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画竹的由来

宋朝有一个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他是苏轼的表兄,也是苏轼的好朋友。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同病逝。那年七月,苏轼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中赞其画竹之法,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到了元祐二年(1087),苏轼又写了《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最有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徒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晁补之后来也写了一首诗《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诗的第一句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成语胸有成竹便由此而来。

我近来在读《苏轼选集》,见到这两篇诗文,不由得怀想当年文与可的风采。在网上找了一下他的画,在这里展示一幅。


墨竹图 北宋 文同 绢本墨笔 131.6厘米,横10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公元1018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引自http://bbs.91.cn/redirect.php?tid=1088112&goto=lastpost###


吾非懂画之人,但还是要赞一下。这画我看起来觉得非常舒服,笔画细致,意境清新,相当见功力。

我不知道未来我会不会学画,会不会对此竹有更深的体会,就目前来说,我觉得文与可给我竖立一个潇洒风雅的形象,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要做到胸中有竹,必先爱竹,需不辞辛苦地寻竹,乐于观竹,静心思竹,从而对竹有自己的理解,渐渐懂竹。而要能像与可这般画竹,则还需要勤学苦练。苏轼写道:“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确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也非常简单,只是我们常常忘记,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

 

 

posted @ 2009-09-07 23:42  画竹  阅读(84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