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目录结构

目录结构

1、目录的作用

1、/bin : 存放系统常用命令的目录
/usr/bin : 是/bin目录快捷方式指向的目录
/usr/local/bin : 存放安装第三方软件的命令的目录

案例:安装第三方软件etcd、etcdctl
第一步:cd /usr/local/bin
第二步:把etcd、etcdctl复制到/usr/local/bin目录中
第三步:设置可执行权限:
[root@localhost bin]# chmod +x etcd
[root@localhost bin]# chomod +x etcdctl


2、/boot : 系统引导程序+系统内核,存放系统启动文件(类似于windows中的System32的目录,System32中存放系统启动文件)

3、/dev : 设备、光驱、硬盘


4、/etc : 存放系统或服务的配置文件
案例1:编辑域名解析
第一步:[root@localhost ~]# vim /etc/hosts
第二步:编辑域名
第三步:ping [域名]
案例2: 修改eth1的ip地址
第一步:[root@localhost ~]#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第二步:修改IPADDR=172.16.1.200的ip后保存并退出
第三步:网卡重启
ifdown eth1
ifup eth1
第四步:查看网卡ip地址: ip a


5、/home : 普通用户的家目录,俗称:贫民窟

6、/lib : 32位系统库文件存放目录
7、/lib64 : 64位系统库文件存放目录

8、/lost+found : 磁盘、文件系统损坏 断电 临时存放文件(只存在于mkfs.ext系列的文件系统中)

9、/media :类似于图片(用于图形化界面)
10、/misc :类似于音乐(用于图形化界面)

11、mnt : 临时的挂载点目录(挂载点:给设备提供一个入口)

12、opt : 第三方软件安装目录,现放在/usr/local目录中

13、proc : 虚拟目录,显示内存中信息;显示操作系统运行状态

14、root : root用户的家目录(俗称:皇宫)

15、sbin : 超级命令,用户能用的命令(super binary)


16、selinux : selinux及他的配置文件存放的位置
禁用selinux:
#永久关闭
[root@localhost ~]# vim /etc/selinux/config
SELINUX=disabled

#临时关闭
[root@localhost sbin]# setenforce 0


17、srv : 通常存放第三方安装包、文件

18、sys : 虚拟目录 存放信息

19、tmp : 临时文件存放位置,垃圾站

20、usr : 第三方软件安装目录,存放用户程序和系统的常用命令

21、var : 存放经常变化的文件、系统日志、应用程序的日志(variable)

****系统日志:/var/log/messages

知识储备(home目录)

创建用户:useradd [用户名称]  (注:创建的文件在/home目录中)
案例:创建一个abc的用户
useradd abc
>>>>[root@localhost home]# ls
>>>>abc
切换用户:su [用户名]
案例:将root切换成abc用户
su abc
>>>>[abc@localhost ~]$
exit   (退出)
>>>>[root@localhost ~]#

查看操作系统的运行状态(proc目录)

查看内存:free -m      是在cat /proc/meminfo中查出的
[root@localhost /]# free -m

查看cpu: lscpu       是cat /proc/cpuinfo中查出的
[root@localhost /]# lscpu
uname -a : 查看系统内核

2、网卡相关的命令(etc目录)

ifdown [网卡的名称] :停止网卡
ifup [网卡的名称] :开启一个网卡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重启网络

网卡地址

eth0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eth1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3、磁盘

1、增加一块硬盘
第一步:关闭虚拟机
第二步:(1)编辑虚拟机设置 (2)添加 (3)硬盘
第三步:设置硬盘后开启虚拟机

知识储备:
查看硬盘命令:lsblk


2、做磁盘分区
1、开始磁盘分区(磁盘分区的命令):fdisk

磁盘分区步骤:
[root@localhost dev]# fdisk /dev/sdb
  m -- > n --> p --> 1--4中选一个区 --> 2048 --> 分区大小(我选的是1G)--> m --> w -->
  [root@localhost ~]# mkfs.xfs /dev/sdb1 -->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b1 /mnt -->
  [root@localhost ~]# umount /mnt -->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b1 /mnt -->
  [root@localhost ~]# df -h
 
解析:
Command (m for help): n 选择指令
Partition type: 分区类型
  p   primary (0 primary, 0 extended, 4 free) 主分区
primary     : 已经分过的分区
extended : 已经分过的逻辑分区
free : 总共还可以分多少个分区
  e   extended 逻辑分区
Select (default p): p 选择分区类型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1 选择分区的编号
First sector (2048-419430399, default 2048): 2048 分区开始的桶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419430399, default 419430399): +1G 分区结束的桶

##################   m ----> w --->[root@localhost ~]# mkfs.xfs /dev/sdb1
 
指令:
m : 帮助信息
n : 新增一个分区
p : 查看分区列表
w : 写入分区到硬盘


3、格式化文件系统
mkfs.xfs [文件系统分区的路径]

[root@localhost ~]# mkfs.xfs /dev/sdb1
meta-data=/dev/sdb1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65536 blks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                       crc=1       finobt=0, sparse=0
data     =                       bsize=4096   blocks=262144, imaxpct=25
        =                       sunit=0     swidth=0 blks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log     =internal log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4、挂载使用
mount [选项(参数,非必须)] [磁盘分区的路径] [挂载的路径]
mount /dev/sdb1 /mnt

卸载:
umount [挂载的路径]
umount /mnt

注:卸载文件时,光标不能在卸载的目录


5、查看挂载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b1 /mnt/
[root@localhost ~]# df -h

posted @ 2021-11-06 20:10  vonmo  阅读(1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