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逻辑用语

四种命题

  • 1、命题的定义,真命题,假命题
  • 2、四种命题的关系

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neg p\),则\(\neg q\));逆否命题(若\(\neg q\),则\(\neg p\));

互逆关系:原命题和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互否关系:原命题和否命题、逆命题和逆否命题;

等价关系: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即同真同假。

充要条件

1、如果\(p\Rightarrow q\),则\(p\)\(q\)的充分条件不能将“若\(p\),则\(q\)”形式与“\(p\Rightarrow q\)”混为一谈,只有“若\(p\),则\(q\)”为真命题时,才有“\(p\Rightarrow q\)”,即“\(p\Rightarrow q\)\(\Leftrightarrow\)“若\(p\),则\(q\)”为真命题\(\quad\)

2、如果\(q\Rightarrow p\),则\(p\)\(q\)的必要条件;

3、如果满足\(p\Rightarrow q\)\(q\Rightarrow p\),记作\(q\Leftrightarrow p\),则\(p\)\(q\)的充要条件(互为充要);

4、如果满足\(p\nRightarrow q\)\(q\nRightarrow p\),则\(p\)\(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常用结论

1、若\(p\)\(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q\)\(r\)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r\)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传递性];

2、若\(p\)\(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原命题],则\(q\)\(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逆命题];

\(p\)\(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原命题],则\(\neg q\)\(\neg 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逆否命题];

\(\neg p\)\(\neg 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原命题],则\(q\)\(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逆否命题];

3、命题的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如原命题是"若\(p\),则\(q\)"]

则其否命题是:若\(\neg p\),则\(\neg q\);命题的否定:若\(p\)\(\neg q\)

4、有关充要条件的语序问题:

①比如给定“\(A\)\(B\)的充要条件”,则充分性是指:\(A\Rightarrow B\),必要性是指:\(B\Rightarrow A\)

②如果给定“\(A\)的充要条件是\(B\)”,则需要调整语序为“\(B\)\(A\)的充要条件”,此时充分性是指:\(B\Rightarrow A\),必要性是指:\(A\Rightarrow B\)

使得\(a>0,b>0\)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a+b >0$ $B.a-b>0$ $C.ab >1$ $D.\cfrac{a}{b}>1$

分析:本题是问下面的四个选项哪一个是题干\(a>0,b>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从下面往上做,就有难度,如果调整语序,那么原题目是问\(a>0,b>0\)是哪一个选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就很容易选择\(A\)是正确的。

5、题目中出现“若\(p\)\(q\)为真命题,若\(p\)\(q\)为假命题”,则意味着\(p\)\(q\)必然一真一假,接下来需要分类讨论:\(p\)\(q\)假;或\(p\)\(q\)真;

题型方法

  • 1、写出一个命题的其他三种命题形式:

①若不是“若\(p\),则\(q\)”的形式,先改写;如“对顶角相等”。

②若有大前提,要保留;如[设\(a\)\(b\)\(c\in R\),若\(a>b\),则\(ac^2>bc^2\)],题中的\(a\)\(b\)\(c\in R\)就是大前提。

  • 2、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直接法,等价转化法(等价关系: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即同真同假)。

  • 3、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①定义法,利用\(p\Rightarrow q\)\(q\Rightarrow p\)来判断;

②集合法:利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来间接判断命题之间的充要关系

若命题\(p、q\)的结果对应的集合是\(A\)\(B\),记为\(A=\{x\mid p\{x\}\}\)\(B=\{x\mid q\{x\}\}\),则有以下结论:

\(A\subseteq B\),则\(p\)\(q\)的充分条件;若\(B\subseteq A\),则\(p\)\(q\)的必要条件;

\(A\subsetneqq B\),则\(p\)\(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B\subsetneqq A\),则\(p\)\(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B\),则\(p\)\(q\)的充要条件;若\(A\not\subseteq B\)\(B\not\subseteq A\),则\(p\)\(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③等价转化法:根据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性,把要判断的原命题转化为逆否命题进行判断,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以否定形式给出的命题。

引例1,比如判断“\(x+y\neq 5\)”是"\(x\neq 2\)\(y\neq 3\)"的何种条件,不好判断,那么转化为判断"\(x= 2\)\(y= 3\)"是"\(x+y=5\)"的什么条件,(充分不必要)。

原命题:“\(x+y\neq 5\)”是"\(x\neq 2\)\(y\neq 3\)"的何种条件;(充分不必要)

逆否命题:"\(x=2\)\(y=3\)"是"\(x+y=5\)"的何种条件;(充分不必要)

引例2,命题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否命题的真假判断,

否命题为:“面积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这是个真命题,若判断不了,利用逆命题:两个三角形全等,则面积相等,显然逆命题是真命题,故命题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否命题也是真命题。

