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知乎的时候,经常看到无论是刚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老人,都会对编写测试用例感到困扰?例如:

 

固然,编写一份好的测试用例需要:充分的需求分析能力+理论及经验加持 。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测试经验、分析能力弱就不能写好用例,还是有方法可循的。作为混迹测试职场9年的老人,给大家分享一些用例编写的心得,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讲:

1、测试用例概念、作用、内容等介绍

2、如何编写测试用例?

3、微信发送朋友圈案例分享

 

 

一、测试用例介绍

测试用例是为项目需求而编制的一组包含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的文档,以便测试某个程序是否满足客户需求。

1、为什么要写测试用例?

1)是测试工作的指导,是软件测试质量稳定的根本保障,评估测试结果的基准。

2)有一份用例来指导测试执行,可以在测试人员疲累的时候起到一个牵引作用。

3)编写用例的过程中,通过熟悉需求,对系统架构或业务有更深入理解

4)可避免测试背锅

2、测试用例模板:每家公司模板可能会有差异性,一般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 用例编号:唯一性,一般规则:产品名_测试阶段(it st uat)_测试项_数字

  • 测试项目:对应一个功能或子功能模块

  • 测试标题:一句话总结当前测试的用意和目的

  • 重要级别:高/中/低

  • 预置条件: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否则用例无法执行

  • 测试输入:需要加工的输入信息,跟步骤结合起来一定要具有指导性意义

  • 操作步骤:明确给出每个步骤的描述,执行人员可以根据该步骤完成执行工作

  • 预期结果:根据预期输出比对实际结果,来判断被测对象是否符合需求

  • 实际结果:通过测试执行后的实际结果,写用例时为空。

3、测试用例编写形式

1)通过Excel编写,上述给出的模板就是该种形式 ,适用于项目开发时间比较充分的情况下

2)通过Xmind梳理测试点,适用于项目开发时间紧急情况下

3)项目管理平台例如禅道上编写,不常用

 

二、如何编写测试用例

大体思路分为三步:

第1步:依据需求梳理功能及功能点

第2步:通过测试理论方法及经验,梳理测试点

第3步:挖掘隐性需求,覆盖非功能测试层面

 

举例:微信朋友圈动态发送

第1步,依据需求梳理功能及功能点

简而言之,就是把你能看得到的功能及功能点梳理出来。公司一般都有产品需求资料,例如需求规格说明书文档、原型图、UI设计图;当没有任何需求资料情况下,可以通过操作软件来熟悉业务。像发送朋友圈,我们可以先功能模块—>再子功能—>再到功能需求细节来梳理,注意一些不明确的需求细节需要及时跟产品确认。大致梳理如下:

 

第2步:通过测试理论方法及经验,梳理测试点

这一步非常重要,依据需求梳理完功能点后,接下来我们需要针对每个功能点拆分整理具体的测试点,这时候我们需要设想用户操作的所有情况,包含到正常及异常场景。

我们需要同时具备测试理论方法和测试经验,才能较好地设计出一份全面可靠的测试用例。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错误推测法、场景法、正交试验法、状态迁移法等。测试经验需要多个项目测试的积累及沉淀。对于测试新人来说,测试经验可能趋于0,这个时候可以先借鉴一些前人的经验。对于此,我曾经整理过一份资料,很多测试新人用过资料后都觉得对测试用例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怎么去写用例了。

这份资料分享如下:

 

注: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用在任何的软件产品的分析上面,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一款基于用户角度操作的软件产品,操作功能无外乎都是对数据做增删改查,所以当需要对软件产品进行分析编写测试用例时,我们可以依据当前功能是增删改查的哪一个操作,用上面梳理的测试点来套用编写用例。按增删改查操作来梳理,分为:

1、表单测试:涉及到数据提交的页面,包含新增或删改数据页面

2、搜索测试:为数据查询的页面

3、删除测试:为数据删除的页面

4、cookies、session等测试:用户操作角度,补充测试

5、数据库测试:页面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业务相关操作,就是对数据库数据的增改删查

 

通过测试理论方法和测试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微信朋友圈的测试点:

 

 

编写为excel文档用例,可为:

 

 

第3步:挖掘隐性需求,覆盖非功能测试层面

除了以上这些功能层面的,对于微信移动端产品,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性方面的测试,包括非功能测试层面,如:

 

总结

编写用例虽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但是通过以上,是不是发现还是有方法可循的?不会写的先模仿着来写,日积月累,通过项目中测试思维的长期训练,工作中出现bug的经验总结,相信某一天你会发现编写测试用例也没有那么难!

 

 

 posted on 2021-08-06 17:18  豆姐姐  阅读(394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