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ruby的人,醒醒吧!!!!
在跨平台和开源上,ruby上有java,下有php,玩什么玩;
项目无非大中小三种,大项目基本无java莫属,谁会让你用ruby去开发,除非客户一点不了解的,中型项目竟争对手太多了,php,asp.net,甚至还会有asp,
小项目小网站都是虚拟主机,用ruby开发除非脑残!
ruby名字过于秀气(别说我扯淡),成不了大器!女人就是女人!
ruby是日本人开发的(国人还是很排斥ribeng人的)
ruby过于被夸大其辞,就是在asp上加了个面向对象,什么变量不用声明等,搞笑的一B,没用过asp吧你们
阅读全文
摘要:
因并发而生,因云计算而热 2008年11月17日,51CTO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公司邀请了《Erlang程序设计》一书的译者赵东炜老师和在Erlang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成立涛老师作客51CTO聊天室,就Erlang程序设计语言和云计算方面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聊天活动一共分为5个环节,聊天记录在这里,建议所有热爱coding的朋友都看看。 第 1 节:Erlang入门指引 ... 阅读全文
摘要:
1. 有人说:“如果一门语言不能很好地处理并行计算的问题,它将来很可能会失去生存的权利”,真是这样吗?
2. 为了解决并行计算的问题,C/C++、Java、.NET等都采取了相应的策略,能简单介绍一下它们采取的策略吗?
3. 什么是云计算?它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厂商介入?
4. 如果有一天云计算普及了,我们的IT环境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5. 随着计算环境的改变,每一个程序员都会面临并发计算的问题吗?
6. 为什么说Erlang是解决并行计算的最佳选择?
7. 我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我对Erlang感兴趣,但是对它一无所知,两位嘉宾能在学习上给我一些建议吗?
8. 作为一位过来人,立涛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与Erlang相识、相知的过程吗?
9. 为了迎接计算环境变革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提前准备呢?
更多问题,等你来补充······
阅读全文
摘要:
" class="desc_img"/博客园“图灵‘编程珠玑’杯问答大赛”
博客园“博问”频道上线快1周年了,在这一年里,有很多朋友在这里踊跃提问,获得新知。当然,这都离不开那些无私奉献、积极给大家答疑解惑的朋友、专家和老师们。值此1周年之际,为了感谢那些热心回答问题的朋友,博客园特携手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公司举办一期“图灵‘编程珠玑’杯问答大赛”
阅读全文
摘要:
2007年11月在koders.com搜索代码时,发现*.erl格式的源文件,感叹开发语言的花样百出,此时,我觉得erlang是一个丑陋的小家伙,看名字就没有对它提起多少兴趣。
2008年初的时候,公司的项目开发中,我有缘认识了ejabberd,一个采用Erlang开发的开源jabber服务器。我开始为其诱人的特性所倾倒。是时候认真看看Erlang到底什么样了!
2008年4月,通过各种资料的搜集,了解,我决定系统的学习Erlang。
今天,通过4个月的认真学习,我已经熟悉了Erlang,已经在使用Erlang开发项目。作为C++程序员,我不敢妄自使用“熟悉”,“精通”之类的字眼,但是对于Erlang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Erlang很巧,很强大!
阅读全文
摘要:
首先感谢各位朋友对本次封面设计大赛的支持和关注。一共有10余位朋友参加了本次封面设计大赛,来自广州的杨铭先生艺压群英,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优胜奖。
根据本次大赛的约定,凡是参与了本次大赛并提交了作品的朋友均可获得由图灵公司和中国互动出版网提供的纪念奖一份。请各位朋友在看到评选结果后与我们取得联系。
获奖作品欣赏
阅读全文
摘要:
ASP.NET 3.5堪称微软Web开发技术的里程碑。它不仅完善了ASP.NET 2.0的各项功能,还添加了几个极具创新性的特性:LINQ、ASP.NET AJAX和Silverlight,使微软在风云变幻的Web技术领域依然能够笑傲群雄。
阅读全文
摘要:
提到“托”,让我想起了小时候(1987年左右)发生在汉正街的一些关于“拖”的故事。这些故事大致的模式都差不多:若干人一伙,一部分人充当卖主,在街边摆个地摊(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城管);一部分人充当路过的顾客(也就是“托”),他们或夸这东西物美价廉,或装欲抢购状。在这些“托”的忽悠之下,总有些人经不起诱惑,于是就上当了。这些人之所以选择在汉正街行骗,是因为汉正街是国内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之一,每天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商贩,人来人往,条条街道都水泄不通。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个人在路边卖蚯蚓,蚯蚓肥且大,2块钱一条(那时蚯蚓遍地都是,但那时的2元钱可是很值钱的)。蚯蚓的卖点是:这蚯蚓是从xxx(地方)引进的特殊品种,如果能拌着白糖吃,包治白病,对人的身体特有好处,男女老少皆宜。就凭卖主一个人在那里忽悠,肯定不太管用,于是这时“托”就出现了。在“托”的帮忙忽悠下,果然有很多人争相抢购(因为我当时还小,没有能亲眼去汉正街目睹这种场面,实属遗憾)。瞧,这就是“托”的威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