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阅读博客第二弹

关于“银子弹”的传说:

         当我们编程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比如效率低下,功能欠缺等等等等,这个时候总会有人想,是否有个“万金油”似的解决方案,能够一劳永逸?然而,这是不现实的。这么多年来,有太多太多的失败例子,从一开始就吹嘘着它们的优势,如4GLS,又如CASE,可是事实证明,它们都无法达到革命性的突破,要不就是效果不明显,要不就是有一定的局限。我以为,作为一个成熟的开发人员,并不应该迷信所谓的“银子弹”,应该脚踏实地,将问题挨个解决,而非妄想一步登天。切记,一口吃不成胖子!

 

我理解的“瀑布模型”:

         定义:该模型将软件开发周期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一个纯瀑布模型中,以上各阶段之间既不连续也不重叠,每一个阶段的结果都是一个文档,这样可以帮助开发者及早发现问题,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无需再考虑欠一个阶段的内容,全心投入,使得开发更加稳定,提高开发效率。

       当然,这样的开发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其中规中矩的运作,使得项目开发缺乏灵活性。当用户需求改变时,整个过程都需要修改,难以回溯。然而,作为一个开发团队,开发的产品功能应由自己设计,而非单单由用户指定(若是如此,相信其它团队也能胜任),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增设应是常有的事,这就使得这一模型逐渐被“迭代模型”取代。该模型仅适合于技术力量较弱,缺乏开发经验的团队,或者是一些很复杂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总线指引就不易走上岔道)。

 

如何对待“大泥球”:

       我对于大泥球的理解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前期的设计,导致在程序运行时出现Bug,于是开发者为了尽快解决这一Bug,就会查找出错点,然好仅对那一段程序进行修改,直到该Bug消除。在以前搞OI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事,为了赶时间嘛,所以当发现有错时赶紧去修改那个错,试图尽快AC,然而,大多数时候都是徒劳的。就像设计一条衣服,先把每个部分做出来——袖子,领子,主体,口袋,扣子。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最后发现,袖子和主体没有完全缝合,扣子不对成,口袋有洞,甚至主体有缺陷。于是,我们将袖子和主体的缝合处重叠一下,勉强缝合,扣子调整一下位置,再补张布上去……这样打补丁,试图使得最终的衣服,不求好看,至少能穿,然而,最后的结果是你或许能套上去,但是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要去打球时,衣服就可能“喀嚓”一声,四分五裂。真正的问题在于最初的设计!现在的设计尚未发现“大泥球”,也有可能是因为分工,互相都不知道各自的程序中是否有些“小泥巴”。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重新设计一番。因为打补丁是一个无底洞,有时你补了这边,另一边可能就出错了。

 

“大教堂与集市”

       这是两种自由开发软件的模式,它们都是基于代码“开源”这一条件。我们团队应该现在的项目属于“大教堂”模式吧(毕竟是在上一个清华团队的源代码基础上改进功能及界面)……

 

Losts  in  CatB

         关于这一问题,我持之前的观点,仅仅依靠集市的市民们的自觉是无法建立一个社会的,没有一定的制度、秩序,光靠补丁是无法将一件衣服完善的。1+1<1的情况屡见不鲜,2种迥异的风格不仅使得程序的可读性大大降低,甚至会由于之间的冲突导致程序无法运行。因此,过度的迷信集市是无法成功的,需要一座教堂为市民们引导方向。

 

敏捷开发

         我们团队要采用的敏捷开发做法有如下几种:

(1)       scrum meeting :例会可以让大家互相了解各自进度及困难

(2)       迭代:第一个阶段的“阿尔法”版本即将出世,而“贝塔”版的设计即将提上日程

(3)       优先实现主要功能:其它的一些想法根据任务进程再决定是否实现

posted @ 2012-11-14 02:38  草之祭-lyn  阅读(14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