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记录6 - 术语

中医学习记录6 - 术语

一、生僻字

疾:jí。轻病。后泛指疾病。

病:bìng。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

疴:kē。疾病。

痼:gù。1.积久难治的(疾病)。2.长期形成的(弊病)。

疠:lì。瘟疫之类的流行性传染病。/ lài。 古同“癞”,癞病。

癥:zhēng。“症”的繁体字。腹中结块的病。

瘕:jiǎ。病名。本指妇女腹中结块的病;泛指人腹中结块的病。

疝:shàn。病名。指人或动物腹中脏器向周围组织薄弱处隆起,以腹股沟部位的病变最为常见。

痞:pǐ。中医指腹内硬块。

痂:jiā。疮口或伤口愈合后表面所结的硬皮。

疥:jiè。疥疮,由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皮肤上出现疹子,刺痒难耐。

疮:chuāng。1.外伤;伤口。2.皮肤或黏膜红肿、溃烂的疾病。

疔:dīng。一种毒疮名。根长在肌肉深处,形状如钉,故名。

瘙:sào。疥疮。

疡:yáng。1.头疮。2.皮肤或黏膜溃烂。

痈:yōng。1.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症状是患处肿起变硬,表面有脓疱,有时出现许多小孔,疼痛异常。

疽:jū。1.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恶疮。

疖:jiē。疖子。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下出现红肿硬块,疼痛,化脓。

瘢:bān。创伤或疮疖等愈后的疤痕。

痓:chì。中医指抽风、惊厥等症状。

癫:diān。1.神经错乱的精神病。

痫:xián。1.[癫痫]一种时发时愈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的病。发作时手足或全身痉挛,意识丧失。俗称羊角风。

癖:pǐ。嗜好

瘅:dān。中医指一种疟疾。

瘫:tān。1.瘫痪,因神经机能障碍,导致身体某部分或全部不能活动。2.身体软弱无力,难以动弹。

癃:lóng。1.衰弱多病。2.中医指小便不畅的病。

疸:dǎn。[黄疸]由人的血液中胆红素增高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处发黄的病症;

痿:wěi。身体某部分萎缩或丧失机能的病。

痹:bì。由风、寒、湿等侵蚀肢体引起的疼痛或麻木的症状。

疪:bì。古同“痹”,风湿引起的病。

痔:zhì。痔疮。因肛门或直肠末端静脉曲张而形成,症状是发痒、发热、疼痛、出血。

疳:gān。指小儿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腹部胀大的疾病。又称“疳积”。

瘤:liú。长在体表或体内的赘(zhuì)生物。

瘿:yǐng。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瘿核,甲状腺。瘿瘤,甲状腺肿瘤。

瘘:lòu。指身体内因发生病变而向外溃破所形成的管道,可分为肛瘘,鼠瘘(指生于颈、腋部破溃难收敛者)。

疰:zhù。疰夏。指发生在夏季的季节性疾病。患者小儿居多,症状时持续发烧、食欲不振、消瘦、口渴等。

痠:suān。酸痛。

疵:cī。1.病。2.缺陷;缺点

疱:pào。1.皮肤上长的水泡形疙瘩。

癩:lài。1.麻风病。症状是皮肤麻木,肤色变深,表面结节,毛发脱落。2.像生癞一样毛发脱落或表面凸凹不平。

瘥:chài 。病愈。cuó  病。

差:chài 。同“瘥”。病愈。

瘳:chōu。病愈。

疚:jiù。愧疚。

疢:chèn。中医指热病。也泛指疾病。

痱:féi。古代称偏瘫症。fèi。痱子。

厥:jué。气闭;晕倒;失去知觉。

皯:gǎn。皮肤黧黑枯槁。

䵟:gǎn。同 “皯”。

壅:yōng。堵塞、堆积。

廱:yōng。古通“壅”,堵塞。

衄:nǜ。出血。鼻衄,流鼻血。

衃:pēi。凝聚的血。

鼽:qiú。鼻孔堵塞。

齇:zhā。鼻子上的红斑。长有齇的鼻子叫酒齇鼻,也叫酒渣鼻,通称酒糟鼻。

皻:zhā。古同“齇”,鼻子上的红斑。长有齇的鼻子叫酒齇鼻,也叫酒渣鼻,通称酒糟鼻。

皶:zhā。古同“齇”,鼻子上的红斑。长有齇的鼻子叫酒齇鼻,也叫酒渣鼻,通称酒糟鼻。

臟:zàng。同“脏”。

胫:jìng。小腿。

股:gǔ。大腿。

肶:pí 。古同“膍”。

  bì 。古同“髀”,大腿。

  bǐ 。用小猪祭祀司命神。

胠:qū。腋下。指腰以上腋以下的部分。

胁:xié。人体从腋下至腰上肋骨尽处的部分。

髀:bì。大腿。

躄:bì。足跛(bǒ),行走困难。

尻:kāo。臀部。

髮:fà。头发。

胵:chī。鸟兽五脏总名。

膍胵: pí chī 。反刍动物的胃。又称百叶。  鸟类的胃。

憹:náo。古同“恼”,愤怒;生气。懊(ào)憹(náo),通 懊恼。烦乱。

恚:huì。愤怒,怨恨。

圭:guī。 1.古代帝王贵族举行礼仪时所用的一种玉器。2.古代测日影的仪器。3.古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

