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 最短路探秘 之 全源最短路

[图论] 最短路探秘 之 全源最短路

被迫营业again

  • 前置知识:
    • Dijkstra算法(优先队列/堆优化)
    • Bellman-Ford算法/队列优化Bellman-Ford算法(SPFA)

前言:有一个包含 n 个结点和 m 条带权边的有向图

对于单源最短路(给定一个起点s,求s到图中任意点的距离),我们熟知的算法有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

那么要想求出图中所有节点对的最短路径,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很容易想出思路:我们以每个点作为起点,分别做一次单源最短路,即可得到答案。对于所有边边权非负的图,我们可以使用优先队列优化的Dijkstra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mlogn)\),对于稀疏图来说,在可接受的范围。但如果图中存在负权边,我们就必须使用 \(n\) 次Bellman-Ford算法,此算法效率低下,时间复杂度为\(O(n^2m)\), 特别地,对于稠密图,复杂度达到了\(O(n^4)\)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 Floyd-Warshall 算法

1. 算法介绍

​ 首先我们给出一种基于动态规划思想的算法——Floyd-Warshall 算法(又称Floyd算法)。该算法的创始人之一是1978年图灵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伯特·弗洛伊德(Robert W. Floyd)。该算法在负权边可以存在但负环不存在时生效,时间复杂度是 \(O(n^3)\)。该算法实现简单,代码简短好理解,应用广泛。

2. 算法思路与过程

​ 此算法基于图的邻接矩阵存储方式,利用了动态规划的思想,具体的算法思路如下:

​ 初始图存储在一个邻接矩阵中,有直接连边的节点对对应在矩阵中的值设置为该边边权其他全部设置为 \(+∞\)

​ 接下来枚举节点集合 \(\{1,2,...,k\}\) (注:具体实现时只需要递增地循环枚举变量 \(k\)

​ 对于任意节点对 \((i ,j)\) ,考虑从点 \(i\) 到点 \(j\)已知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1\}\) 的最短路径,动态规划求出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 的最短路径,假设求出来的具体的最短路径是 \(p\) ,则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 ① 点 \(k\) 不在路径 \(p\) 上。则从 \(i\)\(j\)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 的最短路径,就是 从 \(u\)\(v\)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1\}\) 的最短路径,不用更新

​ ②点 \(k\) 在路径 \(p\) 上。则可以利用点 \(k\) 更新答案:从 \(i\)\(j\)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 的最短路径,是从 \(i\)\(k\)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1\}\) 的最短路径 \(+\)\(k\)\(j\)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1\}\) 的最短路径 (注:这个叫松弛操作

3. 状态转移方程

​ 基于Floyd的算法过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状态转移方程:

\(f[i,j]=min(f[i,j],f[i,k]+f[k,j])\)

​ 其中,\(f[i,j]\) 表示从点 \(i\) 到点 \(j\) 的最短距离,点 \(k\) 是枚举的中间点

4. 核心代码示例

 for(int k=0;k<n;k++)//k为中间点
        for(int i=0;i<n;i++) //i为起点
            for(int j=0;j<n;j++) //j为终点
                 dis[i][j]=min(dis[i][j],dis[i][k]+dis[k][j]);

5.疑难问题解析

​ 细心的同学可能想提问,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先枚举 \(k\),再枚举 \(i\)\(j\) **呢?如果我们先枚举\(i\)\(j\),再枚举 \(k\),这样为什么不行呢?

​ 其实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状态转移方程可以说算是优化之后的版本

​ 原本的状态转移方程其实是这样子的:

\(f[k,i,j]=min(f[k-1,i,j],f[k-1,i,k]+f[k-1,k,j])\)

​ 根据动态规划的思想,\(f[k,i,j]\) 表示的是\(i\) 到点 \(j\)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 的最短路径,赋予 \(f[0,i,j]\) 意义以 原图对应的邻接矩阵(即一开始所说的:有直接连边的节点对对应在矩阵中的值设置为该边边权,其他全部设置为 \(+∞\)

​ 那么 \(f[k,i,j]\) 要么等于 \(f[k-1,i,j]\),即从 \(i\)\(j\) 的最短路根本就不经过点 \(k\) ;要么等于 \(f[k-1,i,k]+f[k-1,k,j]\),即从 \(i\)\(j\) 的最短路是从 \(i\)\(k\)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1\}\) 的最短路径\(+\)\(k\)\(j\) 仅经过节点集合 \(\{1,2,...,k-1\}\) 的最短路径

​ 根据动态规划的思想,\(k\) 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 \(k\) 枚举的动态规划的阶段,则 \(k\) 必须要放在最外层

​ 再细说一下,由状态转移方程\(f[k,i,j]=min(f[k-1,i,j],f[k-1,i,k]+f[k-1,k,j])\) 可知,在计算 \(f[k,i,j]\) 时,要求所有的 \(f[k-1,i,j]\) 必须计算出来,即必须在从 \(k-1\)\(k\) 之前,把所有的 \(f[k-1,i,j]\) 都计算一遍,否则不能更新答案,因此必须在最外层枚举 \(k\)

