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下笔之前,思维被我细分为两类:发散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说白了就是胡思乱想,例如发呆的时候。而总结性思维就是对先前的发散性思维总结得出一个灵光一闪的结论,例如在你蹲厕所的时候。而这个蹲厕所的点子不可能真的凭空而出,这个点子的背后其实是无数次或隐或现的发散思维活动而导致的偶然结果。能把这个偶然的概率提高,我觉得写作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交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今天的这个话题就是在跟同事闲聊过程喷口而出的一个总结性话题。

年龄确实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至少在我们的“猿圈”内一定是。而最火热的一个话题之一非三十而立了。如果说某人可以未卜先知,我觉得那是狗屎运,如果说大数据能预测未来,我觉得那是商业模式。随着年过三十的猿人人数越来越多,则讨论的依据基数越大,感觉分析也就越来越靠谱。有点类似心灵鸡汤给人的感觉:说得好像还真是那样(注:今天闲聊的这事并不是讨论对错,纯粹闲聊,毕竟人生观各异嘛,没有说哪有聊呢)。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几年下来,我自个儿给自己灌的鸡汤也确实不少,甚至有时候醉得不省人事。但酒醉三分醒,就凭这三分醒,我自己也在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辨识和反思能力,至少事情的青红皂白那是看得偷窃一点好。

 

关于大数据,我了解的不多,无非hadoop以及spark两个名词。而这两还只算是大数据的工具而已,而大数据的背后我了解甚少,那个甚少就是所谓的智能推荐。说起推荐,觉得现在的推荐几乎都是横向推荐,例如我网上买了盒避孕套,几年下来还老给我推神油。这好比一个人的思维老停留在一层次,说白了就是不思进取。通过我聊大数据的那些事就知道我有多门外了。我经历过的程序员当中有额外表示对大数据有兴趣的不在少数,在我废话多问一句为什么喜欢大数据得到的答复中,全部说白了就是喜欢大数据的分析工具。而这个喜欢到底有什么含义,见人见解了。我司有一个大数据部门,同时拥有一个在不断完善的大数据产品,而我有幸地被邀请参与了他们多次的产品讨论会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我这个门外汉一个清晰的“大数据”定义,而听到字眼最多的无非"政策”、“PPT”、“合同”和“某某领导”,最悲伤地是还让我这个门外汉给点建议,当然,这是出于“礼貌”。公司只是一个缩阴,现在的一些IT论坛,大数据那点事几乎霸占大半壁江上,几乎让我的鼠标无从下手,所以在这闲聊中不聊点大数据还真显得我有点格格不入了。

 

那三十而立跟大数据有个屁关系啊,那还真有点关系。如果年近而立的我不跟点潮流,那而立之后怎么跟这些二十来的年轻小伙子火拼啊。而立的恐惧不就是这些吗?不可否认,我一度受到了而立舆论的影响而曾经也焦虑过。焦虑自己那吹了好几年空调的身体再也比不上下一波年轻人强壮的体魄而沦落淘汰。这个焦虑像鸡汤一样也不无道理,那道理在哪?这个问题也曾经一度在我的发散性思维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抵抗能力弱一点的话,道理得成真理了,最可怕地是此不假思索的真理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纳入自己的人生观宝典当中。这显然是我们大众普遍的弱点之一,作为商业手段也屡见不鲜且屡战屡胜。如果而立后的我们还能中这样的套,那说明我们十年前后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同一水平面上。这点中年危机感得要有了,有了还不够,还得深入反思。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社会人,视野必然相对狭窄,仅有的那么点社会经验无非就是受师兄姐等前辈影响的那些以身体为本钱的血拼、应酬、耐熬等经验。所以,“拼”是我们这些“二锅头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奋斗依据。写到这,我还真有点庆幸当年作为毕业生的我就有“同学五年后的差距不在于薪资,而在于思想”的观点。我想也是因为这个观点可以让现在的我在这胡言乱语,而前两天刚好是我的毕业五周年。对于五年前那句话的理解,现在多少有些改观。无论薪资还是思想,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可比性,毕竟人生观各异。要比的是当下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在思想上是否变化。如果现在想的跟过去想的都一样,那是否得自我检讨。比如年过三十的我还在跟二十的我拼身体,这说得过去么。现在的焦虑无非来源于用二十的思维去思考三十的状态,这样只会让自己不断地活在当下思维的怪圈。我想,我们实际上焦虑的不是三十后的生活状态,而是焦虑于三十过后的思维还在当下停滞不前。

 

其实本人今年距离三十而立还有二,只是觉得写点文字可以让自己更加深入地进行总结性思考。

posted @ 2016-07-02 23:16  wc的一些事一些情  阅读(816)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