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omb及指数哥伦布编码原理介绍及实现

2017年的第一篇博文。

本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

  • 介绍了Golomb编码,及其两个变种:Golomb-Rice和Exp-Golomb的基本原理
  • C++实现了一个简单的BitStream库,能够方便在bit流和byte数字之间进行转换
  • C++实现了Golomb-Rice和Exp-Golomb的编码,并进行了测试。

在文章的最后提供了本文中的源代码下载。

Golomb编码的基本原理

Golomb编码是一种无损的数据压缩方法,由数学家Solomon W.Golomb在1960年代发明。Golomb编码只能对非负整数进行编码,符号表中的符号出现的概率符合几何分布(Geometric Distribution)时,使用Golomb编码可以取得最优效果,也就是说Golomb编码比较适合小的数字比大的数字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编码。它使用较短的码长编码较小的数字,较长的码长编码较大的数字。

Golomb编码是一种分组编码,需要一个正整数参数m,然后以m为单位对待编码的数字进行分组,如下图:

对于任一待编码的非负正整数N,Golomb编码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所在组的编号GroupID以及分组后余下的部分,GroupID实际是待编码数字N和参数m的商,余下的部分则是其商的余数,具体计算如下:

\[ \begin{array}{c} q = N / m \\ \\ r = N \% m \end{array} \]

对于得到的组号q使用一元编码(Unary code),余下部分r则使用固定长度的二进制编码(binary encoding)。

一元编码(Unary coding)是一种简单的只能对非负整数进行编码的方法,对于任意非负整数num,它的一元编码就是num个1后面紧跟着一个0。例如:

num Unary coding
0 0
1 10
2 110
3 1110
4 11110
5 111110

其编解码的伪代码如下:

UnaryEncode(n) {
    while (n > 0) {
        WriteBit(1);
        n--;
    }
    WriteBit(0);
}

UnaryDecode() {
    n = 0;
    while (ReadBit(1) == 1) {
        n++;
    }
    return n;
}

使用一元编码编码组号也就是商q后,对于余下的部分r则有根据编码数字大小的不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 如果参数m是2的次幂(这也是下面将要介绍的Golomb-Rice编码),则使用取r的二进制表示的低\(\log_2(m)\)位,作为r的码字
  • 如果参数m不是2的次幂,如果m不是2的次幂,设\(b = \lceil{\log_2(m)}\rceil\)
    1. 如果\(r < 2^b - m\),则使用b-1位的二进制编码r。
    2. 如果\(r \geqq 2^b -m\),则使用b位二进制对\(r+2^b-m\)进行编码

总结,设待编码的非负整数为N,Golomb编码流程如下:

  • 初始化正整数参数m
  • 取得组号q以及余下部分r,计算公式为:\(q = N / m,r = N \% m\)
  • 使用一元编码的方式编码q
  • 使用二进制的方式编码r,r所使用位数的如下:
    • 如果参数m是2的次幂(这也是下面将要介绍的Golomb-Rice编码),则使用取r的二进制表示的低\(\log_2(m)\)位,作为r的码字。
    • 如果参数m不是2的次幂,如果m不是2的次幂,设\(b = \lceil{\log_2(m)}\rceil\)
      1. 如果\(r < 2^b - m\),则使用b-1位的二进制编码r。
      2. 如果\(r \geqq 2^b -m\),则使用b位二进制对\(r+2^b-m\)进行编码

说明:

  • \(\lceil a \rceil\) 大于a的最小整数 ceil运算
  • \(\lfloor a \rfloor\) 小于a的最大整数 floor运算

Golomb-Rice 编码

Golomb-Rice是Golomb编码的一个变种,它给Golomb编码的参数m添加了个限制条件:m必须是2的次幂。这样有两个好处:

  • 不需要做模运算即可得到余数r,r = N & (m - 1)
  • 对余数r编码更为简单,只需要取r二进制的低\(\log_2(m)\)位即可。

则Golomb-Rice的编码过程更为简洁:

  • 初始化参数m,m必须为2的次幂
  • 计算q和r,q = N / m ; r = N & (m - 1)
  • 使用一元编码编码q
  • 取r的二进制位的低\(\log_2(m)\)位作为r的码字。

