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x行距调整总结

Latex行距调整总结

 

解析(一)

baseline 是什么


 

TeX 中的每个字符都放在一个 box 里。每个 box 有 base (参考点)、width(宽度)、height(高度)、depth(深度),其中 height + depth = totalheigth (总高)。

若干字符的 box 组成一个词的 box ,同样这个 box 也有这样几个参数。TeX 断行之后,会把这一行的所有盒子的 base 连接起来,以保证改行的内容在一个基准线上,连接成的线段就是 baseline.

如图所示:

LaTeX 的行距机制


 

每一行都有一条 baseline, 同一段落中相邻两行之间的 baseline 的间距称为行距 (linespace). 一般来说,最终决定两条 baseline 之间的 linespace 距离的,是 LaTeX 的宏 \baselineskip 之中。也就是说,这个长度值,将会是一般情况下的两条 baseline 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我们最终的行距。

显然行距应当随着字号的大小变化;若不然,则对于给定的行距数值,较大字号的内容部分显得拥挤不堪。LaTeX 中的字号存储在内部宏 \f@size 之中,而内部宏 \f@baselineskip 则记录了行距中和字号相关的部分。这个宏当中,它的单位和字号的单位一样,都是 pt ( 1pt = 1/72.27 inch ). LaTeX 的默认情况下,\f@baselineskip 的值是当前 \f@size 的 1.2 倍——例如,当 \f@size 为 10pt 时,\f@baselineskip 的值为 12pt.

为了统一对不同字号的内容进行行距的调整,引入了因子的概念,这是一个数值(而不是长度),储存在 \f@linespread 这个宏里面。这是一个与字号无关的值,在 article 文档类中它默认是 1, 在 ctexart 中默认是 1.3. 通常我们修改行距,都是修改这个因子,而不动前段叙述的基础行距。因此就有必要将因子存储在一个外部宏(没有 @ 的宏)之中,它是 \baselinestretch. 于是我们可以大致地认为,\f@linespread 和 \baselinestretch 是一回事。

因此,根据 \baselineskip = \f@baselineskip * \baselinestretch, 在 article 中默认行距是字号的 1.2 倍,而在 ctexart 中默认行距是字号的 1.56 倍。此外,提一下,Word 中的「单倍行距」/「双倍行距」等名词,指的是因子的数值为 1 或者 2 的时候的行距;相反 setspace 宏包的 「单倍」、「一倍半」、「双倍」则是指行距相对于字号的倍数。

 

如何修改行距


 

\f@linespread 的值一旦给定,会一直作用到文档末尾或者被新的值覆盖;\f@baselineskip 的情况类似。因为 TeX 排版的过程是对一整段文字进行计算,在每个可能的断行点计算总劣度最小的断行模式,然后进行排版。所以每一段段内的行距,由最后被设置的(覆盖了前面的)\f@baselineskip 和 \f@linespread 决定。

修改行距,也就是修改因子,可以直接修改 \baselinestretch 的值(\renewcommand),或者使用 \linespread{} 来修改。然而为了保持与 LaTeX2e 的一致性,推荐使用后一种方法。

1
\linespread{<因子>}
 

setspace 宏包提供的 \setstretch 命令似乎做得更多一些:会同时修改数学公式、浮动体等的间距,使之与正文间距适应。

1
\setstretch{<因子>}
 

\fontsize{}{} 这类命令,必须在其后添加 \selectfont 才会生效。\setstretch 大致相当于 \linespread, 使用之后直接生效。

 


 

 

 

解析(二)

 

基线


 

在讲行距之前,我们先讲一下基线的概念。

维基百科中如下说道:

字体排印学中,基线(英语:Baseline)指的是多数字母排列的基准线。如右图所示,大多字母都沿着红色基线排列,唯有“p”向下延伸超过基线,超过的部分称为降部。

配图如下:

维基百科中又说,

东亚字体没有基线,每个字符坐落在一个方形盒子中,既无升部也无降部。当它与具有低基线的字体混合使用时,东亚字符应当被调整,使其字符底部在低基线字体的基线和降部高度之间。

相信大家看了这些话和配图以后,对基线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字号

介绍完基线之后,我们可以真正地了解字号了。前一篇文章,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如何设置字号,那么字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pt和em究竟是什么呢?

