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魔图精灵”、网页游戏开发“行云”、Android应用商店“应用汇”、HTML5游戏公司“磊友”、轻博客“点点”、社交问答网站“知乎”、社会化营销工具“乐啊”等等。
不仅如此,创新工场还加快了扩张的步伐。今年9月8日,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正式启动,同时宣布设立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募资2亿元。
而据接近李开复人士透露,在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成立之前,李还曾接到重庆、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邀请,未来创新工场或将继续“扩张”。
就目前情况而看,李开复“商业帝国”的梦想或许主要寄托在移动互联网上。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体量”十倍于传统桌面互联网。而李开复已经悄然开始布局,和雷军以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巨头抢占移动互联网的“桥头堡”。
“目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仍然没有达到很大的规模,因为除去塞班平台上的用户,国内深度移动互联网用户仅在5000万的规模,但是到2012年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价格下降、智能手机普及率提升,将有数亿的新用户涌入,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成长。”李开复判断。
“点心”手机操作系统是创新工场用来“抵抗”马云阿里云手机、雷军小米手机的“重要武器”。
而在电子商务方面,创新工场至今鲜有涉及。李开复曾透露,创新工场的确研究过几个奢侈品、团购项目,但最终并未投资。他认为,电子商务需要较强的货源能力和线下基础,这方面创新工场并没有优势。
另外,李开复看来,互联网并非完全垄断,创业者还有机会超越。
“比如今天没有人会想到去做一个QQ,但是YY还是起来了。”他认为,市场是三维或者四维甚至更多维度,创业者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创业者还可以专注做一件巨头不是特别关注或者擅长的事情;创业者可以寻找一个Disrup(范式转移)机会,什么东西突然改变了,比如,过去大家做视频都做不到,但是Youtube把握那个时机就做成了。
转载声明: 本文转自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1-11-10/120245.html (Time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