解码过程如下:

bool b;
uint64_t unary = 0;
b = bitStream.getBit();
while (b)
{
    unary++;
    b = bitStream.getBit();
}

std::bitset<64> bits;
bits.reset();
for (int i = 0; i < k; i++)
{
    b = bitStream.getBit();
    bits.set(i, b);
}

N  = unary * m + bits.to_ulong();

Exponential Golomb 指数哥伦布编码

Rice的编码方式和Golomb的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只是选择m必须为2的次幂。而Exp-Golomb则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进,不再使用固定大小的分组,而使组的大小呈指数增长。如下图:

Exp-Golomb的码元结构是:** [M zeros prefix] [1] [Offset] **,其中M是分组的编号GroupID,1可以看着是分隔符,Offset是组内的偏移量。

Exp-Golomb需要一个非负整数K作为参数,称之为K阶Exp-Golomb。其中当K = 0时,称为0阶Exp-Golomb,目前比较流行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中使用的就是0阶的Exp-Golomb,并且可以将任意的阶数K转为0阶Exp-Golomb编码。

首先来看下0阶Exp-Golomb编码,如下图:

上图是0阶Exp-Golomb编码的前几个组的分组情况,可以看出编号为m的组,其组内的最小元素的值是\(2 ^ m - 1\),也就是说对于非负整数N,其在编号为m的组内的充要条件是:\(2^m-1 \leq N \leq 2^{m+1}-1\)。所以可以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组号m以及组内的偏移量Offset

\[ \begin{array}{r} m = \lfloor{log_2{(num+1)}}\rfloor \\ \\ Offset = num + 1 - 2^m \end{array} \]

有了组号以及组内的偏移量后,其编码就比较简单了,具体过程如下:

  • 首先使用公式计算组号m,\(m = \lfloor{log_2{(num+1)}}\rfloor\)
  • 对组号m进行编码,连续写入m个0,最后写入一个1作为结束。
  • 计算组内偏移量offset,\(Offset = num + 1 - 2^m\)
  • 取offset二进制形式的低m位作为offset码元

0阶Exp-Golomb的编码后的长度是:\(2*m + 1\),其解码过程和上面的Rice码类似,读入bit流,是0则继续,1则停止,然后统计0的个数m;接着读入m位的bit,就是offset,最后解码后的数值是:\(N = 2^m - 1 + offset\)

k阶Exp-Golomb

前面提到任意的k阶Exp-Golomb可以转换为0阶Exp-Golomb进行求解,这是为何呢。Exp-Golomb的组的大小实际上是呈2的指数增长,不同的参数k,实际控制的是起始分组的大小,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 k = 0,其组的大小为1,2,4,8,16,32,...
  • k = 1,其组的大小为2,4,8,16,32,64,...
  • k = 2,其组的大小为4,8,16,32,64,...
  • ...
  • k = n,其组的大小为\(2^n,2^{n+1},\cdots\)

不同的k造成了其起始分组的大小不同,所以对于任意的k阶Exp-Golomb编码都可以转化为0阶,具体如下:
设待编码数字为N,参数为k

  • 使用0阶Exp-Golomb编码 \(N + 2^k - 1\)
  • 从第一步的结果中删除掉高位的k个0

以上的算法描述来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onential-Golomb_coding

在搜索得到中文资料中,对于K阶Exp-Golomb的算法描述大多如下:

  • 将num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示(若不足k位,则在高位补0),去掉其低k位(若刚好是k位,则为0)得到数字n
  • 计算n + 1的最低有效位数lsb,则M = lsb - 1。就是prefix中0的个数
  • 将第1步中去掉的k位二进制串放到(n + 1)的低位,得到[1][INFO]

其实现以及描述都不如wikipedia,故在下面的实现部分使用的是Wikipedia的方法。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对于Exp-Golomb算法描述不止上述的两种,还有其他的形式,但都是殊途同归,也许得到的编码是不一样的,但是其编码的长度却是一样的,也就没有过多的计较。
最后附上k = 0,1,2,3时前29个数字的编码:

注意1之前的0的个数就是该数字所在的组的编号,同一组内的编码长度是相同的。

实现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Golomb编码的实现是很简单的,唯一的难点在于bit的操作。编码过程是将对bit进行操作,然后拼凑为byte,写入buffer;解码则是相反的过程,读取byte转化为bit stream,操作一个个的bit。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两个功能:

  • 将bit流转换为byte数组
  • 将byte数组转换为bit流

而在C/C++中最小的数据类型也是8位的byte,这就造成了对bit的进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好在C++中std::bitset结构能够在一定成都上简化对bit的操作。

BitBuffer / ByteBuffer

首先实现一个底层的库,实现bit流和byte之间的转换。在Golomb编码中,对bit和byte的操作只需要简单的get/put操作,因此封装了两个结构体BitBufferByteBuffer,具体的声明如下:

//////////////////////////////////////////////////////
//
// Bits buffer
//	将bytes转化为bit stream时,在该buffer中缓存待处理的bit
// 
/////////////////////////////////////////////////////
struct BitBuffer
{
	std::bitset<bit_length> data; // 使用bitset缓存bit
	int						pos;  // 当前bit的指针
	int						count;// bitset中bit的个数

	// 构造函数
	BitBuffer();

	// 从bitset中取出一个bit
	bool getBit();

	// 从bitset中取出一个byte
	uint8_t getByte();

	// 向bitset中写入一个bit
	void putBit(bool b);

	// 向bitset中写入一个byte
	void putByte(uint8_t b);
};

////////////////////////////////////////////////////
//
// Bytes buffer
//
///////////////////////////////////////////////////
struct ByteBuffer
{
	uint8_t *data;   // Byte数据指针
	uint64_t pos;    // 当期byte的指针
	uint64_t length; // 数据长度

	uint64_t totalLength; // 总的放入到 byte buffer中的字节数

	// 构造函数
	ByteBuffer();

	// 取出一个byte
	uint8_t getByte();

	// 写入一个byte
	void putByte(uint8_t b);

	// 设置byte数组
	void setData(uint8_t *buffer, int len);
};
  • BitBuffer是一个bit的缓存,无论是将bit流转换为byte还是将byte转换为bit流,都将bit放在此结构体中进行缓存。
  • ByteBuffer用来管理byte数组的缓存

这两个结构体中只向上层提供简单的get/put方法,不做任何的逻辑判断。也就是说只要调用了get方法就一定会有数据返回,调用了put方法就一定有空间存放数据。

BitStream

在编码时,需要将得到的bit流以byte的形式写出;解码则是将byte数组以bit流的形式读入。这就需要两种类型的bitstream:BitOutputStreamBitInputStream,其声明如下:

////////////////////////////////////////////////////////
//
// Bit Output Stream
//	将bit stream转化为byte数组
//  这里也只提供功能,至于byte缓存满的处理放到编码器中处理
//
////////////////////////////////////////////////////////
class BitOutputStream
{
	;
public:
	// 写入一个bit
	void putBit(bool b);

	// 写入多个相同的bit
	void putBit(bool b, int num);

	// 设置数据数组
	void setBuffer(uint8_t *buffer, int len);
	void resetBuffer();

	/*
		判断byte buffer中是可用的bit长度
	*/
	uint64_t freeLength();

	// Flush bit buffer to byte buffer
	bool flush();

	uint64_t getTotalCodeLength()
	{
		return bytes.pos;
	}

private:
	BitBuffer bits;
	ByteBuffer bytes;
};

class BitInputStream
{
public:
	// 读取一个bit
	bool getBit();

	// 设置byte buffer
	void setBuffer(uint8_t *buffer, int len);

	BufferState check();

private:
	BitBuffer bits;
	ByteBuffer bytes;
};

编码时需要BitOutputStream将bit流转换为byte数组,也就是个putBit的过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编码结束的时候需要调用方法flush,该函数有两个功能:

