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的自我剖析
图片源于网络
早上,还是像往常一样挤在公交车上,打开微信,心情突然间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波动,压抑感油然而生,脑袋膨胀压迫,像窒息一般透不过气,胃部再次开始出现不适......
近几年,我越感自身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让我并不好受。在同事眼中,事业可能算是“稳中带升”,但这种“提升”的假象背后且隐藏着具大的压抑,从而影响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情绪波动过后我仿佛还能清晰地看到刚才挣扎的痕迹,波动过程我竭嘶底里但又无法控制,这种感受难受到我已经让我无法再忽视它的存在。
微信里发生的并不是什么“重大事故”,而仅仅是客户给我们项目反馈的一份“测试报告”,就一份普通的报告就能让我的情绪如此动荡,可见我失控的地步。然而,我并没有置之不理,我再度尝试捉住这次情绪的尾巴,努力尝试以旁观者身份去“侦查”我这次心理起伏的每一个细节,哪怕从中找到那么一丁点的蛛丝马迹:
1:为什么这份测试报告会让我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
这个项目其实是一个试验性项目,为的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让我们双方快速进入分工做事状态而非停留在口头上的扯谈,所以这个简版项目出现这一系列的测试问题并不足为奇。也许可能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我的想法,又或者因为这份测试报告里头带有那么一丁点做得不够好的责备语气,我的不安和抗拒感不由自主地被触发了……当情绪再次波动到将近峰值的那一刻,我努力沉住了呼吸,几乎倾尽全身内力把情绪定格,尝试去控制、回滚、重播刚才发生的那一系列心理变化。最终,通过多次的尝试和努力,随着自主意识的蔓延,我似乎能阻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并一步步后退到情绪“失控”的那一瞬间。我开始隐约地能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源于一个“不受控”意识,这个“不受控”意识先发制人地控制了我的思想:“不是说明了这是简版吗?就算缺陷百出也很正常啊?难道你们还理解不了我们这次交互的重点?有必要那么严肃么?”。换个语气,这个“不受控”意识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你们应该很清晰地知道我们这次抛砖引玉的重点,然后再让我们进一步沟通和确认下一个里程碑,而不是把时间TMD浪费在这样一个非重点的测试身上”。这个“不受控”想法连我自己都觉得过于激动,如果站在旁观者角度,压根就没有必要有这个想法。但这个“不受控”意识确实让我无法控制,如果我能沉得住气控制住这个“潜意识”,并能让我冷静地思考,我会非常清晰地看到这次事件的重点就是客户的回复,而不是报告的内容。回复说明了我们已经进入做事的正轨,完全符合我的预期,但我的“潜意识”偏偏被无关重要的报告内容给触发而进入“自毁模式”。
2:这个“潜意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解铃人还须系铃人”,突破自我的一个关键所在在于认清自我,所以我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清这种“潜意识”的真实面目。在大量的搜索和学习过程中,我找到了两个比较贴近像我这种情况的心理学现象:“自我防卫”和“控制欲”。
先来说说“自我防卫”,当人身受到“攻击”时,大脑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被触发,保护措施有可能是言语或动作,也有可能是情绪。通过这个线索,我多次咬文爵字地重复翻阅报告内容,试图从中找出能让我自行防卫的根源。在翻阅过程中,我还是能主观地感受到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份带有些许谴责、怨气的报告。从这点去分析,也许是因为报告的“态度”触发了我的防卫措施–情绪。事后也确实证明,这份报告是客户安排了一个完全空白的员工测试的,我猜这位员工也许因为某些原因把情绪映射到了报告之中。但如果我有那么一点的沉稳和大局观,也许也没那么轻易被这些无关重要的细节被打败,可见我远没有达到我自以为是的高度。
再来说说“控制欲”,控制是试图通过消除内在不被接受的一面,同时让理想型的一面获得承认而达到消除冲突。这种控制现在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外部投射”,意思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或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和物上,并强加于人,但效果往往相反。如果我是那个被强迫灌输思想的人,我的“防卫系统”肯定立刻触发。其实再回想我过去的一些日常,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明知道是不礼貌行为,但我还是很容易就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每次打断过后,自我感觉其实并不好受。我想这也是“控制欲”作怪。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但因为无法释怀而最终形成了我们一点都不陌生的“焦虑”。通过我想对“控制欲”了解的欲望就能大概能反映出自身的问题所在。再结合这次“报告事件”分析,这次合作确实是我最为重视的事情之一,但鉴于事情的快速发展,项目在多方面的掌控程度确实略显薄弱,但我对此项目的思考仅限于此就直接投入工作,并未在大局观层面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工作,例如如果项目失败会怎么样,如果双方存在冲突如何协商,我们自己在这件事情上面的原则是什么等等。如果我做好了这些宏观层面的心理准备,也许我是就能避免恐惧于对事件未来的无力感。写到这,我想起我小学家访手册上的一个老师评语:“若能沉稳一些,成绩可能更好”。其实说白了,就是我有点骄傲,而略显浮夸……
3:我可以怎么做?
再回想起这几年情绪波动较大的事件上,最终分析的原因也是八九不离十地相似。其实我内心是非常清晰地知道我自身的这些缺点,但我并没有进一步去认识它们,任由放纵。可能因为“活动范围”的限制,以前只懂得吃喝玩乐,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烦恼才以各种借口置之不理。当我离开笼子后,看似自由,其实真正获得自由的是藏匿在我们深处“潜在人性”。它们就像一个个下课铃声后的孩子往室外飞奔,因为大自然才是它们的真正归属。对抗人性无异于对抗自然,越对抗越反叛。教育孩子先去懂得孩子,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但因为换了个维度,就想不起这个道理来,看来我对这个道理的真正理解还远着呢。现在能做得,我想只有像现在一样一步步去了解自己、熟悉自己并时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