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启:让创新者不再寂寞

人民网深圳7月12日电(吕绍刚 邓圩 夏凡)氦气浮力飞船“云端”号、个人立式飞行器马丁飞行包、能飞入临近空间的“旅行者”号飞船……在深圳南山高新园软件大厦,当访客进入光启科学产品展示厅,仿佛打开了一扇科幻世界大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在这里都能变成现实。”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

  “同样是最优秀大学的毕业生,有人选择轻松、稳定的工作,但我不是。”7月5日,面对来访的母校美国杜克大学联席副校长柯文迪,刘若鹏作出了这番剖白。在他看来,最优秀的人才,应该不走寻常路,“这个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改变世界的创新。”

  成立于2010年的光启,正是凭借颠覆常规的超前设计、领先世界的创新产品,逐渐为全球所熟知。

  创造多个“全球第一”

  光启的产品线很多,但“看家本领”要数超材料技术。超材料,即通过对材料关键物理尺寸上的有序结构设计,使其获得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特性。2010年,该技术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过去十年人类最重大的十项科技突破之一。

  刘若鹏和他的团队已在超材料领域有了10余年的积累。2009年,他们运用该技术成功做出了“隐身衣”。光启成立后,将这项“看家本领”越练越强:据统计,光启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200件,授权专利超过1700件。其中,光启的超材料领域专利,占全世界该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

  “只有想法和技术还远远不够。”刘若鹏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于人类生活。2015年,光启推出了便携式超材料平板卫星通讯站,它具有可折叠、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这都是运用普通材料无法实现的特性。”光启研究院副院长季春霖介绍,其中的平板可折叠天线,是超材料技术在全球的首款商业化应用产品。

  在25.8万平方米、可容纳9.1万名观众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光启超级WiFi可实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高速上网。“因为超级WiFi运用了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能够严格把控信号干扰,降低辐射电磁波功率。”季春霖解释,这种技术可以保证在高密度、人流量大、电磁环境复杂的情况下,WiFi信号依然能全方位高强度覆盖。目前,该方案是全球唯一将超材料技术用于WiFi覆盖的实践。

  全球第一款商业化、实用化个人立式飞行器马丁飞行包,中国首个临近空间商用平台“旅行者”号……“全球首个”“世界第一”是众多光启产品共同的标签。这体现的不仅是光启颠覆式、前瞻性的布局,更是其在超材料等领域的全球“领跑者”地位。

  2014年至2015年,光启领衔起草了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领域的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该标准于2015年9月发布,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这一标准,打破了欧美对前沿科技的技术和标准垄断,为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领先优势奠定了基础。”刘若鹏说。

  英雄必须上天入地、神通广大,更要肩负保卫国家、地球的重任。刘若鹏的“英雄梦”,都寄托在产品之上。尽管产品众多、形态各异,“但光启的核心应用方向是未来城市。”刘若鹏说,无论是飞船、个人飞行器,还是光子支付、海容宽带,都是用于城市的巡逻、管理、控制、预警、救援,让城市更安全、更便捷。“创新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做新世界的设计者

  在光启超算中心,一台台计算机整齐排列,指示灯此起彼伏地闪烁。眨一眨眼的时间,就能进行700万亿次的计算。中心负责人王能武介绍,中心共有约200个节点,每个节点都配置了双路高性能至强处理器和Tesla GPU加速卡。“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超材料设计和仿真专门平台。”他说,每天,各种原材料仿真的模拟实验就是在这里完成计算。

  推开光启超材料空间实验室的门,犹如进入了一个异度空间。在阴暗的房间里,只有几盏强光灯聚焦在实验区域,墙壁、地板和天花板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锥形海绵。“这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外界电磁波等对实验的干扰。”实验室负责人说,该实验室可完成多项超材料电磁性能测试,包括天线方向图、三维空间电磁辐射扫描等。“为我们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宝贵的数据。”

  这些领先的设施设备,为光启的创新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光启拥有全国唯一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及在建的省、市级实验室共14个,设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首个超材料领域“863”计划项目——超材料及其相关器件关键技术研发,就由光启承担。

  设备是创新的硬基础,人才则是软实力。2011年底,光启博士后工作站建成,开始独立招收,现已累计招收博士后93名,其中超过30人是世界前200高校毕业的博士;共参与国家级项目5个,省部级项目8个;在中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500余件,授权专利430件。现有21人出站,其中18人留在了光启。

  同时,光启面向全球选聘人才。研发团队成员以博士、硕士学历为主,普遍具有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博士学位以及顶尖研发机构的工作经历,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2012年,光启从斯坦福大学引进了数名材料、物理、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光启发展很快,事业也很大。”娄飞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在加拿大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选择来到了光启,从事特种电磁材料研究。这份工作令他自豪:“自己的研究能够很快地产业化,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颗螺丝钉,而是与光启一起,真正在改变世界。”

  优秀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令光启的创新事业不断腾飞。2015年度,光启旗下各单位专利授权量达792件,包括发明专利授权585件。其中,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凭借340件发明专利授权,在全国2015年科研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中名列第二。

  搭建全球创新共同体

  在刘若鹏看来,创新不是一个人、一家企业的事。“光启要搭建一个大舞台,给那些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最多的机会和最大的包容。”他说,如今公司90后员工占总数的50%,管理层大部分都是80后。“一个年轻人能获得的机会,是其他一些大型研究机构不会有的。”娄飞感慨。

  “他们可能年轻,还没有成就,但那股勇于尝试的精神吸引了我。”第一次来到马丁飞行包公司,刘若鹏就被那里的“一无所有”震惊了:没有一名专家、没有成熟的技术、没有能飞的产品。

  创始人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一遍又一遍地在做飞不起来的“飞行包”,产品在实验中不断坠毁、不断有人摔伤……这些有点“傻气”的场景,却让刘若鹏动容。“他们有奇妙的创意,并为实现创意执着追求。这就是我所欣赏的创新者。”

  出人意料地,光启不出3个月就花费5000万元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团队、设计产品。很快,这款形似F1赛车驾驶舱的个人飞行器设计、制造完成。“童话里不再是骗人的。”飞行器最终的成功,让刘若鹏欣慰。

  2015年12月,光启马丁飞行包在中国境内首次公开飞行,并签约售出了首批100台飞行包和20台飞行包训练机。“这使得我们在个人飞行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季春霖表示。

  马丁飞行包只是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共同体横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业务主要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超过1400人,包含太阳方舟、空间悬浮站、智能光子等众多项目。“近年来,光启在全球投入巨资进行收购、并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国际上技术领先。”季春霖说。

  2016年5月,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将对全球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投资,金额达3亿美元。“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若鹏感叹,一个颠覆性的点子往往难以被认同,一次次的失败常常为人耻笑。“共同体首先将这些具有同样理念的创新者聚在一起,让他们不再寂寞。”

  同时,成员之间核心技术的互换也是共同体的重要功能。“我们的材料技术领先,但一家成员公司的材料处理技术更好。互换能够帮助彼此的产品都更进一步。”刘若鹏说。此外,共同体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整合成员的技术、产品,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一个产品只解决一个环节,当有了整体方案,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成型了。”(完)

posted @ 2016-07-14 16:32  王能武  阅读(3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