  • 将BitBuffer中缓存的bit刷新到byte数组中
  • 写入编码的编码终止符。编码终止符在解码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志,这里假定Golomb编码后码元的最大长度为64位,所以可设编码终止符为:连续64bits的0。在解码时,要判断接下来的是不是编码终止符。
  • 将编码后输出的字节数填充为8(8 bytes,64 bits)的倍数,在解码时以8 bytes为单位进行解码,并且每次判断是不是编码终止符时也需要至少8 bytes。

编码/解码

有了BitStream的支持后,编解码过程是很简单的。

编码

每次编码前,首先计算编码后码元的长度,如果byte缓存空间不足以存放整个码元,则将byte buffer填充满后,剩余的部分,在bitset中缓存。返回false,指出缓存已满,需要处理缓存中的数据后才能继续编码或者更换一个新的Byte buffer存放编码后的数据.

bool GolombEncoder::encode(uint64_t num)
{
	uint64_t q = num >> k;
	uint64_t r = num & (m - 1);

	auto len = q + 1 + k; // 编码后码元的长度

	/*
	不会判断缓存是否为满,直接向里面放,不足的话缓存到bit buffer中
	*/
	bitStream.putBit(1, q);
	bitStream.putBit(0);

	for (int i = 0; i < k; i++)
	{
		bitStream.putBit(static_cast<bool>(r & 0x01));
		r >>= 1;
	}

	return bitStream.freeLength() >= len; // 空间足够,存放编码后的码元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上述代码以Golomb-Rice编码为例。在putBit时候的不会判断缓存是否够用,直接存放,如果Byte Buffer不足以存放本次编码的bits,则将Byte Buferr填充满后,余下的bits在BitBuffer中缓存,然后返回false,告诉调用者byte buffer已经填满,可以处理当前buffer的数据后调用resetBuffer后继续编码;也可以直接更换一个新的byte buffer。

解码

在每次解码前,先要调用check方法来判断byte buffer的状态,byte buffer中有以下几种状态

  • 空,数据已读取完
  • 编码终止符,buffer中的数据是编码终止符,解码结束
  • 数据不足,buffer中的数据不足以完成本次解码,需要读取新的buffer
  • 数据足够,继续解码

check的实现如下:

enum BufferState
{
	BUFFER_EMPTY, // buffer empty
	BUFFER_END_SYMBOL, // end_symbol 编码的中止符,已经没有编码的数据
	BUFFER_LACK, // buffer数据不足以完成解码,需要新的buffer
	BUFFER_ENGOUGH // 数据足够,继续解码
};

// 检测buffer的状态
// 在每次解码开始前调用
BufferState BitInputStream::check()
{
	// buffer中已无数据
	if (bits.count <= 0 && bytes.pos >= bytes.length)
		return BufferState::BUFFER_EMPTY;

	// buffer中还有数据,分为两种情况:不足64bits和有64bits
	auto count = (bytes.length - bytes.pos) * 8 + bits.count;

	// buffer中的数据足够64位
	if (count >= 64)
	{
		// bit buffer中数据就有64bits
		if (bits.count >= 64)
		{
			if (bits.data.none()) // 64 bits 0
				return BufferState::BUFFER_END_SYMBOL; // 编码中止符
			else
				return BufferState::BUFFER_ENGOUGH; // 数据足够继续解码
		}
		// bit buffer中的数据不足64bit
		else
		{

			if (!bits.data.none())
				return BufferState::BUFFER_ENGOUGH;

			int count = ((64 - bits.count) / 8 + 1);
			int index = 0;
			while (index < count)
			{
				auto b = bytes.data[bytes.pos + index];
				index++;
				if (b != 0)
					return BufferState::BUFFER_ENGOUGH;
			}

			return BUFFER_END_SYMBOL;
		}
	}
	// buffer中数据不足64位,不进行解码,
	// 将byte buffer中的数据取出放在bit buffer后,返回BUFFER_LACK
	else
	{
		while (bytes.pos < bytes.length)
		{
			auto b = bytes.getByte();
			bits.putByte(b);
		}
		return BufferState::BUFFER_LACK;
	}
}

check的过程有些复杂,但代码中的注释已足够清晰,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Golomb-Rice的解码过程如下:

