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上)

1.前言

本文将聊聊我对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些想法,主要是为了提升自我认知。从个人经历开始,谈谈对知识的划分,也就是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

2.缘起

把时间回到一年前,那时候我工作快一年了,得益于前面的一些努力,工作比较顺利。特别是技术上,没有遇到太多过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开始迷茫,工作难道就是这个轻松的样子?三五年之后那不是很无趣,该怎么办?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自去了解那些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是怎么的样子。

因此从那时候起,关注了不少来公司面试的人的简历,也有过几次机会亲自去面试这些人。

因为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还是比较容易看出个人能力的,对于他们的评价大体分为三类。

一,不合格,专业能力差,不具备独立应对工作挑战的能力,不考虑录用。

二,基本合格,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能干活。什么都了解一点,但在专业领域没太多深入。被录用还得靠点运气,比如恰好急缺人。

三,优秀,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也花时间深入专研过某个领域,属于那种团队核心骨干,录用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来。

对照这三类人,我基本上可以把自己对标到第二类。的确发现自己还属于那种能干活,但又没有专业深度的哪一种。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就是,知识不成体系,没有非常核心的竞争力。

我开始意识到应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那个时候也不是非常明白,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如何去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其中比较有意义的尝试应该是搭建了个人网站,开始写一些技术文章和个人感悟。但也就局限于此了,那个还是不成体系。

时隔一年,中间经历了不少事情,现在可以初步回答去年的这个问题了,这篇的文章来分析下我对知识体系的一些认识。

3.认知、广度和深度

首先,我把一个人,目前是指我自己,他的知识体系分为三部分:认知,通用知识,专业知识。

在这里,我把认知拔高到了成为三个主题之一,并且放在了第一位,而后两者有点类似“T型人才”的概念。

这张思维导图的初稿基本上整理出了个人知识体系的架构图。

3.1认知的升级

首先放上这张图。

这张图片在其他文章里原本是用来形容读书的多少,而导致看到的世界的不同。但这里我用来解释成认知的高低,而导致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同。

最下面的一个人我们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傻子,完全没有认知,所以可以每天坐在门口笑呵呵的。

也可以认为是我们的家里非常年长的长辈们,受到的教育没我们好,不懂互联网,也不会用手机电脑,但躺在竹椅上安享晚年也十分惬意,不需要费劲的理解现代的高科技。

但这两者都不是我们年轻人们所能接受的了。

我们受过教育,会用网络接触前沿的知识。但也容易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会发现这个社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到处都是金钱物欲横行,生活竞争压力大,被各种房价物价所困恼。

一旦无法跳出这个圈子,要么工作回报低又毫无乐趣,对现在感到绝望;要么没有奋斗目标和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惶恐。

但是,一旦你的认知再上一个层次,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有了规划,感觉就不一样了。现在的这个社会真是太好了,尤其是职业又是在互联网行业,比一般人更容易接触到这个世界的多元化信息,而这反过来又提升自我认知。

广义上的认知可以是自我认知,比如刨析自己能力的优缺点,自己的价值观。也可以是对外部的认知和看法,比如历史政治观念,金钱观,时间观等等。也有我们说的各种思维,穷人思维,富人思维,等等这些都可划在认知里面。而本文谈的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认知也可以算作自我认知的一种。

但认知的提升的确非常难,就像我现在认识到要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

从有构建知识体系的想法到明白如何构建知识体系,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知道,花了一年。

至于萌发构建知识体系这个想法,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从小学算起,花了近二十年。

其实上学这么多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有意识的整理并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的人非常少,而这个就是认知的差距。

所谓成长的本质就是认知升级,傅盛的认知三部曲中的一篇文章的确让我深有感概。

3.2.通用知识的广度

通用知识对每个人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相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说。

比如对与我,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是专业知识,而写作,沟通等相对我来说是通用型知识。对于一个作家,写作的知识是他的专业知识,而如果他懂计算机,对他来说这就是通用知识。

通用知识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知识,按高中的知识划分就是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按大学的知识划就是各类专业,心理学,材料学,语言学等等。

