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展现事件
事实为本
首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消息报道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消息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其次,记者的任务就是传送事实,他不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或偏见报道事件,更不允许对任何事实妄加评判。因为妄加评判的事实就不是事实发生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可能会不准确,不客观不公正。
第三,事实最具说服力。报道事实也是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消息报道的事实与文学作品反映的事实不同,前者的事实是社会上发生的真实的事实。后者反映的事实是虚构的事实。
[案例研究]
案例
东莞市厚街镇东溪村公园悬挂禁止外来工入园公告牌
有关负责人称是为了加强治安管理需要
本报东莞讯(记者尹仁祥周桂平)昨日,东莞读者李先生投诉称,厚街镇东溪村公园的门口悬挂有一个告示外来工的牌子已有1年之久,上面明目张胆地写着“禁止外来工入园,违者将罚款100元”字样,使许多在此打工的人员难以理解。该村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该公园内有一所村办小学,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加强公园的治安管理才出此规定。并表示将立即拆掉该告示牌,在管理区为外来员工修建完全开放的公益性公园,以满足外来工文体活动的需要。
打工仔:未经允许进园罚款100元
李先生诉称,他已经在该镇溪头村工作多年。发现前年底该村在公园门口悬挂了这样一个牌子,许多的外来员工都不能理解,有的感到愤愤不平。他们认为:“好象与当年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样,有歧视和侮辱外来工的意思。”并称,他的一些工友经常在休息时间,想进附近的该公园游玩,常遭到管理人员拒之门外。该公园的管理人员当着他们的面说,公园已经划为小学范围,无关人员禁止入内游玩。如果强行进去的,一律按村里制定的规定罚款100元。记者在该公园门口看到,公园的铁门上绑有一个黑色的油漆木牌,上面用白色广告写着“公告”。其内容为“溪头小学拟申报省一级小学。现将东溪公园划入学校管理区,外来人员(溪头村人除外)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进入,违者罚款100元,谢谢合作。”的字样。落款为溪头村委会和溪头小学,时间是从2002年12月2日开始执行。
村委会:阻止卖淫女入内强制规定
溪头村委会方主任告诉记者,该公园是在1990年由村里出资修建的,当时的溪头小学已经在公园内建成使用,师生出入都要经过公园的门口。公园建成后,任何人都可以进去游玩。但后来发现,晚上常有一些卖淫女在园内拉客,也有一些热恋的男女青年经常出入,对小学生耳闻目染影响很大。村治安队多次打击过,但收效不大。于是2002年年底就制定了该规定,并挂牌悬示。
方主任说:“挂牌只是限制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入,没有歧视外来工的意思。受限制进入公园的人主要是,着装不整的社会闲散人员,有违法和作案动机的人。”方主任称,去年该村已投入100多万元,在管理区内修建了一个专门供外来人员活动的公园,里面有各项体育活动设施,今年3月已正式对外开放。同时在村委会建有外来工投诉站,为外来员工提供各种帮助。他表示立即拆掉该公告牌。
点评
这条消息一看题目,就让人感到义愤,当今还有“禁止外来工入园”的
其次,“公告”上写得明白,东溪公园已是溪头小学的一部分,为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外来人员未经批准不准入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报道现象: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记者用自己的观点截取需要的“事实”。
存在问题的原因:记者先入为主,为了讲究可读性和轰动性,断章取义,寻找故弄玄虚,以吸引眼球、赚取义愤为能事的“事实”,“外来工”与“外来人员”,一字之差,结果使事实变了样,造成了事实的不真实。根源在于记者极力想用“事实”说话。
[案例概括]
市场竞争激烈,新闻报道为了争取受众,往往以为采取刻意的描写可以增加其趣味性,这大错特错。受众趣味与新闻价值不是一回事。新闻趣味性在于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新闻价值越高,受众趣味性越强,二者并行不悖。反之,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略新闻价值本身,将会舍本求末。真正的主流媒体,首先想到的是新闻价值,同时也重视受众趣味。如何做到二者兼顾?记者要有强烈的新闻专业精神。具体来说:记者要亲临现场采访,客观准确地展现新闻事实,而不是为了“说话”去报道事实。
[理论分析]
消息:展现事实,还是用事实用说话
用事实用说话是我国新闻界过去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报道事实的目的是为了“说话”。这里有两点必须弄清楚:一、什么是“说话”。二、报道事实是否为了“说话”。“说话”《现代汉语词典》有三个意思:用语言表达意思;闲谈;指责。三个意思归纳起来就是“表达意见”。其次,报道事实的目的是为了“说话”,就给人这样一种理解,为了表达意见去报道新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大符合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应该是,不带任何主观意图的传递客观信息,如果掺杂了个人意图,信息可能会不准确。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事实本身包含着意见,也就是说意见来源于事实,有什么样的事实,才会有相应的意见。只是这种解释回避不了“说话”二字,“说话”就是要表达意见,是主动的,是目的,新闻报道的本能是传播事实。
按照哲学观点,事实总是大于观点。一个事实可以有多种看法,问题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理解事实的人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解读事实。
至于新闻中能否用事实“说话”,当然可以,带有解读新闻性质的就用事实“说话”,述评性,谈话性,评论性节目就是让媒体和记者说话的,诸如凤凰卫视的《事实开讲》,《有报天天读》等。
消息写作不能理解为:按照“说话”的目的去选择事实。消息报道的目的在于展现事实。这是与通讯、评论等体裁不一样的地方。
[怎么展现事实]
西方新闻界流行一种观点:要展现,不要讲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梅尔文·门彻教授,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梅尔文·门彻教授不但把这种观念用到新闻写作理论中,教新闻系的学生,并还说美国新闻界对托尔斯泰的这句话极力推崇。他还说过,“托尔斯泰的原则在新闻编辑室内普遍适用。纽约时报的里克·布拉格回忆他在伯明翰初任记者时的经历,一位高级主编将他带到一边,告诉他一条优秀写作的基本原则:要展现,不要讲述。给我看你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来描述一幅画面,然后,就可以跟随你的脚步。布拉格说,这一技巧既可用于硬新闻,也可用于写作特稿。”
“展现”就是表现的意思,也是我们常说的白描。“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对象的特征,不加渲染,淡淡几笔简明生动地勾画出事物的形貌。鲁迅先生提倡和应用这种手法。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觉得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从形式上看,白描和叙述没有多大区别,常常浑然一体,因此也有人说白描就是叙述与描写的高度融合。白描通常不设喻,少修饰。过去中国新闻界把叙述与白描分得很清楚,原因之一可能是白描是文学作品中用的。这是一种误解。白描在文学中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强调不加渲染地勾画出事物的特征和形貌。在新闻写作中同样可以达到描绘新闻事件的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新闻的事实不是虚构的“事实”,是社会上发生的真实的“事实”。白描最能再现新闻现场的“事实”。
[结论]
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决定了消息报道风格要平实,记者的情感和看法应藏而不露。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