​ 又因为观察状态转移方程可以发现,\(f[k,...]\) 仅与 \(f[k-1,...]\) 有关,所以可以略去,就有了简化版的状态转移方程:

\(f[i,j]=min(f[i,j],f[i,k]+f[k,j])\)

二、 Johnson 算法

1. 算法介绍

​ Johnson 算法能够在\(O(nmlogn)\)(若利用二叉堆/优先队列优化Dijkstra)的时间内解决全源最短路问题。在图为稀疏图的情况下,该算法表现比Floyd算法更优。并且该算法能够处理在负权边可以存在,负环也可以存在的图。经过Johnson算法,要么是返回图中存在负环,要么是得到所有节点对之间的最短路。但是由于算法代码实现相对较为复杂,而且应用场景不够广泛,所以并不是很常用。

2. 算法思路与过程

​ 还记得我们一开始说的:

  • “ 那么要想求出图中所有节点对的最短路径,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很容易想出思路:我们以每个点作为起点,分别做一次单源最短路,即可得到答案。对于所有边边权非负的图,我们可以使用优先队列优化的Dijkstra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O(nmlogn)\)

  • “ 但如果图中存在负权边,我们就必须使用 \(n\) 次Bellman-Ford算法,此算法效率低下,时间复杂度为\(O(n^2m)\)

​ 考虑这样一个思路:

​ 我们可不可以把原来的图,等价转化为一个图,使得所有的边的边权非负,并且使得新图中任意两点的最短路仍然是原图中的最短路

​ 很有趣的思想是不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小的尝试,比如说,找到原图中的最小的边权,然后把所有的边的边权都加上这个最小值的绝对值?比如以下这个图:

p99VShV.png

​ 对于从点 \(1\) 到点 \(4\),这个图的最短路应该是序列 \(1->2->3->4\),长度为0

​ 根据我们的思想,我们把这个图的每一条边都加上3,得到的新图如下:

p99Ezt0.png

​ 则对于新图,从点 \(1\) 到点 \(4\),最短路应该是序列 \(1->5->4\),长度为8

​ 明显两个图的最短路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思路是错误的

​ 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保证原图与新图的最短路径是一致的呢?

​ Johnson 算法给了下面这样的一种权值赋予方法:

​ 在原图的基础上,新建一个虚拟节点编号为 \(0\) 从虚拟节点向原图中所有的点连一条边权为 \(0\) 的边

​ 在这个图上,以节点 \(0\) 作为源点,进行一次Bellman-Ford,此时可以判断原图中是否存在负环,Bellman-Ford算法运行出来的结果,即以点 \(0\) 为源点的最短路,记在数组 \(h\) 中,\(h[u]\) 表示从点 \(0\) 到 点 \(u\) 的最短路。

​ 用 \(w(u,v)\) 表示原图中边 \((u,v)\) 的边权,\(\hat{w}(u,v)\) 表示新图中边 \((u,v)\) 的边权

​ 则可定义新边权如下:

\(\hat{w}(u,v)=w(u,v)+h(u)-h(v)\)

​ 以下 \((a)\) 为原图建立虚拟节点 \(0\) 并连边,\((b)\) 为重新赋边权之后的新图

p99mABQ.jpg

​ 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

​ 首先我们来证明新图边权 \(\hat{w}(u,v)\) 非负

​ 在对点 \(0\) 做单源最短路时,用到了松弛操作:对于节点对 \(u,v\)\(h(v)=min(h(v),h(u)+w(u,v))\)

​ 所以我们可以有 \(h(v) \le h(u)+w(u,v)\)

​ 即 \(\hat{w}(u,v)=w(u,v)+h(u)-h(v) \ge0\),新图边权非负

​ 接着我们来证明新图最短路径仍然是原图最短路

​ 对于节点对 \(u,v\) ,假设原图中的具体的最短路径为\(u->a_1->a_2->…->a_{k-1}->a_k->v\)

​ 那么\(f(u,v)=w(u,a_1)+w(a_1,a_2)+...+w(a_{k-1},a_k)+w(a_k,v)\),其中 \(f(u,v)\) 为原图中从 \(u\)\(v\) 的最短路

​ 若新图和原图最短路径相同的话,则\(\hat{f}(u,v)=\hat{w}(u,a_1)+\hat{w}(a_1,a_2)+...+\hat{w}(a_{k-1},a_k)+\hat{w}(a_k,v)\),其中 \(\hat{f}(u,v)\) 为新图中从 \(u\)\(v\) 的最短路

​ 则有以下推导过程:

\(\hat{f}(u,v)=\hat{w}(u,a_1)+\hat{w}(a_1,a_2)+...+\hat{w}(a_{k-1},a_k)+\hat{w}(a_k,v)\)

\(=[w(u,a_1)+h(u)-h(a_1)]+[w(a_1,a_2)+h(a_1)-h(a_2)]+...+[w(a_{k-1},a_k)+h(a_{k-1})-h(a_k)]+[w(a_k,v)+h(a_k)-h(v)]\)

