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测试驱动开发的艺术
读罢《测试驱动开发的艺术》,忽然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之辩”。《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常是重道轻器,认为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道的从生与从属。这就导致我们常常喜欢把“道”与“器”割裂开来,一味地重视过度抽象的“道”,进而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玄幻,使得“道”高高在上,未能落于实处。重道轻器给传统文化带来的缺失告诉我们,“道”与“器”应该是统一的,道是本质,却又必须依赖于器,受制于器。
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TDD的本质思想即为“道”,这其中包括按照意图编程的思想,提高可测试性的设计原则,以及测试的模式与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而“器”则包含对TDD的合理运用,针对不同的用例场景做出的测试手法,以及对测试工具的使用。
本书第一部分《TDD入门》阐述的正是TDD之道。虽然是入门知识,却高屋建瓴地阐明了TDD的真谛。例如本书写道:
在TDD周期中的第一步中,我们会写测试,实际上这并不只是写测试而已,而是在做设计。我们是在设计API,即用来访问新功能的接口。编码之前写测试,我们会自然地考虑新代码的调用方式。……测试先行的编码方式会促使我们站在代码用户(开发人员)的角度考虑,设计出更易用的API。
很多开发人员并不愿意接受TDD的开发方式,认为这种先写测试后编码的方式既别扭而又浪费时间,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真正体会这种测试驱动设计的好处。TDD最重要的一个字眼儿就是drive(驱动),事实上,这种驱动力正是所谓“按照意图编程”的重要思想。
意图编程,顾名思义,就是说写代码时先假设其他部分代码都已经存在了(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使用这种编程方法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有的,而不是已经有的东西上。使用意图编程,我们能让代码读起来更流畅,容易理解和使用,也能使代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本意,而不会过于强调实现细节。
个人认为,本书第一部分给出的邮件模板子系统的范例更贴近开发真实,却又不至于晦涩难懂。作者在选择范例上的匠心独运,使得本书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又不至于陷入复杂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细节中。范例给出的第一个测试、伪实现以及重构的手法,都是自然而然的TDD过程,而不是为了写作本书生拉硬拽,东拼西凑,有着强烈地雕琢痕迹。若能在阅读过程中,比照着这样的过程动手实验,相信能够获得更大的提高。
从本书的第二部分开始,就迈入了TDD“器”的部分。之所以说是TDD之“器”,在于它介绍了针对特定技术应用TDD的内容,这其中包括对Web组件、数据访问、多线程、Swing代码的测试驱动开发。在讲解的过程中,作者还介绍了大量用于这些特定技术应用TDD的工具或框架,例如JspTest、EasyMock、MockObjects、HSQLDB、Jemmy、Abbot等。这些都是Java平台下常用的支持TDD的有力工具。本书的第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ATDD(验收测试驱动开发),包括对用户故事的介绍,验收测试的特征与实现,ATDD的过程以及相关工具Fit。这在许多介绍TDD的书籍中都是不多见的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给出了许多贴近开发真实的例子,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测试方法。这些内容如此地实用,涵盖的知识如此地全面,基本上可以解决我们在企业开发中进行TDD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实上,这些内容大多数都可以说是TDD实践过程中的拦路虎,尤其是针对表现层和多线程技术的TDD方法,大多数开发人员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甚至因为这样而放弃TDD。本书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阐述弥补了这一空白。遗憾的是,本书介绍的内容主要针对Java开发人员,因而提及的工具也都基于Java平台,对于其他平台下的开发人员而言,无疑削弱了几分价值。
本书还有一点不足就是“道”与“器”的不统一。前面提到,本书的第一部分开篇名义,用极简洁的语言道明了TDD的本质。然而本书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几乎只停留在TDD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上,而忽略了测试对于设计的驱动力。书中的例子仅仅给出了如何完成测试用例,如果建立Mock对象,却不再介绍为何要这样编写测试用例,驱动我们进行设计的意图何在。换言之,后面的例子省略了驱动对设计进行推导的过程。这种驱动设计的能力恰好是很多程序员所不具备的。“器”固然重要,但它必须遵循“道”的要义,在其指引下实施。本书内容“道”与“器”兼顾,却将二者割裂开来,未能形成统一的整体,不能不说白璧微暇,略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