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不是伪需求?


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5G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2019年6月的时候,CSDN(中国专业IT社区)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国内(和世界上很多国家)4G部署的成本还没收回,现在又要部署5G,您认为这是否是在不计成本?很多人说4G就够用了,您如何看待这种看法?”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在心里都问过自己,当我们并没有感受到4G不够用时,5G是否是伪需求?我们接下来就用需求这把钥匙,来回答这个问题。听完这一讲,我希望能帮助你提高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是伪需求的水平。
认为5G是伪需求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到目前为止,5G只是网速更快,而4G其实可以满足我们今天所有的对网速的需求,包括上传图片和视频,以及收看高清视频等等。至于在线支付,所需的网速连上传视频的千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看法确实有道理,因为几乎所有的媒体对5G好处的报道都集中在网速上,比如一分钟能下载一个高清电影,等等。那么,5G真的仅仅是网速更快吗?我们平时并不觉得慢的4G,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痛点呢?
公平地讲,4G明显的痛点还真不多,不过我们偶尔还会遇到。
如果要同时无线上网的设备数量增加一到两个数量级(也就是10~100倍),4G的带宽和并发能力就不够了。
从理论上讲,4G每平方公里只能支持10万个设备。如果万物互联(IoT)普遍发展,这种多设备同时上网的情况,4G是难以满足的。而万物互联是未来的必然,具体原因,我会在下一讲告诉你。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一项技术能否被应用,并且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当下和近期可预见的需求,更取决于它能否符合用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如果符合,需求甚至会被创造出来。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IBM,也就是让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的那个公司,它的第二代掌门人小沃森,看到了这个趋势,但是当时还没有退休的总经理老沃森却不认可小沃森的看法,他认为,全世界要计算的那点事情,只要5台计算机就够用了。
事实证明老沃森错了,因为一旦计算机实现了量产,原本通过手工或者机械装置能够进行的计算、规划和统计,就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了,这使得单位能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增。
比如,1959,美国航空公司(今天的American Airlines)率先使用了IBM计算机开发订票处理系统(第二年开始服务),当时全行业都在想,花几百万美元(50年代几百万美元可是很多钱)引进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真的需要么,是不是伪需求?
但是,仅仅一年后,整个西方的航空业都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订票,因为计算机在处理和传输信息上的高效率,使得不采用该技术的公司根本无法竞争。也就是说,新的技术,如果满足我们说的那个中心轴线,它会创造出新的需求。
当然,有了市场的需求,还要看技术是否成熟,产业是否配套。一些技术是另一些技术的先决条件,如果它们没有完成,后面我所关心的新的技术就不会产生。而且,如果预先技术没成熟,很难真正做出产品,就容易被认为是伪需求甚至是炒作,在通信发展史上,3G就曾经被视为伪需求。
从1G到2G是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在2G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2G的移动通信都够用了,大家不过是打打电话,发个短信。因此,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通公司已经开发出基于CDMA的3G技术,但是一直找不到很好的应用。
那么能否,通过先上3G网络,再想办法开发适当的应用呢?日本和英国都想到了这一点。日本的KDDI公司早在2003年就率先实现了3G商业运营,并且2005年达到了2千万的用户,但是,当时普及3G的预先要求其实没有达到,配套的产业也没有成熟,因此它在移动互联网真正普及的3G、4G时代并不亮眼。
比如说当时的处理器耗电量极高,电池的寿命极短,KDDI的3G手机,如果真的上网,当时主要是音乐下载服务,只能待机四小时,而且当时流量费极贵。这就是预先要求没有满足的后果。
2003年Google专门派了十多个人去考察日本市场,发现年轻人每月要花掉大约200美元在流量费上。那么为什么当时KDDI急于开通3G服务呢?因为当时有个痛点2G无法满足,就是音乐的下载。KDDI希望因为开通3G服务其它应用能够跟上,但是它显然过于乐观了。
在英国,沃达丰在2000年就花巨资拍下了3G的无线电频带,但是因为和KDDI遇到同样的原因,业务完全没有做起来,再加上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碎后全球IT产业不景气,沃达丰出现巨亏,因此人们当时都在讲,3G或许是一个伪需求。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觉得5G是伪需求一样。
当然,我们今天知道,后来因为有了低功耗的ARM处理器,有了很省电的安卓操作系统,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电池,有了能够容量大的存储器,有了云计算提供服务,3G手机普及的预先要求才满足。
随后,3G手机的出现反过头来让各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得到了发展,也完成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闭环。这就是技术创造市场很好的例子,和IBM小沃森的成功如出一辙。
至于5G,它今天所处的时间点其实和当初计算机刚出现时,或者基于CDMA的3G标准刚诞生时,非常相似。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应用场景4G不能满足,但是目前这种场景并不多,关键是和5G相关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有时要比我们想的快得多,比如从1952年IBM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诞生,到1959年计算机用于飞机订票,只有7年的时间间隔,而从2003年KDDI推出3G服务,到2007年—2008年苹果和Google让移动互联网普及,只有4、5年的时间。
那么5G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成为热门话题,是不是说明预先技术成熟了,或者需求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呢?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们距离真正5G的普及以及大量应用的出现,还有多远呢?
从今天算起,时间不会太长,比如经过4、5年的时间,这样可以比较快地收回成本,让产业像滚雪球似的继续发展,而不要像2000年沃达丰那样过早背负巨大的债务。
当然,对于很多人关于5G成本的质疑,我们也不能回避,尤其是关于“4G部署的成本还没收回,现在又要部署5G,是否在烧钱”这种说法,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判,毕竟没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是靠烧钱维持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引用邬贺铨院士给出的一些数据,顺便说一句,邬院士是中国在通信领域最资深的院士。
根据邬院士的数据,中国在4G建设上花了大概是7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建设投资,6、7年才完成建设,相当于运营商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4G是否收回了成本,这要看怎么计算。单纯从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利润来看,4G网络至今的回报不算高,但是也不至于赔本。
仅中移动一家,2018年的利润大约就有1200亿人民币,远比投入建设4G网络的钱要多多了。这几年,移动运营商利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单位流量资费是3G时代的大约1/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商不降价,应该早就大赚特赚了。
但是正是因为运营商收的流量费比较低(大约是美国的1/3),才让整个国家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起来了。作为国企,运营商是有义务发挥社会责任,一方面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让利于民。
到了5G时代,大家不免要问一个问题,它的速度是快,但是消耗流量也太快,按照这个流量计算,一个月要好几千块钱的上网费。对此邬院士表示,在5G时代,运营商依然必须考虑整体的社会效益,以便社会能够加速信息化,产业能够实现数字化,因此收费标准会进一步下降。
要点总结:
5G不是伪需求。虽然很多人在炒5G的概念,但是它确实是技术和商业发展到今天的需要。判断一个技术是不是伪需求,需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
从历史上看,技术的成熟可以创造出原本想不到的市场。5G也是如此。
判断一个技术爆发的时间点是否到来了,要看它的预先要求是否满足,以及潜在的市场是否足够大。
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看好不好,还要看贵不贵,对于5G,它今后的单位流量费用不会像今天4G那么贵,虽然总的费用可能有所上涨。

posted @ 2019-11-02 21:18  Waylish  阅读(2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