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Streaming容错的改进和零数据丢失

实时流处理系统必须要能在24/7时间内工作,因此它需要具备从各种系统故障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最开始,Spark Streaming就支持从driver和worker故障恢复的能力。本文谈及Spark Streaming容错的改进和零数据丢失的实现。

【编者按】本文来自Spark Streaming项目带头人 Tathagata Das的博客文章,他现在就职于Databricks公司。过去曾在UC Berkeley的AMPLab实验室进行大数据和Spark Streaming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谈及了Spark Streaming容错的改进和零数据丢失的实现。

以下为原文:

实时流处理系统必须可以7*24小时工作,因此它需要具备从各种系统故障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最开始,Spark Streaming就支持从driver和worker故障中恢复。然而,从有些数据源导入数据时可能存在故障恢复以后丢失数据的情况。在Spark 1.2版本中,我们已经在Spark Streaming中对预写日志(也被称为journaling)作了初步支持,改进了恢复机制,使得更多数据源零数据丢失有了可靠的保证。本文将详细地描述这个特性的工作机制,以及开发者如何在Spark Streaming应用中使用这个机制。

背景

Spark和它的RDD抽象设计允许无缝地处理集群中任何worker节点的故障。鉴于Spark Streaming建立于Spark之上,因此其worker节点也具备了同样的容错能力。然而,Spark Streaming的长正常运行时间需求其应用程序必须也具备从driver进程(协调各个worker的主要应用进程)故障恢复的能力。使Spark driver能够容错是件很棘手的事情,因为它可能是任意计算模式实现的任意用户程序。不过Spark Streaming应用程序在计算上有一个内在的结构——在每段micro-batch数据周期性地执行同样的Spark计算。这种结构允许把应用的状态(亦称checkpoint)周期性地保存到可靠的存储空间中,并在driver重新启动时恢复该状态。

对于文件这样的源数据,这个driver恢复机制足以做到零数据丢失,因为所有的数据都保存在了像HDFS或S3这样的容错文件系统中了。但对于像Kafka和Flume等其它数据源,有些接收到的数据还只缓存在内存中,尚未被处理,它们就有可能会丢失。这是由于Spark应用的分布操作方式引起的。当driver进程失败时,所有在standalone/yarn/mesos集群运行的executor,连同它们在内存中的所有数据,也同时被终止。对于Spark Streaming来说,从诸如Kafka和Flume的数据源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在它们处理完成之前,一直都缓存在executor的内存中。纵然driver重新启动,这些缓存的数据也不能被恢复。为了避免这种数据损失,我们在Spark 1.2发布版本中引进了预写日志(Write Ahead Logs)功能。

预写日志

预写日志(也称作journal)通常被用于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中,用来保证任何数据操作的持久性。这个操作的思想是首先将操作记入一个持久的日志,然后才对数据施加这个操作。假如在施加操作的中间系统失败了,通过读取日志并重新施加前面预定的操作,系统就得到了恢复。下面让我们看看如何利用这样的概念保证接收到的数据的持久性。

像Kafka和Flume这样的数据源使用接收器(Receiver)来接收数据。它们作为长驻运行任务在executor中运行,负责从数据源接收数据,并且在数据源支持时,还负责确认收到的数据。收到的数据被保存在executor的内存中,然后driver在executor中运行来处理任务。

当启用了预写日志以后,所有收到的数据同时还保存到了容错文件系统的日志文件中。因此即使Spark Streaming失败,这些接收到的数据也不会丢失。另外,接收数据的正确性只在数据被预写到日志以后接收器才会确认,已经缓存但还没有保存的数据可以在driver重新启动之后由数据源再发送一次。这两个机制确保了零数据丢失,即所有的数据或者从日志中恢复,或者由数据源重发。

配置

如果需要启用预写日志功能,可以通过如下动作实现。

  • 通过streamingContext.checkpoint(path-to-directory)设置检查点的目录。这个目录可以在任何与HadoopAPI口兼容的文件系统中设置,它既用作保存流检查点,又用作保存预写日志。
  • 设置SparkConf的属性 spark.streaming.receiver.writeAheadLog.enable为真(默认值是假)。