/////////////////////////////////////////////////////////
//
// 解码
// 在每次解码前需要check buffer的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决定解码是否继续
//
///////////////////////////////////////////////////////
BufferState GolombDecoder::decode(uint64_t& num)
{
	auto state = bitStream.check();

	// buffer中数据足够,进行解码
	if (state == BufferState::BUFFER_ENGOUGH)
	{
        bool b;
        uint64_t unary = 0;
        b = bitStream.getBit();
        while (b)
        {
            unary++;
            b = bitStream.getBit();
        }

        std::bitset<64> bits;
        bits.reset();
        for (int i = 0; i < k; i++)
        {
            b = bitStream.getBit();
            bits.set(i, b);
        }

        num = unary * m + bits.to_ulong();
	}

	return state;
}

解码完成后会返回当前byte buffer的状态,

  • 状态是BUFFER_END_SYMBOL,则解码过程已经完成
  • 状态是BUFFER_EMPTY,byte buffer没有设置
  • 状态是BUFFER_LACK,byte buffer中的数据不足以完成一次解码,需要读入新的数据
  • 状态是BUFFER_ENGOUGH,byte buffer中的数据足够,继续下一次的解码

测试

仍然以Golomb-Rice编码为例,测试代码如下

	GolombEncoder encoder(m);
	encoder.setBuffer(buffer, 1024);

	ofstream ofs;
	ofs.open("golomb.gl", ios::binary);

	for (int i = 0; i < length; i++)
	{
		auto b = encoder.encode(nums[i]);
		if (!b)
		{
			cout << "Lack of buffer space,write the data to file" << endl;
			cout << "reset buffer" << endl;
			ofs.write((const char*)buffer, encoder.getToalCodeLength());

			encoder.resetBuffer();
			break;
		}
	}
	encoder.close();

	ofs.write((const char*)buffer, encoder.getToalCodeLength());

	ofs.close();

	cout << "Golomb finished coding" << endl;
  • 实例编码器时,需要设定编码的参数m和以及存放编码后数据的buffer;
  • 编码时,判断编码的的返回值,如果为true则继续编码,为false则buffer已满,将buffer写入文件后,resetBuffer继续编码。
  • 编码结束后,调用close方法,写入编码终止符,并将整个编码后的数据填充为8的倍数。

下面代码Golomb-Rice的解码调用过程

	ifstream ifs;
	ifs.open("golomb.gl", ios::binary);

	memset(buffer, 0, 1024);

	ifs.read((char*)buffer, 664);

	ofstream encodeOfs;
	encodeOfs.open("encode.txt");

	GolombDecoder decoder(m);
	decoder.setBuffer(buffer, 1024);
	uint64_t num;
	auto state = decoder.decode(num);

	int index = 0;
	while (state != BufferState::BUFFER_END_SYMBOL)
	{
		encodeOfs << num << endl;
		state = decoder.decode(num);

		index++;
	}

	ifs.close();
	encodeOfs.close();

	cout << "decode finished" << endl;

编码是也需要根据返回的状态,来处理byte buffer,在上面已详述。

总结

终于完成了这篇博文,本文主要对Golomb编码进行了一个比较详尽的描述,包括Golomb编码的两个变种:Golomb-Rice和Exp-Golomb。在编码实现部分,难点有三个:

  • byte数组和bit流之间的转换
  • 需要一个唯一的编码终止符
  • 解码时,byte buffer中剩余数据不足以完成一次解码

针对上述问题,做了如下工作:

  • 实现了一个简单的BitStream库,能够方便在bit流和byte数组之间进行转换
  • 对编码后的码元长度做了一个假设,其最长长度不会超过64位,这样就使用64比特的0作为编码的终止符
  • 在编码的时,会将编码后的总字节数填充为8的倍数,解码的过程中就以8字节为单位进行,当byte buffer中的数据不足8字节时,可以判定当前buffer中的数据并不是全部的数据,需要继续读入数据已完成解码

本文所使用的源代码,

2017年的第一篇博文,完。

posted @ 2017-01-18 18:29  Brook_icv  阅读(26630)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