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能力与论文写作

 

学术研究能力与论文写作

 

1.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公告

欢迎大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欢迎大家选修《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我们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OOC课程将于12月26日上午10时与大家见面。在此后的30周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完整地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以及发表的全过程。

这门课程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讲解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和建立科学假设,如何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和实施来验证科学假设;中篇(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主要是讲解研究型论文的一般模式和各个模块的写作技巧;下篇(学术论文投稿与发表)主要是讲解论文投稿和发表的一般程序以及与编辑沟通的技巧。上、中、下三篇共30章,每一章包含3-5个知识点。课程的第一章为课程概况,主要介绍本门课程的目标、设计及课程安排。

本课程的成绩由单元测验和单元作业两部分组成。其中三次单元测验共占90%,单元作业占10%。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成绩“合格”的同学可以申请课程认证证书。

请大家随时关注新的公告。祝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2019年12月25日 10:19

2.学术思维与论文写作

 

 

公告

欢迎大家来学习《学术思维与论文写作》

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

《学术思维与论文写作》是一门依据实际教学经验设计的课程,课程的重点不是文献检索,也不是论文格式,而是制约论文写作水准的关键因素——思维。论文说到底是对未知的探索,需要的是学术思维,学术思维面对的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思维过程的严谨科学是我们能够得到可靠结论的唯一保障。没有掌握学术思维,就不会读论文,更不会写论文。学术思维并不仅仅用于论文写作,实际上学术思维已经是当今时代优秀人才的一项必备能力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好了,还是让我们开始课程的学习吧,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为你个人能力的提升助上小小的一臂之力!

PS 课程视频每周六7:00更新一章,同时发布该章单元测试。

2019年12月28日 21:04
 

3.论文写作初阶

 

 

课程介绍
  学术论文规范要求及写作方法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和科研者的必修课。本课程从论文的选题和资料准备阶段谈起,系统介绍学术论文写作的头尾、谋篇、布局、文献综述、论证方法等全流程,由北大法学院教授、多年研究论文写作的“得道之人”凌斌老师结合特色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论文写作“独家秘笈”,助你从“论文小白”变身“写作达人”。
 
论文选题的“小清新”原则

  首先,选题要足够小。程子有云:“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教学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以小见大,循序渐进,可谓学术通义。

  那么多小算小?打个比喻,合适的题目就像一个核桃,一只手可以牢牢握住。过大过小,当然都不好。太小了,芝麻一样,抓不住;太大了,西瓜一样,抱不动。不过学生选题,主要是防止题目过大。选题的大小,一方面要看研究者现在的驾驭能力。驾驭不了就是选题大了。只要觉得问题暂时还驾驭不了,就要马上缩小,增加限定。事实上,当一个问题限缩得足够小以后,你怎么谈,怎么引申都会很轻松。如果一开始就是大题目,没有能力驾驭,怎么写都难受。另一方面,也要看学界现有的研究状况。早些年,易于写大题目,因为学界还没有太多研究,相应的研究资料也少。现在再写那样的大题目就不好把握了。

  其实选题是不怕小的,总能够“小题大做”。所谓“小”,是指切入点要小,尽量地将问题缩小到你可以把握的范围。所谓“大”,是指视野要大,从小问题讲出大道理。比如我写“小肥羊”的文章,研究的是一个热点案例,探讨的是《商标法》的第9、11、31条的法律解释问题,但是通过这些技术化的问题,仍然得出了关于财产权问题的法学和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再比如送达制度,它在法律研究中的地位特别小,也特别偏,然而如果把握得好,可以对整个司法程序,程序正义以及法理学问题都有所贡献。这都是“以小见大”。你眼界有多宽,你的问题就有多大。同样是一颗芝麻,在你手里是芝麻,在他人手里就是西瓜。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钱穆:《学龠》)从再小的问题出发,都可以看到自己从事研究的这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洞察到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握住国家、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的核心问题。

  其次,对于所写的题目,自己要确实想清楚了,或者至少知道,自己确实能够研究清楚。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讲的,“某个题目值得写是一回事,那个题目我能不能写又是一回事。”(《谈谈写作》)

  要“想清楚再写”,就要在选题阶段多投入一点时间。选题阶段花的时间越多,思考的越充分,后面就越少走弯路,越快做出成果。反过来,如果对一个题目还没有概念,就先不要下笔。每篇论文都会将研究者在这个主题的所有积累、思考和知识“榨光”。选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多查资料,多看些书。选题之前,要先做做文献检索,尽量搜集和查阅已有的研究。学好文献检索,特别是电子资源检索,应该是选题之前的必备功课。一个学生,只有对自己研究和以往成果的关系有了初步把握之后,才应该去找指导老师,征求他们的选题意见。不要在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解的时候,就指望老师给一个题目。实际上,由于老师也不会在所有问题上都有过深入研究,没有学生自己在选提前的资源检索和研究准备,也很难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这就是很多学生论文在开题乃至答辩时才发现选错了题目的重要原因。

  甚至,只看书也还不够。法律是一门实践学科,研究某类问题,不能只是靠读论文、读书本。那都是前人已经积累的成就,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但是不能作为写作的全部。有的同学对“云计算”、“大数据”感兴趣,想研究新技术提出的法律问题,但是对相应的内容只是看了一本畅销书,其他完全没有概念,那就没法做。还有学生,写家具市场的法律管制。我们也许都买过家具,但是买过的也不知道这个市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除非你熟悉家具厂商,有人脉资源,或者自己干过这个行业,有所体会,否则只靠谈原理,梳理有关的法律条文,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所以,如果你在这方面很不熟悉,就不要贸然去做。应当尽可能选自己相对较熟的、有资源可供研究的题目。

  总之,研究一个法律问题,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引经据典,却说不到点子上,是法学论文的又一个通病。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同上)

  最后,选题要多少有一点新意。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千万别碰前人已经研究过好几十年的题目。记得以前读书,一位老先生讲,《汉书》是块“熟地”,不易有所发明,让我很受启发。不耕熟地,应该是一个初学者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

  “新”,既可以是新材料、新问题,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视角。其中,提出新问题最难,运用新方法和新视角次之,而新材料是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也应该做到的。最好是有新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发现,将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与学前教育的普及相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以此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也没有相关的论述。说来这位同学的问题意识也很简单,就是随着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已经不大符合实际。她希望通过研究表明调整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等级的必要性。有了这个好问题,接下来的论证事实上就只是个技术问题,可以检索法规,综述文献,查找国外立法例,通过运用社会统计数据库调取学龄前儿童数量及学前教育的相关数据,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等等。

  退而求其次,是提出新观点,也就是给老问题以新的回答。或者是引入新方法,给老问题乃至旧结论以新的论证。有“新材料”也很不错。比如以往对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既定性原则的研究,都是基于二手文献。我的一个学生直接从一手文献出发,通过纽约州政府统计数据库以及美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做出了很好的研究。为了获取第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纽约州法院的受案审判情况统计数据,这位同学还检索了美国司法部以及纽约州各级法院的统计数据库。这些新材料无疑为她的论文增色不少。

  总之,现在论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就是“过大、过生、过旧”,根源都在于没有做好前期的选题工作,涵盖的范围太大,不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新颖的材料和视角。依照“小清新”这三个选题原则,可以先是“题中选新”,从众多题目中最“新”的问题开始。继而“新中选清”,研究新颖领域中更为熟悉清楚的问题。最后是“清中选小”,选择足以驾驭的问题,做到以小见大、察微知著。

 
 
 
posted @ 2020-01-01 11:53  王庆帅  阅读(20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