在日志被启用以后,所有接收器都获得了能够从可靠收到的数据中恢复的优势。我们建议禁止内存中的复制机制(in-memory replication)(通过在输入流中设置适当的持久等级(persistence level)),因为用于预写日志的容错文件系统很可能也复制了数据。

此外,如果希望可以恢复缓存的数据,就需要使用支持acking的数据源(就像Kafka,Flume和Kinesis一样),并且实现了一个可靠的接收器,它在数据可靠地保存到日志以后,才向数据源确认正确。内置的Kafka和Flume轮询接收器已经是可靠的了。

最后,请注意在启用了预写日志以后,数据接收吞吐率会有轻微的降低。由于所有数据都被写入容错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的写入吞吐率和用于数据复制的网络带宽,可能就是潜在的瓶颈了。在此情况下,最好创建更多的接收器增加接收的并行度,和/或使用更好的硬件以增加容错文件系统的吞吐率。

实现细节

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弄清预写日志到底是如何工作的。首先,我们重温一下常用的Spark Streaming的架构。

在一个Spark Streaming应用开始时(也就是driver开始时),相关的StreamingContext(所有流功能的基础)使用SparkContext启动接收器成为长驻运行任务。这些接收器接收并保存流数据到Spark内存中以供处理。用户传送数据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请参考下列图示)。

  • 接收数据(蓝色箭头)——接收器将数据流分成一系列小块,存储到executor内存中。另外,在启用以后,数据同时还写入到容错文件系统的预写日志。
  • 通知driver(绿色箭头)——接收块中的元数据(metadata)被发送到driver的StreamingContext。这个元数据包括:(i)定位其在executor内存中数据位置的块reference id,(ii)块数据在日志中的偏移信息(如果启用了)。
  • 处理数据(红色箭头)——每批数据的间隔,流上下文使用块信息产生弹性分布数据集RDD和它们的作业(job)。StreamingContext通过运行任务处理executor内存中的块来执行作业。
  • 周期性地设置检查点(橙色箭头)——为了恢复的需要,流计算(换句话说,即 StreamingContext提供的DStreams )周期性地设置检查点,并保存到同一个容错文件系统中另外的一组文件中。

当一个失败的driver重启时,下列事情出现(参考下一个图示)。

  • 恢复计算(橙色箭头)——使用检查点信息重启driver,重新构造上下文并重启接收器。
  • 恢复元数据块(绿色箭头)——为了保证能够继续下去所必备的全部元数据块都被恢复。
  • 未完成作业的重新形成(红色箭头)——由于失败而没有处理完成的批处理,将使用恢复的元数据再次产生RDD和对应的作业。
  • 读取保存在日志中的块数据(蓝色箭头)——在这些作业执行时,块数据直接从预写日志中读出。这将恢复在日志中可靠地保存的所有必要数据。
  • 重发尚未确认的数据(紫色箭头)——失败时没有保存到日志中的缓存数据将由数据源再次发送。因为接收器尚未对其确认。

因此通过预写日志和可靠的接收器,Spark Streaming就可以保证没有输入数据会由于driver的失败(或换言之,任何失败)而丢失。

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关预写日志的某些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类似Kafka这样的系统可以通过复制数据保持可靠性。允许预写日志两次高效地复制同样的数据:一次由Kafka,而另一次由Spark Streaming。Spark未来版本将包含Kafka容错机制的原生支持,从而避免第二个日志。
  • 预写日志写入性能的改进(尤其是吞吐率)。

文章参与人员

该特性(预写日志)的主要实现者如下:

  • Tathagata Das (Databricks)——整体设计以及大部分实现。
  • Hari Shreedharan (Cloudera)——预写日志的写入和读出。
  • 邵赛赛 (Intel)——内置Kafka支持的改进。

 

原文地址:http://www.csdn.net/article/2015-03-03/2824081

posted @ 2015-07-15 12:16  TonyChai  阅读(2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