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数据结构——二叉树

 

1.二叉树的遍历

前序遍历——根 左 右

中序遍历——左 根 右

后序遍历——左 右 根

 

2.二叉树的实现

class Stack_BinaryTree{
	private int maxSize;			//栈的长度
	private Node[] stackArray;		//创建栈的数组的引用
	private int top;			//创建栈顶的引用
	
	public Stack_BinaryTree(int s) {	//构造函数
		this.maxSize = s;
		stackArray = new Node[maxSize]; //创建对象
		top = -1;			//栈顶等于-1
	}
	
	public void push(Node j){		//入栈操作
		stackArray[++top] = j;		//先把top=-1自加成0,再入栈
	}
	
	public Node pop(){
		return stackArray[top--];	//弹出当前栈顶的元素后,再自减
	}
	
	public Node peek(){
		return stackArray[top];		//返回当前栈顶的元素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栈顶为-1,即栈为空
		return (top == -1);
	}
	
	public boolean isFull(){	//栈顶为maxSize-1,即栈为满
		return (top == maxSize-1);
	}
	
}

class Node{
	int iData;
	double fData;
	Node leftChild;
	Node rightChild;
	
	public void display(){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iData);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fData);
		System.out.println('}');
	}
}

class Tree{
	public Node root;
	
	public Tree(){
		root = null;
	}
	
	public Node find(int key){		//查找关键字的节点
		Node current = root;
		while(current.iData != key){	//不等于就一直循环
			if(key<current.iData){
				current = current.leftChild;
			}else{
				current = current.rightChild;
			}
			if(current == null){
				return null;
			}
		}
		return current;	
	}
	
	public void insert(int id,double dd){	//插入新的节点
		Node newNode = new Node();
		newNode.iData = id;
		newNode.fData = dd;
		if(root == null){
			root = newNode;
		}else{
			Node current = root;
			Node parent;
			while(true){
				parent = current;
				if(newNode.iData<current.iData){	//如果插入的节点的数据小于当前节点的数据
					current = current.leftChild;
					if(current == null){
						parent.leftChild = newNode;	//把父亲节点的左孩子设为新节点
						return;
					}
				}else{		//如果插入的节点的数据大于当前节点的数据
					current = current.rightChild;
					if(current == null){
						parent.rightChild = newNode;	//把父亲节点的右孩子设为新节点
						return;
					}
				}
			}
		}
	}
	
	public void displayTree(){	//显示整个二叉树
		Stack_BinaryTree globalStack = new Stack_BinaryTree(128);	//用来放置每一层的二叉树
		globalStack.push(root);		//入栈
		int nBlanks = 32;
		boolean isRowEmpty = false;
		System.out.println(".............................................");
		while(isRowEmpty==false){
			Stack_BinaryTree localStack = new Stack_BinaryTree(128);	//用来放置下一层的二叉树
			isRowEmpty = true;
			for(int j=0;j<nBlanks;j++){
				System.out.print(' ');
			}
			
			while(globalStack.isEmpty()==false){			//当globalStack不为空,就一直出栈
				Node temp = (Node)globalStack.pop();		//temp等于globalStack出栈的节点
				if(temp!=null){
					System.out.print(temp.iData);		//当当前的节点不为空的时候,输出节点的值
					localStack.push(temp.leftChild);	//入栈globalStack的左孩子到下一层
					localStack.push(temp.rightChild);	//入栈globalStack的右孩子到下一层
					if(temp.leftChild != null || temp.rightChild != null){
						isRowEmpty = false;		//只要有一个子节点不为空,就把isRowEmpty置为false
					}
				}
				else{						//否则输出--,并把下一层置为空
					System.out.print("--");
					localStack.push(null);
					localStack.push(null);
				}
				for(int j=0;j<nBlanks*2-2;j++){
					System.out.print(' ');
				}
			}
			
