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Go lang1.18入门精炼教程,由白丁入鸿儒,Go lang错误处理机制EP1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编程语言层面,错误处理方式大体上有两大流派,分别是以Python为代表的异常捕获机制(try....catch);以及以Go lang为代表的错误返回机制(return error),前者是自动化流程,模式化的语法隔离正常逻辑和错误逻辑,而后者,需要将错误处理判断编排在正常逻辑中。虽然模式化语法更容易让人理解,但从系统资源开销角度看,错误返回机制明显更具优势。

返回错误

Go lang的错误(error)也是一种数据类型,错误用内置的error 类型表示,就像其他的数据类型的,比如字符串、整形之类,错误的具体值可以存储在变量中,从函数中返回: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handle() (int, error) {  
	return 1, nil  
}  
  
func main() {  
	i, err := handle()  
	if err != nil {  
		fmt.Println("报错了")  
		return  
	}  
  
	fmt.Println("逻辑正常")  
	fmt.Println(i)  
}

程序返回:



逻辑正常  
1


这里的逻辑是,如果handle函数成功执行并且返回,那么入口函数就会正常打印返回值i,假设handel函数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将返回一个非nil错误。

如果一个函数返回一个错误,那么理论上,它肯定是函数返回的最后一个值,因为在执行阶段中可能会返回正常的值,而错误位置是未知的,所以,handle函数返回的值是最后一个值。

go lang中处理错误的常见方式是将返回的错误与nil进行比较。nil值表示没有发生错误,而非nil值表示出现错误。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检查错误是否为nil。如果它不是nil,我们会通过fmt.Println方法提醒用户并且从主函数返回,结束逻辑。

再来个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net/http"  
)  
  
func main() {  
  
	resp, err := http.Get("123123")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return  
	}  
  
	fmt.Println(resp.StatusCode)  
  
}

这回我们使用标准库包http向一个叫做123123的网址发起请求,当然了,请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一些未知错误,所以我们使用err变量获取Get方法的最后一个返回值,如果err不是nil,那么就说明请求过程中报错了,这里打印具体错误,然后从主函数中返回。

程序返回:

Get "123123": unsupported protocol scheme ""

很明显,肯定报错了,因为Go lang并不知道所谓的123123到底是什么网络协议。

具体错误类型

在Go lang中,错误本质上是一个接口: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包含一个带有Error字符串的函数。任何实现这个接口的类型都可以作为一个错误使用。这个函数可以打印出具体错误的说明。

当打印错误时,fmt.Println函数在内部调用Error() 方法来获取错误的说明:

Get "123123": unsupported protocol scheme ""

但有的时候,除了系统级别的错误说明,我们还需要针对错误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错误类型的种类来决定下游的处理方式。

既然有了错误说明,为什么还需要错误类型,直接通过说明判断不就行了?这是因为系统的错误说明可能会随着go lang版本的迭代而略有不同,而一个错误的错误类型则大概率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标准库文档的解读:https://pkg.go.dev/net/http#ProtocolError,我们就可以对返回的错误类型进行判断: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net"  
	"net/http"  
)  
  
func main() {  
  
	resp, err := http.Get("123123")  
	if err, ok := err.(net.Error); ok && err.Timeout() {  
		fmt.Println("超时错误")  
		fmt.Println(err)  
  
	} else if err != nil {  
		fmt.Println("其他错误")  
		fmt.Println(err)  
	}  
  
	fmt.Println(resp.StatusCode)  
  
}

程序返回:

其他错误  
Get "123123": unsupported protocol scheme ""

这里我们把超时(Timeout)和其他错误区分开来,分别进入不同的错误处理逻辑。

定制错误

定制错误通过标准库errors为程序的错误做个性化定制,假设某个函数的作用是做除法运算,而如果除数为0,则返回一个错误: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  
  
func test(num1 int, num2 int) (int, error) {  
	if num2 == 0 {  
		return 0, errors.New("除数不能为0")  
	}  
	return num1 / num2, nil  
}  
  
func main() {  
  
	res, err := test(2, 1)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return  
	}  
	fmt.Println("结果是", res)  
}

程序返回:

结果是 2

但如果参数不合法: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  
  
func test(num1 int, num2 int) (int, error) {  
	if num2 == 0 {  
		return 0, errors.New("除数不能为0")  
	}  
	return num1 / num2, nil  
}  
  
func main() {  
  
	res, err := test(2, 0)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return  
	}  
	fmt.Println("结果是", res)  
}