在现代排版学中,pt是字号的单位,中文译为磅。在Word中,1pt为1/72英寸。而在LaTeX中,1pt为1/72.27英寸。而磅与中文字号的转化关系为:

初号42pt, 小初36pt, 一号26pt, 小一24pt, 二号22pt, 小二18pt, 三号16pt, 小三15pt, 四号14pt, 小四12pt, 五号10.5pt, 小五9pt

当前的字号指的是"typically a bit larger than the distance from the tallest ascender to the lowest descender", 从之前基线的图中可以看出,就是比从descender一直到ascender的距离略大。

当前的字体大小被记作单位em, 也就是说,如果当前字号为12pt, 那当前1em=12pt.

那么,行距是什么呢?

 

行距


 

维基百科如是说道:

在字体排印学,行距(Leading)指代字体连续行的基线间的距离。

在Word中,我们谈论的单倍行距,双倍行距也源于此。对于每一个字号,有一个基准行距,它等于单倍行距。在旧时用打字机的时候,如何增加行距呢?人们选择的方法只有空一行这样。所以,在Word中有双倍行距,这时的行距就等于两倍的基准行距。

在LaTeX中的行距机制,又是怎么样呢?

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讲到,\fontsize{fontSize}{baseLineSkip}\selectfont可以同时更改字体大小及行距。事实上,这里的行距是Word中的基准行距。它并不是真正的两个基线之间的距离。它存储在LaTeX的宏\f@baselineskip中。LaTeX中还有一个宏,是\baselinestretch, 我们可以通过命令\linespread{lineSpread}\selectfont 来改变它,其中lineSpread填我们想要变成的值。而LaTeX中真正的行距,也就是两个基线之间的距离,是\baselinestretch乘以\f@baselineskip的值,它储存在\baselineskip中。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设置,对于不同的文档类,默认字体大小不同,但默认的\f@baselineskip的值为默认字号的1.2倍,\baselinestretch在不同的文档类中也不同,article文档类中为1,ctexart文档类为1.3

因此,在我们改变行距时,如果想把行距调整成精确的值,一般用 \fontsize{fontSize}{baseLineSkip}\selectfont来实现;如果想成比例地调整行距,比如单倍行距,双倍行距,则使用\linespread{lineSpread}\selectfont来实现。 比如说,双倍行距就是\linespread{2}\selectfont

此外,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名叫setspace的宏包。也就是说,在导言区使用\usepackage{setspace}.然后使用\setstretch{lineSpread} 来设置linespread(不用加\selectfont). 这个命令的好处在于会同时修改数学公式、浮动体等的间距,使之与正文间距适应。

空行


 

那么,我们如何在LaTeX中插入多个空行呢?一直用\par\par\par是会疯狂报错的。。。正确做法是:

\vspace*{n\baselineskip} 

其中n为想空的行数。

 

段间距


 

在不同的段之间,也可以设置段间距(默认为0)。通过\setlength{\parskip}{parSkip}来实现。比如说,我想设置段间距为2em, 则使用\setlength{\parskip}{2em}即可。这样,在不同两段之间的距离,为段间距+\baselineskip的距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是断行不是分段,所以由\\引起的下一行与本行之间的距离,只有\baselineskip, 而不加上\parskip

 

缩进


 

在article及ctexart中,都默认给每一段的段首进行了缩进(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看到,article中的每一个章节后的首段不会缩进)。我们可以通过\setlength{\parindent}{parIndent}来控制缩进距离,比如说,我想控制段首缩进2em,则应写\setlength{\parindent}{2em}. 这个命令会使该命令之后的所有段的缩进都变成这个值。如果要取消全部段落的段首缩进,则可以写\setlength{\parindent}{0em}.

如果要单独取消某一行的段首缩进,则在该行的段首写\noindent即可。

posted @ 2021-06-09 17:09  Tsingke  阅读(152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