  

虿:chài。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虺:huǐ 。毒蛇。

蚑:qí。1.(虫子)爬动。2.一种小虫。

蚏:yuè。1.〔蟛蚏〕古书上说的一种小螃蟹,可食。

猘:zhì 。狂犬,疯狗。

溲:sōu。1.排泄或呕吐。2.尿。3.浸;泡。

芤:kōu。1.葱的别名。2.中医指脉象名。指脉搏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葱管。

暍:yē。1.中暑。2.热。

澼:pì。轻轻地在水上漂洗。

稼穑(jià sè):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抟:tuán。1.捏聚成团。2.盘旋。

裩:kūn。同“裈”(kūn),古同“褌”。 释义:1.有裤裆的裤子(无裆裤称“袴”)。

袴:kù。同“裤”。释义:古指 无裆裤。

 

圊:qīng。厕所。

槁:gǎo。 1.干枯;干瘪。

 

乖: guāi 。1.违反;背离。~违。有~人情。2.(性情、行为)不正常:~戾。~谬。

候: hòu。情况:征~。火~。脉~。

冒:mào。昏迷。冒家,指昏迷的病人。

卒:cù。同“{猝}”。突然。

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

瞤:rún。1.眼皮跳动。  2.肌肉抽缩跳动。

伛:yǔ。驼背。

眴:xuàn。古同“眩”,眼睛昏花,看东西摇晃不定。

脔:luán。切成小片的肉。

 

二、中医术语

道地:最初的含义是指某个特定地区出产的药材,强调的是药材的质量和纯正性,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药材的产地和品质,认为某些地区的特定条件有利于药材的生长和质量,因此这些地区的药材被视为优质。

气机: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

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为升降出入,若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则可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气机泄脱等病变。

动气:指的是脉搏跳动时的动态和气势,可以用来反映一个人的脏腑状况。

呃(è)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

腠(còu)理:肌肉上的纹理。

宣发:就是将体内多余的产物向外宣,再从皮肤的汗毛孔发出去,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肃降:就是将体内多余的产物向下降,而且干净,能进大肠膀胱的走二便,不能走二便的肃降至足底排出,同样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宜清宜降。“肃”有清肃之意。

蛮滞:气阻滞不畅。

阻滞

稽(jī)留:停留。

目眵(chī):即眼的分泌物,为黄色黏稠物,俗称眼屎。

梦魇(yǎn):梦魇俗称鬼压床,指在睡眠时,因梦中受惊吓而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常用来比喻经历过的可怕的事情。突然惊醒时,在肌肉神经还未醒时,就会出现神志清晰,而动弹不得的现象这就叫梦魇。

寤寐(wù mèi):寤,醒。寐,睡。寤寐表示无时无刻。指日夜。引申指日夜思念、渴望。睡梦。假寐;睡不着。

宗筋:宗筋是三阴三阳的经筋,会合于前阴部,称宗筋。也指男子生殖器。

阳乘阴:脉学名词。指阴阳相乘的脉象。浮、洪、滑、数一类的阳脉,出现在属阴的尺部,称阳乘阴。《难经.二十难》:“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丁德用注:“今阴虚不足,阳入乘之,故阴部见阳脉。”

阴乘阳:脉学名词。阴阳相乘脉象。阳部见阴脉,即寸部见沉涩短细之类的脉象,称阴乘阳。《难经.二十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

甘澜水:甘澜水做法,指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白饮:米汤、清水。

主气:指 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是一年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每年都一样,所以称为“主”

客气

1、指 每年变化的气,随每年的地支不同而变化,如客人一样,来来往往,每年不同,所以称之为“客气”,反映着不同年份特殊的气候特征。

2、指 外部邪气侵入体内。

口父咀: 用嘴咀嚼,或者指将药物咬碎成粗粒的一种药物炮制法。

【中医病症】

水饮:饮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为主要表现的证。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

留饮:留饮指长期滞留不行的水饮。因中焦脾胃阳虚、失於运化、津液凝滞所致。

伏饮:

心下:胃。

心下痞: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候。

便溏:是指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俗称薄粪,病因为脾虚。

下利:“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肠澼(pì):肠澼一般指暴痢。 痢疾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病证。

