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J3700:寻求最优搜索方法

     最近沉迷于算法研究中,被POJ上ID为3700的这道题折磨了两天后,终于顺利通过了。深深震撼于程序性能因搜索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天壤之别。

     该题描述如下:给出一组互不相同的整数,求可将其划分为递变(递增或递减)序列的最少个数。例如:给出5个数3,5,2,4,1,最少可将其划分为2个序列。第一个序列为3,4,第二个序列为5,2,1。

     我首先想到用多叉树逐层计算。每个节点存放一个数组a, a中保存还未划分的原始数据,扩展该节点时,遍历a,找出所有以a[0]为首的递变序列,每找到一个递变序列,就为该节点增加一个子节点,并将a中剩余的数据存放到该子节点中。这样每个节点可能会有多个子节点。逐层扩展,当某个节点无法扩展时,所有的数据就划分完毕,这个节点的层数就是这种划分方式的序列个数。

     我尝试用广度优先扩展构造树。因为仅需要得到一个无法扩展的节点,就可以退出计算。提交了第一个版本,结果MLE(memory limit exceed)。稍微修改下,将节点中静态分配的内存改为动态的按需分配,第二个版本TLE(time limit exceeded)。我估计在数据量很大时,每个节点的子节点都很多,造成同一层上需要计算的节点数量太大而导致超时。 于是我改为深度优先扩展,再加些判别条件用于剪枝。第三个版本,依然TLE。

    难道是算法本身的问题?我从POJ的讨论组中找到一个通过的版本,用贪心法加DFS,大致思想如下:

  •   每个数要么跟随一个上升序列,要么跟随一个下降序列。(DFS)
  •   如果要跟随上升(下降)序列,则跟末尾数最大(小)的那个。(贪心思想)
  •   在无法跟随已有的上升(或下降)序列时,则新开一个上升(或下降)序列。

     依据此思想我写了第四个版本,终于顺利通过了。欣喜之余,我比较了一下此方法和前面超时的第三个版本在性能上的差异。我用了20个输入数据,比较结果如下:

image

 

     版本三用了1797ms,而版本四用了0ms(小于1ms)。 速度差异至少千倍。然后我用30个数据测试,结果如下:  

image

     这个结果让我非常震惊:版本三用了132235ms (难怪TLE),而版本四仍然用了0ms。速度差异达到数十万倍。同样是dfs, 其实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差别是搜索方法的不同。思考了良久,粗浅的发现了以下2个原因:

  •   版本四考虑将每个数据或置于上升序列,或置于下降序列,实际上构成一颗满二叉树。而版本三是子节点数目不定的多叉树。从遍历效率上看,二叉树优于多叉树。
  •   版本三在构造树节点时效率太低。每次将一个节点中的所有数据遍历一遍之能生成一个子节点,这样同样一组数据要反复遍历多次才能生成所有子节点。 而版本四在构成新节点时,只需和所有已划分序列的最大(最小)值比较一遍即可。

     为解决大量的数据处理问题,我们学了很多算法,往往都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优的搜索方法。这种搜索方法因具体问题而异。需要我们在做题中积累经验并且善于归纳、联想、对比来确定最优方案。这个最优方案往往会使程序性能有超乎想象的提高。

posted @ 2010-01-20 22:43  head for better  阅读(7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