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老师用图分析:三峡建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
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普通的高中地理教师,我用自己有限的地理知识,尝试解释三峡修建后对气候的影响,不正之处请补充。水库修建对局部地理的气候是会发生改变的,而三峡水库这样的巨型工程影响更甚,特别是三峡修建在地形地质十分特殊的区域,没有办法杂谈的要求。
相对来说,读过高中的朋友对这部分内容是很容易理解的。
按照三圈环流的形成:低纬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所以南北纬30°附近是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下沉气流,为晴朗干燥的天气,而世界上主要的热带沙漠都是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的。
而南北纬30°附近没有形成沙漠的地方只有亚洲的东部和北美的东南部,而以亚洲东部更加明显。为什么呢?有季风环流啊。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是最大的,所以夏季在印度西北出现印度低压,打断了原来的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使得原来的副热带高压推到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而冬季的时候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打断了原来的副极地低压带,使之退守海洋上,中国境内主要夏季受夏威夷高压和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在三峡修建以前,受夏威夷高压控制,推动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东南向西北移动,与正在减弱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并且下雨,实际就是锋面雨的形成,随着夏威夷高压的增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此降雨带会逐渐向北方移动,设计就是我国夏季风的南北移动,3-5月在南岭附近徘徊,6月到达长江流域,7月到达华北地区,8月到达东北地区。
三峡修建后,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形成一个巨大的水体,在蓄水期,由于大坝的高度达到175米,日常蓄水达到135米,在排水的时候,排水口在大坝的中下层,上下层水温明显存在差异,幅度在5-10度之间,即我们讲的排冷水,留住热水,日复一日,在四川盆地留存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使得水库的水温增加,水汽蒸发,水汽的温室效应作用是CO2的数倍,四川盆地建大坝后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如下图。
高压容易受低压的吸引,三峡地区出现一个新的气压较低地区,在4-8月份,会吸引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的西进,正常情况下夏威夷高压覆盖我国要在7,8月份,现在由于四川出现的低压区,吸引了夏威夷高压提前西进,从而阻止了夏季风向北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6月左右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反而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而雨带徘徊在两广地区。
而气温较低的时候11月后,我国基本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四川地区出现的低压区同样会加大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吸引,并且改变部分方向,由原来的西北向东南地区转向更加偏南方,由于加强了西伯利亚的吸引,实际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增强了,会使得冬季的降雪带南移,原来冬季降雪带主要在湖南,江西的北部和湖北南部,继续南移到达南岭地区,08年的雪灾大家还有影响吗?
后续对我国气候改变的预测:
1 长江中下游和上游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将大大增加
2 华南地区春夏季的降雨会比以前增加,暴雨几率加大
3 冬季,湖南南部,两广地区会比以前的气温更低,降雪增加
4 台风登陆的路径可能发生变化,台风向西移动的可能性增加,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台风登陆的几率增加
5长江地区的梅雨天气缩短,甚至消失,并且影响日本南部地区的降雨
6春夏季干旱会影响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