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记录7-《黄帝内经》

中医学习记录7-《黄帝内经》

 

一、纲要

道、阴阳、五行

无极 - 太极 - 两仪 - 四象 - 八卦 

二、

九野:东、南、西、北、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八风: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

五邪:正邪、虚邪、实邪、微邪、贼邪

备注:以心脏为中心,心病为正邪、肝病为虚邪、脾病为实邪、肺病为微邪、肾病为贼邪。

虚邪:从生我之脏传来的邪气称为虚邪(所以有“虚则补其母”的治法);

实邪:从我生之脏传来的邪气称为实邪(所以有“实则泻其子”的治法);

贼邪:从克我之脏传来的邪气称为贼邪——即“相乘”之邪;

微邪:从我克之脏传来的邪气称为微邪——即“相侮”之邪(如果“我”比较虚,而我克之脏为实,那这种反侮关系就很严重,微邪也不“微”);

正邪:邪气未经传变而直接侵犯本脏导致疾病的称为正邪。

 

三、治症原则

同证同治,对证下药。

望闻问切,八纲辨证。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

五行生克,五行乘侮。

泻有余,补不足。--《素问·血气形志》 // 泻多余的邪气,补不足的正气。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难经·六十九难》// 论针法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 《难经·六十九难》// 论针法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难经·七十五难》// 论针法(子强则母实,母弱则子虚)

泻南补北。-- 《难经·七十五难》//论针法 ,泻心补肾(泻火补水)

药不眩瞑,厥疾弗瘳。

 

《难经》论针法·七十五难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胜火。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备注:东(肝),南(心),西(肺),北(肾),中(脾)

 

四、脉象

内关外格:指脉象。脉过于尺下部位,为阳气关闭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故称。《难经·三难》:“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外关内格:指脉象。脉来上溢于鱼际,为阳气关闭于外,阴气被格拒于内,故称。《难经·三难》:“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难经》论脉·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五、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脏所治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五脏苦欲补泻.五脏所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五脏苦欲补泻.五脏所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五脏所恶

五脏所恶: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

 

五劳七伤

五劳:五种劳累

《素问·宣明五气》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七种情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优伤肺,恐伤肾。

《诸病源候论》

七伤:忧伤心,怒伤肝,寒伤肺,饱伤脾,淫伤肾,恐伤志,风雨寒暑伤形。

 

六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参考资料: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posted @ 2023-09-21 09:25  风过无痕521  阅读(1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