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OC门与线与逻辑(含逻辑图)
无论G1 G2 怎么变化,只要G1 G2 任意一个输出一个高电平,那么TN1或者TN2有一个就导通了,这样L一定是低电平,TN1或TN2 起了反向器的作用,见0为0
只有同时满足G1 G2 都为低电平,TP1 TP2 导通,TN2 TN1截止,这时候L才输出高电平。
这是与的操作。
G1 G2 的高低变化,只有一个情况L才是输出高电平,其他全是低电平。见0为0.
1&0=0 0&1=0 0&0=0 1&1=1 这是与运算。
作者:向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637916/answer/4268290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引入OC门?实际使用中,有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与非门的输出端连接在同一条导线上,将这些与非门上的数据(状态电平)用同一条导线输送出去。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与非门电路--OC门来实现“线与逻辑”。OC门主要用于3个方面:实现与或非逻辑,用做电平转换,用做驱动器。由于OC门电路的输出管的集电极悬空,使用时需外接一个上拉电阻Rp到电源VCC。OC门使用上拉电阻以输出高电平,此外为了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从降低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
上下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 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集电极开路输出大概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以实现线与功能,即两个或多个输出端可并联在一起,然后接一上拉电阻至高电平。这样,只要有一个输出是低,
那么结果就是低,即实现了与的功能。
2.跟上面的有点类似,那就是多个门输出端接在一起时,不会导致损坏。
3.可以用来控制较高的电平。典型应用可以看看ULN2003。
4.跟3类似,当输出断开时,为高阻态,这样就可以做输入口使用了。典型应用请看8951单片机的IO口结构,
置1时即为输入口。
对于集电极开路(OC)或者漏极开路(OD)输出的,如果要输出高电平,必须接上拉电阻,因为OC或OD门,
置1时输出相当于悬空。
线与逻辑,即两个输出端(包括两个以上)直接互连就可以实现“AND”的逻辑功能。在总线传输等实际应用中需要多个门的输出端并联连接使用,而一般TTL门输出端并不能直接并接使用,否则这些门的输出管之间由于低阻抗形成很大的短路电流(灌电流),而烧坏器件。在硬件上,可用OC门或三态门(ST门)来实现。 用OC门实现线与,应同时在输出端口应加一个上拉电阻。
三态门(ST门)主要用在应用于多个门输出共享数据总线,为避免多个门输出同时占用数据总线,这些门的使能信号(EN)中只允许有一个为有效电平(如高电平),由于三态门的输出是推拉式的低阻输出,且不需接上拉(负载)电阻,所以开关速度比OC门快,常用三态门作为输出缓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