余沥:症名,指小便之后,滴沥不尽。多因肾虚膀胱冷所致。

谵(zhān)语:指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惊悸(jì):惊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崩中:病证名,指以妇女月经非时而下,突然大量下血不止为常见症的月经病,即阴道忽然大量流血。其病机为腑脏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

漏下:又称崩中。妇女经行淋漓不断,古人以屋漏喻此症状,故名。

带下: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痃癖:读音(xuán pǐ)。病证名,是指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一种疾病症状。病因为气血不和,经络阻滞,食积寒凝。病因因气血不和,经络阻滞,食积寒凝所致。

奔豚: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肾脏部位有阴寒之气,加之肝脏虚火冲逆引起的疾患。患者大多表现出发热、恶寒、腹胀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多饮但尿少症状。

     奔豚气属内科病证,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

痞块:指腹腔中因脾脏肿大或其他疾病而产生的硬块。也称为「痞积」。

瘰疬:读音(luǒ lì)。又称老鼠疮,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

面皯疪瘢:面部色素沉着。

鼽衄:指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证。

骨蒸:为阴虚劳瘵的一种症状。指午后出现盗汗,面颊和手、足、心轻微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结核病患者。  

  《外台秘要》卷十三:“骨髓中热,称为骨蒸。”。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  

    又称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发热似自骨髓蒸蒸而出。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关格: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谓之,呕吐时作谓之。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

《难经·三十七难》
  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癃闭: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为症状,无呕吐。

走哺: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为症状(肠梗阻)。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

戴眼:瞪眼仰视。中医学上的症候名。

瘛疭:读音(chì zòng)。中医指小儿惊风痉挛的症状。也叫“抽风”。主要指手足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

绝伤:“绝伤”即跌打损伤,断筋伤骨。泛指骨伤科跌打损伤等症。

    “绝”,断绝,不连接。 《说文·系部》:“绝,断丝也。”《广雅·释诂一》:“绝,断也。”“伤”,创伤,皮肉破损处。《说文·人部》:“伤,创也。”

续绝伤:

伤中:病证名,是指伤害膈膜及内脏。也指损伤中焦脾胃之气。

差(chài)后劳复:病愈后受劳累。

肾厥:是指因肾脏的严重病变,致肾气表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内蕴,上泛而蒙闭脑神,在肾病症状基础上,出现以神识昏蒙为主要表现的肾病及脑的厥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尿毒症昏迷。

厥(jué):气闭,昏厥。失去知觉。厥逆(手脚冷)。

目运:头昏眼花,晕眩。

除中:疾病到了严重阶段,本来不能饮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称为“除中”。为假神的一种表现,属病危。 

遂漏:主要是指以发汗为契机,出现汗出如漏而不止的情况。

筋惕(tì)肉瞤(rún):是指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chì)动。

振寒:发冷时颤抖的症状。

清血:便血。

里急:腹中拘急疼痛。或有筋脉挛缩、腹内气促的症状,同时也形容急欲排便的情况。

后重:腹痛急迫和肛门重坠不适。

病名:便秘的一种。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

口噤:指牙关紧闭,口不能开的症状。

郁冒:指头晕目眩或昏迷的症状。

自汗:

盗汗:

绝汗:

战汗:

 

 

 

【中医疗法】

活血:

化瘀:

软坚:

散结:

祛风:

驱寒:

燥湿:中医祛湿法之一。主要运用苦燥的药物组方以祛除湿邪。用于脾胃及肠道的湿盛之证。根据疾病寒热性质的不同,燥湿法可分为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两类。

润燥:治法之一。即用滋润药以治疗燥证的方法。

泻下:中医祛湿法之一。主要运用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大便,以达到攻遂体内食、痰、血、湿、水等结聚目的的治疗大法。

补中:治法名,指补益脾胃,调理中焦。 (“中”指的是中焦,以脾胃为主。“中气”指 脾胃之气)。

宣肺

疏肝:

柔肝:

理气:

益气:治法名,指有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平喘

 

升清降浊:治法名,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药治疗清浊不分的方法。适用于脾胃升降失调所致清浊不分、上吐下泻、腹痛转筋、口渴烦躁等。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升清:指上升的清阳之气。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

   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降浊:指下降的浊阴之气。胃纳饮食经腐熟而下注小肠,其糟粕由大肠传导而出,其水液部分由膀胱而排出。

下气:指肠胃郁结而排泄气体。

通神:通神明是指调和阴阳使其趋于动态平衡。

涤痰:

营:血。

卫:气。

营卫:指营气与卫气。即 气血

荣卫:荣卫即营卫。荣,通营。指营气与卫气。

卫分:证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气分:证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气分证以发热、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营分:证指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血分:证指温病邪热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证候。血分证以发热、神昏谵语、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

 

 

 

参考资料:

燥湿

泻下法

补中益气

升清降浊

 

posted @ 2023-09-06 21:34  风过无痕521  阅读(3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