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承担消费税真的吃亏了吗?
像小老鼠一样享受,才不管消费税呢
其实,我本来对经济学不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的寝室里看到了传说中经济学最经典的教材之一——曼昆(Mankiw)的《经济学原理》。好奇心驱使我随手翻开了一页,读了一小段与征税有关的讲义,于是立即爱上了经济学,并且果断选修了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这是我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课程之一。
可能是因为个人的经历吧,我觉得征税问题特别适合用作微观经济学的入门话题。因此,我准备在这里复述一下《经济学原理》中的这段讲义,希望从未接触过经济学的数学爱好者们能够喜欢上这门学问。
我打算偷一个小懒,直接用原书上的例子——冰淇淋。
与众多其他市场一样,冰淇淋市场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走向是正好相反的。当冰淇淋的价格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吃冰淇淋的享受不值这么多钱,从而退出了消费市场,于是市场的总需求量越来越低。反之,冰淇淋的价格越低,能够提供冰淇淋的生产商也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卖者认为他们没有赚头,从而退出市场竞争。两条曲线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叫做市场均衡。对应的价格叫做市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则叫做均衡数量(见图1)。在均衡价格下,买者的需求与卖者的供给数量正好相当,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若市场价不等于均衡价格时,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将不再平衡;供不应求将导致价格上涨,供大于求则导致价格下跌,最终还是会自发地调整到均衡价格。
图 1
现在呢,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假设有一个地方具有相当浓厚的冰淇淋文化,该地政府打算举办一个年度冰淇淋节。为了筹到这项活动的经费,政府决定:卖方每卖出一个冰淇淋,政府就向卖者征收0.5美元的税。于是,各大冰淇淋制造商上街游行,宣称这个税应该由买者支付。而消费者协会则声援政府,坚持认为这部分税应该由冰淇淋生产商支付。两大游说集团吵成一团。为此,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如果这部分税由消费者来承担的话,会发生什么奇特的事情。
假设政府向消费者征税。消费者自然会觉得自己亏大了:每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多付0.5美元。消费者并不关心市场价格,只关心自己的实际支出,因此,如果原本我能接受2美元的冰淇淋,现在我只愿意接受1.5美元的了,因为我还得额外支付0.5美元的税。换句话说,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了0.5个单位(见图2)。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产生了新的交点,市场的均衡数量变少了,市场均衡价格也降低了。假如说,没有征税时市场均衡价格为3.0美元,现在的市场均衡价格为2.8美元。但消费者要交0.5美元的税,因此消费者支付的实际价格是3.3美元。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若向消费者征税,则卖方损失了0.2美元的收益,买方则多付出了0.3美元。这0.5美元的税实际上是由双方共同承担的。究竟哪一边分担得多些是由两条线的斜率决定的。
图 2
20世纪美国曾经大规模地向消费者征收奢侈品消费税。因为政府觉得,买奢侈品的都是富人,因此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其实是非常巧妙地变相向富人多征一些税。殊不知,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只要价格抬高一点,便有大量的消费者退出市场,反正有的是地方花钱,买点房子啊,出去旅游啊,要实在得多。反过来,奢侈品的供给曲线则非常地陡,即使价格变化很大,产量变化仍然不大,毕竟生产制造奢侈品需要用很多时间、人力和设施,这些既定因素使得生产商无法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可见,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要“平”得多。结果呢,明明是向买方征税,税反而几乎都由生产者承担;而这些生产者并不是富人,奢侈品税的重担落在了中产阶级身上。政府的决策适得其反。
别着急,冰淇淋的故事还没讲完呢。我们再来看看,如果果真向生产商征税,结果又如何呢?显然,生产者必然会觉得自己亏了,原本可以卖2美元,现在卖了后只能得1.5美元了。因此,为了弥补这0.5美元的损失,卖方只接受比原来高0.5美元的市场价格。其结果是,供给曲线上升了0.5个单位(见图3),从而使得市场均衡价格从3.0美元增加到了3.3美元。但这3.3美元并不全部归卖方,卖方要交给政府0.5美元的税,因此事实上卖方只能得到2.8美元。结果呢,向生产者征税的效果与向消费者征税的效果完全一样。
图 3
搞了半天,最开始两边在那里拼了命地争论,结果却完全没有必要——不管向谁征税,结果都是一样的。
——本文摘自《思考的乐趣:Matrix67数学笔记》
---------------------------------------------------------------------------------------
1.诚邀合作: 如果您想翻译、写作或是推荐IT类图书,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平台。
2.联系我们: yuany@turingbook.com(E-Mail)
3.欢迎加入图灵社区与作译者、业内人士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