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娱乐化值得高度警惕——胡乐乐
据11月22日《新闻晨报》报道,教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近来沸沸扬扬的“为护梁朝伟,学生集体翘课”事件受到复旦大学高度重视,校方启动了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程序。21日上午,复旦大学校领导亲赴哲学学院张庆熊教授办公室通报此事的调查情况。21日傍晚,张教授表示,他本人接受复旦大学团委和学生会的正式致歉信,但大学校园娱乐化习气需要引起重视。诚哉斯言!
在我看来,复旦大学这一“翘课门”事件所强烈凸显出的正是今天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大学娱乐化——校园娱乐化和教学娱乐化。张庆熊教授感慨今天大学生的追求从学术至上转到了娱乐至上。他表示,以前自己总是欣慰于复旦大学的学生勤奋、聪明、好学,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内,但现在一部分学生却把追星和娱乐放在了第一位。张教授指出,大学生如果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把学术研究当作追求的重点,而是迎合社会流俗,那就走错了方向。
所谓校园娱乐化,就是体育明星和影视歌星等娱乐明星,往往喜欢到大学校园里秀一把,一展风采魅力,甚至退役后特招上学,让那些仰慕他们的大学生如痴如狂,而许多大学生则在社会理想的丧失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热衷于追求这些明星,即便逃课也在所不惜。于是乎,大学里一有明星出现,学生就纷纷翘课围观。诚如张庆熊教授所指出的,虽然国家重点大学一直有很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现在校园里的娱乐性活动搞得太多了。“追星不是问题,但如果因为追星影响了学习,那就是问题,如果大学里学生都去娱乐了,长此以往,问题就严重了。”
教学娱乐化,是校园娱乐化在教室里和教学上的一种体现。由于在自由选课制下,学生往往选择的是那些轻松、逗笑、好玩的,即所谓没有听课压力的教学“有趣”老师的课程,加之现今很多大学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评课意见,这是使得一些大学教师,包括大牌教授,往往不得不屈从于学生对娱乐化教学的需要。于是乎,一些大学的课堂教学上看似气氛热烈,实则嬉闹肤浅、为害不浅,因为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以为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在这样轻松的享受中完成的,无须费力,结果到头来却发现老师没有教自己多少真东西,自己收获了莫大的代价——当时听得十分起劲,学期末则叫苦不迭,抱怨“老师都教了些什么玩意儿!”
在今年9月8日复旦大学举行的本科教学恳谈会上,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大学教学的娱乐化和碎片化倾向。哲学学院邵强进老师曾进行一项针对400名青年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40%的文科老师和35%的理科老师没能讲完学期初设定的章节。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教学时外生旁逸的内容太多,打乱了原订的课程教学计划,让课堂上的娱乐“点心”挤走了教学“主食”。比如,中国文学史课,授课教授可以说说文学大腕的轶事,抖抖演出评奖的内幕,谈谈在国外访学的见闻,大半节课不觉已过,再转入正题讲几句文学史的内容,已到下课时分。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教学有其内在基本原理和科学规律。对一些艰涩的核心课程而言,发散式地介绍前沿动态,大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显然并无助于知识的系统传承,也就很难谈得上创新。基础课和专业课则需要有层次地展开,以及严密的推演、深入的思考、不断的积累。这些课程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大学生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完成。对这些课程来说,出现娱乐化教学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惕的事。当然,在课堂上适度引入活泼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却是教学的大敌。
所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当今大学普遍存在的娱乐化或娱乐倾向,坚决抵制娱乐对大学作为高等知识的研究、传承与创新之神圣场所的侵蚀,使学生安心于学习,老师潜心于教学、育人和研究,让大学回归师生学术共同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