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做完有种终得解脱重获新生的感觉,满心欢喜的策划着我的旅游和shopping,然而调休的大好心情被不期而至的滂沱大雨一扫而尽,在雷声阵阵中看电影吃零食虽是无奈之举回想也不失一种享受,再次重温了《肖申克的救赎》对其中的体制化有了新的理解。
以前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是一家只有二十多人的小公司,感觉就是做技术的十几个人凑在一起做事情,什么事情都是开个会商量一下就执行或者更干脆的老板一句话我们照着去做,没有成形的体制化,制度化的概念。那时候就在想将来有一天一定要走出这个小地方去个大公司见识见识,要去一个有正规的测试团队的公司不想再一个人孤军作战,要去学习,经历完整的测试流程。然后有机会参与进了现在这个大集体,面对几千人的开发团队,一系列的流程,评估体系有些不知所措了,起初有那么一点点的抵触,不禁感慨这也是一个围城。
一直都没有静下来想过这种感觉源于何因,电影里面那句经典的台词提醒了我。雷得说:“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这就是体制化。”。请允许我姑且把这个体制化狭隘的简单的理解成公司的流程吧。这么大的一个团队如何有效,高效的协作完成工作,必定有一些规章制度流程来约束。然而我认为遵循这些规章制度是最基本的要求,你应该去发现他的不足和局限,尝试着去改进它优化它,这也正是团队倡导的创新文化吧。没有一种制度一种流程是完美的完善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尝试,慢慢的固化一些优秀的因子,逐渐的淘汰一些陈旧的因素,如此不停的推进。或许会有反复,或许会有失败,那又何妨呢。我们不应该被这种体制化的东西禁锢,我们要打破它,切记成为“温水里的青蛙”,一味的适应它,只能让你的惰性越来越强,试着去推动制度流程的完善,学着拥抱变化。
那我就抛砖引玉,以用何种方式来写测试用例为切入点吧。有的公司用excel,word来写测试用例,成本比较低,比较直观,其实一个人用用也还好,但是人多同时参与局限性就来了。有些公司用qc来写用例,它是基于web的测试管理工具,可以系统地控制整个测试流程,规范和简化测试用例的书写,跟踪和管理bug......,相信你能比我说出更多的优点,但是个人觉得有些规则复杂的用例,前置条件比较多的用例,用qc表达起来远没有Excel来的直观。具体选用哪种方式要综合权衡公司,项目,个人喜好等多方因素这里不做讨论。前几天公司举行的测试用例比赛,为的就是不断优化这个流程,找出更适合公司环境的工具和方式吧。就这么简单,每个人关于体制流程方面的一个小小建议,可能推动公司体制流程改善的一大步。体制化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或缺的,在另一种程度上又是要不得的,幸亏有了创新这个相辅相成的好兄弟才能有章可循常变常新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