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增(自减)在Java与C中的区别
转自:http://seiyatime.blog.sohu.com/84358295.html
话说昨日面试,在笔试的25个选择题中,涉及自增自减不止一两题,以前在开发过程中并没太在意这方面的问题,也没接触到多复杂的自增(自减)表达 式,昨日一做,简直就是灾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Java与C中自增(自减)存在很大的区别,下面就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假定我们要计算表达式:
s1 = ( i++ )+( i++ )+( i++ ) 和 s2 = ( ++i )+( ++i )+( ++i )当i=3时的数值,对应的源程序如下:
JAVA源程序(Test.java)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est t = new Test();
int i = 3, s1, s2;
s1 = ( i++ )+( i++ )+( i++ );
i = 3;
s2 = ( ++i )+( ++i )+( ++i );
System.out.println("s1="+s1);
System.out.println("s2="+s2);
}
}
C语言源程序(Test.c)
void main ( ) {
int i = 3, s1, s2 ;
s1 = ( i++ ) + ( i++ ) + ( i++ );
printf ( "s1 = %d , i = %d", s1 , i );
i = 3 ;
s2 = (++i ) + (++i ) + (++i );
printf ( " s2 = %d , i = %d " , s2 , i );
}
运行结果
JAVA:
s1=12
s2=15
C:
s1=9 , i=6
s2=18 , i=6
从两种程序的源代码来看,求值的程序是类似的。但由上面的运行结果差异可见,自增(自减)运算符在Java语言中的求值方式与在C语言中的求值方式根本不同。
造成自增(自减)运算符在Java语言中与在C语言中的求值方式不同的原因是,两种语言的性质不同(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而Java语言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在C语言中变量的内存空间是在编译时分配的,而且在变量的生命周期内,一个变量名只对应一块内存区域。 如程序文件Test.C中的变量i,编译时分配内存并初始化为整数3。在计算表达式s1和s2的值时,首先要计算i++和++ i的值,根据自增(自减)运算符在前置和后置时的求值方式(前置时先计算后使用,后置时先使用后计算),在计算s1表达式的值时,变量i被引用三次参与加 法运算以后,才进行三次自增运算;而在计算s2表达式的值时,变量i三次自增运算以后的结果6,被引用三次参与加法运算,所以:
s1 = ( i++ ) + ( i++ ) + ( i++ ) = 3 + 3 + 3 = 9
s2 = ( ++i ) + ( ++i ) + ( ++i ) = 6 + 6 + 6 = 18
可见,在C语言的程序运行过程中,变量在每一次自增运算或赋值运算之后,其所对应内存区域中的内容就被重写,在变量的生命周期内的每一瞬间只能有唯一一个确定的值。
而在Java语言中,编译时并没有为变量分配内存,仅仅是创建了一种类型变量的对象模板,在类文件被解释执行时,每次都要为所执行到的变量创建一个 临时对象(分配内存)。如程序文件Test.java中的变量i,编译时并未分配内存,在运行时执行到赋值语句i = 3时,创建一个整型变量对象并初始化为3。在计算表达式s1和s2的值时,由于表达式的右端为三个自增运算表达式的和,对自增运算表达式而言,仍然与C语 言中一样,是前置时先计算后使用,后置时先使用后计算。变量I分别使用了三次,就会分别创建三个临时的整型变量对象,分配相应的内存空间,用来存储每次对 自增运算表达式的计算结果。所以:
s1 = ( i++ ) + ( i++ ) + ( i++ ) = 3 + 4 + 5 = 12
s2 = ( ++i ) + ( ++i ) + ( ++i ) = 4 + 5 + 6 = 15
可见,在Java语言的程序运行过程中,变量在每一次被引用时,都会创建相应的对象实例,分配相应的内存区域,其中的内容不会被重写,在变量的生命周期内的每一次引用就会有一个临时的实例对象被建立,它们的值互不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很容易发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语言)与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的区别,并能从中感受相同的运算符在使用时各自的不同特征,从而为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