等到工作后,非专业的知识很少会使用上,但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政治,能理解现在社会的状况。通过了解各种材料,物理,生物方面的前沿信息,可以看到未来科技的发展的方向。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则有助于认识自我。

另一类则是技能,比如写作,演讲,理财,健身等等,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可以算作一种通用的技能,对生活,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写作是积累知识的手段,演讲则提升表达能力,健身则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个人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慌,本质原因上可以认为是认知的不足。而弥补这个不足唯一的方式来自与接受多元化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广度。当然,这个接受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能保持客观,批判性的思考。

特别是涉及到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更要慎重,一定要看到两面。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发现长处,承认不足,否则很容易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激动分子。

不过,相对与专业领域来说,广度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从高中的九门功课,到大学的数百个专业,再到社会中成千上万个职业。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dài)已!

这意味着,在通用知识上要有所取舍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能掌握两三个通用的技能,对三五个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就非常不错了。其他的也就是在茶余饭后用手机稍微瞄一眼罢了。

对于我来说,应该选取哪些通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一些思考的,上面的思维导图画的只是初稿。

但核心就两条,一,能提升自己的认知,二,对个人生活和成长有实际的帮助。

3.3.专业知识的深度

专业则是一个比较特定的领域了,在对目前的个人知识体系整理中,专业知识比重最大。

专业知识我也把它划分为两部分。

一是专业所需的知识,对于程序员来说自然就是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当然它本身也可以会分得很细,比如分为前端,后端,数据库,运维等等。就编程而言也有简单的基础和复杂的进阶知识之分。

二是工作经验,一般在谈一个职场人,总会介绍说他在什么公司,担任过什么岗位,工作了多少年等等,这些就是工作经验。而程序员经验也可以具体点,比如做过什么项目的经验。

我所在的工作则有点全栈,基本从前到后什么都做,对个人而言专业知识面全,工作交流更顺畅,在认知方面会有优势。但同时也有缺点,专业本身也是可以细分的,而全的人很难在专业的某一个特定的领域能非常的深入。

技术本身专业性很强,如果没有足够的深度,则很难有高高的专业壁垒。程序员35岁以后就失业了的段子时不时冒出来,原因可以说是工作这么多年没有砌好竞争力的壁垒,年轻这个唯一的壁垒被更年轻的的人占领罢了。

对于我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专业中的多个细分领域都有一定的积累,能更全面的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深耕其中某一个领域,当做自己未来五到十年的方向,在这个上面持续精进,建立核心的竞争力。

分析到这里,再结合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考虑的方向是两个。

一,在既有的后端领域深入,挖掘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本身,往复杂的中间件发展,当然也可以用现在前沿的词来说-云计算。

二,拥抱现在与未来的潮流,往计算机的另一个分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前者过渡简单,挑战难度低,适应现有发展方向,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一些目标。

后者诱惑更大,包含着程序员们的梦想,但需要重新转型,学习成本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两者各有利弊,目前的想法是继续深入一,有机会扩展二,以现在的年龄和经历,还是能有一到两年的时间都去做做的,中间的决定和机会的把握还是在自己。

4.结语

这次分析,一方面能看到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确有了一些经验积累和输出,也发现了不少专业基础知识的漏洞,以及在专业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发现相对专业知识来说,自己在通用知识和认知方面的输出比较匮乏。

这个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更长期的思考和投入。用一个比喻来说,骨架子已经有了,就是认知的头不够大,通用力的左腿仅仅是有点肉,专业的右腿还不够粗。

这篇文章就当作过去在知识体系方面的思考吧,接下来还是需要更多的积累和输出,至于本文的下篇暂时放到年底吧,期待那个时候想法会与现在有所不同,站在新的认知台阶上。

作者:初龙

原文链接:https://chulung.com/article/building-a-personal-knowledge-system-1

本文由MetaCLBlog于2017-08-29 09:00:00自动同步至cnblogs

本文基于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发布,转载必须保留署名及链接。

posted on 2017-08-28 09:00  初开  阅读(4631)  评论(1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