程序返回:

除数不能为0

假设,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对除数有定制化需求,比如不能为0或者为1,但条件变成了多条件,此时需要将除数显性的展示在错误说明中,以便更具象化的提醒用户: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test(num1 int, num2 int) (int, error) {  
	if (num2 == 0) || (num2 == 1) {  
		return 0, fmt.Errorf("除数为%d,除数不能为0或者1",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nil  
}  
  
func main() {  
  
	res, err := test(2, 1)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return  
	}  
	fmt.Println("结果是", res)  
}

程序返回:

除数为1,除数不能为0或者1

这里使用fmt包的Errorf函数根据一个格式说明器格式化错误,并返回一个字符串作为值来满足错误。

此外,还可以使用使用结构体和结构体中的属性提供关于错误的更多信息:

type testError struct {  
	err string  
	num int  
}

这里定义结构体testError,里面两个属性,分别是错误说明和除数值。

随后,我们使用一个指针接收器区域错误来实现错误接口的Error() string方法。这个方法打印出错误的除数值和错误说明:

func (e *test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除数 %d:%s", e.num, e.err)  
}

接着通过结构体寻址调用:

func test(num1 int, num2 int) (int, error) {  
	if (num2 == 0) || (num2 == 1) {  
		return 0, &testError{"除数非法",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nil  
}

完整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testError struct {  
	err string  
	num int  
}  
  
func (e *test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除数 %d:%s", e.num, e.err)  
}  
  
func test(num1 int, num2 int) (int, error) {  
	if (num2 == 0) || (num2 == 1) {  
		return 0, &testError{"除数非法",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nil  
}  
  
func main() {  
  
	res, err := test(2, 1)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return  
	}  
	fmt.Println("结果是", res)  
}

程序返回:

除数 1:除数非法

通过结构体的定义,错误说明更加规整,并且更易于维护。

异常(panic/recover)

异常的概念是,本来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某些情况下,当程序发生异常时,无法继续运行,此时,我们会使用 panic 来终止程序。当函数发生 panic 时,它会终止运行,在执行完所有的延迟函数后,程序返回到该函数的调用方,这样的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当前协程的所有函数都返回退出,然后程序会打印出 panic 信息,接着打印出堆栈跟踪,最后程序终止: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panic("panic error")  
  
	fmt.Println("下游逻辑")  
  
}

程序返回:

panic: panic error

可以看到,panic方法执行后,程序下游逻辑并未执行,所以panic使用场景是,当下游依赖上游的操作,而上游的问题导致下游无计可施的时候,使用panic抛出异常。

但延迟执行是个例外: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yTest() {  
	defer fmt.Println("defer myTest")  
	panic("panic myTest")  
}  
func main() {  
	defer fmt.Println("defer main")  
	myTest()  
}

程序返回:

defer myTest  
defer main  
panic: panic myTest

这里当函数发生 panic 时,它会终止运行,在执行完所有的延迟函数后,程序返回到该函数的调用方,这样的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当前协程的所有函数都返回退出,然后程序会打印出 panic 信息,接着打印出堆栈跟踪,最后程序终止。

此外,recover方法可以捕获异常的异常,从而打印异常信息后,继续执行下游逻辑: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outOfArray(x int) {  
	defer func() {  
		// recover() 可以将捕获到的 panic 信息打印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  
	var array [5]int  
	array[x] = 1  
}  
func main() {  
  
	outOfArray(20)  
  
	fmt.Println("下游逻辑")  
}

程序返回:

runtime error: index out of range [20] with length 5  
下游逻辑

结语

综上,Go lang的错误处理,属实不太优雅,大多数情况下会有很多重复代码:if err != nil,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容易丢失底层错误类型,且定位错误时,很难得到错误链,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错误的追根溯源,但反过来想,错误本来就是业务的一部分,从业务角度上看,Golang这种返回错误的方式更贴合业务逻辑,你可以用多返回值包含 error处理业务异常,用 recover 处理系统异常。业务异常,可以定义为不会引起系统崩溃下游瘫痪的异常;系统异常可以定义为会引起系统崩溃下游瘫痪的异常。所以,归根结底,一套功夫的威力,真的不在于其招式的设计,而在于运用功夫的那个人能否发挥这套武功的全部潜力。

posted @ 2022-08-15 16:01  刘悦的技术博客  阅读(4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