\(=w(u,a_1)+w(a_1,a_2)+...+w(a_{k-1},a_k)+w(a_k,v)+h(u)-h(v)\) (注:裂项相消求和)

\(=f(u,v)+h(u)-h(v)\)

​ 对于给定的 \(u\)\(v\)\(h(u)-h(v)\) 为常数,所以新图的最短路仍然是原图的最短路

​ (注:\(h(u)\) 的概念其实可以类比于物理中势能的概念。不管路径为何,只要确定了起点 \(u\) 和终点 \(v\)\(h(u)-h(v)\) 即为一个定值。把所有原来的边加上它对应的势能差,就可以把负的变成非负)

​ 所以我们得到了解决的方法,按照上述方法可以得到 Johnson 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 ① 新建虚拟节点 \(0\) 并向所有点连权值为 \(0\) 的边

​ ② 跑一遍Bellman-Ford最短路算法/队列优化的Bellman-Ford(SPFA)算法,解决负环问题,并求出从点 \(0\) 出发到所有点的最短路\(h[u]\)

​ ③ 将原图中的所有边重新赋边权为 \(\hat{w}(u,v)=w(u,v)+h(u)-h(v)\)

​ ④ 以图中每一个点为起点,分别跑一次二叉堆/优先队列优化的Dijkstra算法,求出全源最短路

​ 注意最后要复原,即 \(w(u,v)=\hat{w}(u,v)-h(u)+h(v)\)

3. 代码示例

Johnson 算法以 Dijkstra 算法和 Bellman-Ford 算法作为子程序

例题链接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
typedef pair<int,int> paii;
#define N (3000+5)
int n,m,cnt[N];
bool vis[N],flag;
LL dis[N][N],h[N];                     //dis[u][v]:点u到点v的最短路
vector <LL> edge[N],w[N],w2[N];        //edge:邻接表存图,w:原图边权,w2:新图边权

void add(int u,int v,int c){           //add函数:建图连边
    edge[u].push_back(v);
    w[u].push_back(c);
}
void create_new(int u,int v,int c){       //create_new函数:重新赋新边权
    w2[u].push_back(c+h[u]-h[v]);
}

void SPFA(int be){                     //SPFA:队列优化的Bellman-Ford算法
    queue <int> q;
    q.push(be);
    memset(h,0x3f,sizeof(h));
    h[be]=0,vis[be]=1;
    while(!q.empty()){
        int now=q.front();
        q.pop();
        vis[now]=0;
        int len=edge[now].size();
        for(int i=0;i<len;i++){
            int nxt=edge[now][i];
            if(h[nxt]>h[now]+w[now][i]){
                h[nxt]=h[now]+w[now][i];
                cnt[nxt]=cnt[now]+1;
                if(cnt[nxt]>(n+1)){
                    flag=1;
                    return;
                }
                if(!vis[nxt]) vis[nxt]=1,q.push(nxt);
            }
        }
    }
}

void Dijkstra(int be){               //Dijkstra算法
    priority_queue<paii,vector<paii>,greater<paii> > q;
    memset(vis,0,sizeof(vis));
    dis[be][be]=0;
    paii begin;
    begin.first=0,begin.second=be;
    q.push(begin);
    while(!q.empty()){
        paii now=q.top();
        q.pop();
        int u=now.second,c=now.first;
        if(vis[u]) continue;
        vis[u]=1;
        int len=edge[u].size();
        for(int i=0;i<len;i++){
            int v=edge[u][i],s=w2[u][i];
            if(dis[be][v]>c+s){
                dis[be][v]=c+s;
                if(!vis[v]){
                    paii nxt;
                    nxt.first=dis[be][v],nxt.second=v;
                    q.push(nxt);
                }
            }
        }
    }
}

int main(){
    scanf("%d%d",&n,&m);
    memset(dis,0x3f,sizeof(dis));    //初值赋为inf
    for(int i=0;i<=n;i++) dis[i][i]=dis[0][i]=0;
    for(int i=1;i<=m;i++){
        int u,v,c;
        scanf("%d%d%d",&u,&v,&c);
        add(u,v,c);
    }
    for(int i=1;i<=n;i++){           //0号节点向其他点连边,边权为0
        add(0,i,0);
    }
    cnt[0]=1;
    SPFA(0);
    if(flag){                        //图中存在负环
        puts("-1");
        return 0;
    }
    for(int i=1;i<=n;i++){
        int len=edge[i].size();
        for(int j=0;j<len;j++){
            create_new(i,edge[i][j],w[i][j]);   //建新图
        }
    }
    for(int i=1;i<=n;i++){
        Dijkstra(i);
        for(int j=1;j<=n;j++){
            if(dis[i][j]>=4000000000000000000)  //inf
                dis[i][j]=1e9;
            else{
                dis[i][j]=dis[i][j]-h[i]+h[j];  //最短路长度复原,最终dis[i][j]即为原图中i到j的最短路
            }
        }
    }
    return 0;
}
posted @ 2023-04-16 00:24  Truman_2022  阅读(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