  • 4、命题的否定

\(p\)的否定:\(\neg p\)

已知命题\(p:\)任意\(a\geqslant 0,\) \(a^4+a^2\geqslant 0\),则命题\(\neg p:\) 存在\(a_0\geqslant 0\)\(a_0^4+a_0^2<0\)

\(\neg p\)的否定:\(\neg(\neg p)=p\)

\(p\land q\)的否定:\(\neg(p\land q)=(\neg p)\lor(\neg q)\)

\(p\lor q\)的否定:\(\neg(p\lor q)=(\neg p)\land(\neg q)\)

⑤若\(p\)\(q\)型命题的否定:\(\neg(p \rightarrow q)=p\land (\neg q)\);根据真值表可以看出,若\(p\)\(q\)型命题的否定,应该为:若\(p\)\(\neg q\);而不是:若\(p\)\(\neg q\)

给定命题\(p:\)\(x^2=4\),则\(x=2\);求其否定\(\neg p\)

分析:本题目是求若\(p\)\(q\)形式的命题的否定,

如果按照若\(p\)\(\neg q\)来求解,就是若\(x^2=4\),则\(x\neq 2\),显然是错误的;

其否定\(\neg p\)为,存在\(x_0\),虽然满足\(x_0^2=4\),但\(x_0\neq 2\)

解后反思:我们一般碰到求“若 \(p\),则 \(q\) ”形式的命题的否定时,常将其转化为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新教材称为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来求其否定;有些命题如 “ \(p:\)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写出其否定时,我们常需要将其省略了的量词恢复,变成全称量词命题或存在量词命题再否定,即“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故其否定为 “存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平分。”

教学研究

\(p\)\(q\)去完成某个事情;

[数学中]指仅仅\(p\)完成,或仅仅\(q\)完成,或\(p\)\(q\)两个人完成,有三种情形;

[生活中]指仅仅\(p\)完成,或仅仅\(q\)完成,只有两种情形;

命题\(p:\)\(a^2<b^2\),则\(a<b\);写出命题\(p\)的非命题;

思考1:我们知道,由于\(a^2<b^2\),只能得到\(|a|<|b|\),不能得到\(a<b\),故命题\(p\)为假命题,

那么其否定命题\(\neg p\)应该为真命题;按照命题的否定的写法,

\(\neg p\)应该为:若\(a^2<b^2\),则\(a\geqslant b\),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也是假命题;

比如由\(2^2<4^2\),不能得到\(2\geqslant 4\);说明这样的作法有问题;

思考2:若这样来思考,之所以我们认为命题\(p\)为假命题,是因为我们认为,对任意的\(a^2<b^2\),都能得到\(a<b\)

这是错误的,比如\(2^2<(-3)^2\),但是不能得到\(2<-3\),故为假命题;

这样我们按照全称命题的否定形式得到,\(\neg p:\) 存在实数\(a\)\(b\),虽然\(a^2<b^2\),但是\(a\geqslant b\)成立;真命题;

开语句:无法判断其真假含有变元的语句,如\(x+2>0\),开语句不是命题;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碰到的绝大多数为假言命题,如“若\(p(x)\),则\(q(x)\)”,其并不是开语句,而是全称命题,只不过用语言表达时省略了全称量词,

如:若\(x>3\),则\(x>5\);即“任意大于\(3\)的实数都大于\(5\)”,而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命题;

故其否定不是:若\(x>3\),则\(x\leqslant 5\);而是:存在实数\(x\),使得\(x>3\)\(x\leqslant 5\);这显然是真命题。

补充: 设\(p\Rightarrow A\)\(q\Rightarrow B\),若\(p\lor q\)为真,则\(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则只需要求\(A\cup B\)即可;

常用否定词

原词语 否定词 原词语 否定词 原词语 否定词
等于 不等于 大于 不大于 小于 不小于
不是 不能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任意的 某个
至多有\(n\) 至少有\(n+1\) 任意两个 某两个 所有的 某些

给出方式

  • \(p\land q\)为假,则\(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 若\(p\lor q\)为真,则\(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
  • \(p\land q\)为真,则\(p\)\(q\)都为真; 若\(p\lor q\)为假,则\(p\)\(q\)都为假;
  • \(\neg p\land q\)为真,则\(\neg p\)\(q\)都为真,即\(p\)为假且\(q\)为真;
  • \(\neg p\lor q\)为假,则\(\neg p\)\(q\)都为假,即\(p\)为真且\(q\)为假;
  • “若\(p\lor q\)为真命题,\(p\land q\)为假命题”,则意味着\(p\)\(q\)必然一真一假,需要分类讨论:\(p\)\(q\)假;或\(p\)\(q\)真;
posted @ 2018-08-06 11:26  静雅斋数学  阅读(2198)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
您已经努力一段时间了
活动活动喝杯咖啡吧
                  ----静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