			System.out.println();
			nBlanks /= 2;					//输出的空格数减半
			while(localStack.isEmpty() == false){
				globalStack.push(localStack.pop());	//还原本来的层
			}
		}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void preOrder(Node localRoot){		//前序遍历
		if(localRoot != null){
			System.out.print(localRoot.iData+" ");
			preOrder(localRoot.leftChild);
			preOrder(localRoot.rightChild);
		}
	}
	
	public void inOrder(Node localRoot){		//中序遍历
		if(localRoot != null){
			inOrder(localRoot.leftChild);
			System.out.print(localRoot.iData+" ");
			inOrder(localRoot.rightChild);
		}
	}
	
	public void postOrder(Node localRoot){		//后序遍历
		if(localRoot != null){
			postOrder(localRoot.leftChild);
			postOrder(localRoot.rightChild);
			System.out.print(localRoot.iData+" ");
		}
	}
	
	public Node minimum(){		//找到最小的节点
		Node current;
		Node last = null;
		current = root;
		while(current != null){
			last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leftChild;
		}
		return last;
	}
	
	public Node maxmum(){		//找到最大的节点
		Node current;
		Node last = null;
		current = root;
		while(current != null){
			last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rightChild;
		}
		return last;
	}
	
	public boolean delete(int key){
		Node current = root;
		Node parent = root;
		boolean isLeftChild = true;
		
		while(current.iData != key){//查找要删除的节点,并把其置为current,如果没有返回null
			parent = current;
			if(key<current.iData){
				current = current.leftChild;
				isLeftChild = true;			//当前current节点的parent节点有左孩子节点
			}else{
				current = current.rightChild;
				isLeftChild = false;			//当前current节点的parent节点没有左孩子节点
			}
			if(current == null){
				return false;
			}
		}
		//进入以下的时候,说明current已经匹配到要删除的节点
		//如果匹配的current节点没有孩子节点
		if(current.leftChild == null && current.rightChild == null){
			if(current == root){		//如果这个节点就是根节点
				root = null;
			}else if(isLeftChild){
				parent.leftChild = null;		//父节点断开左孩子节点
			}else{
				parent.rightChild = null;	//父节点断开右孩子节点
			}
		}
		//如果current没有右孩子,则要把左子树上移
		else if(current.rightChild == null){	
			if(current == root){							//如果是根节点
				root = current.leftChild;
			}else if(isLeftChild){	//如果current节点是左孩子,则把current的左孩子放到parent的左孩子位置
				parent.leftChild = current.leftChild;
			}else{								//如果current节点是右孩子,则把current的左孩子放到parent的右孩子位置
				parent.rightChild = current.leftChild;
			}
		}
		//如果current没有左孩子,则要把右子树上移
		else if(current.leftChild == null){	
			if(current == root){							//如果是根节点
				root = current.rightChild;
			}else if(isLeftChild){	//如果current节点是左孩子,则把current的右孩子放到parent的左孩子位置
				parent.leftChild = current.rightChild;
			}else{								//如果current节点是右孩子,则把current的右孩子放到parent的右孩子位置
				parent.rightChild = current.rightChild;
			}
		}
		//如果current有左右孩子
		else{
			Node successor = getSuccessor(current);
			if(current == root){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是根节点
				root = successor;
			}else if(isLeftChild){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是左孩子
				parent.leftChild  = successor;
			}else{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是右孩子
				parent.rightChild  = successor;
			}
			successor.leftChild = current.leftChild;//把最小的值的节点连接到要删除节点的左子树上
		}
		return true;
	}
	
	private Node getSuccessor(Node delNode){
		Node successorParent = delNode;
		Node successor = delNode;
		Node current = delNode.rightChild;
		while(current != null){							//循环,直到返回右子树中最小的值
			successorParent = successor;
			successor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leftChild;
		}
		if(successor != delNode.rightChild){
			successorParent.leftChild = successor.rightChild;	//把最小的值的右孩子放到该最小值的位置
			successor.rightChild = delNode.rightChild;				//把最小的值连接到要删除的节点的右子树上
		}
		return successor;
	}
		
}

public class BinaryTre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ODO 自动生成的方法存根
		int value;
		Tree theTree = new Tree();
		theTree.insert(50, 1.5);
		theTree.insert(25, 1.4);
		theTree.insert(75, 1.3);
		theTree.insert(12, 1.6);
		theTree.insert(37, 1.7);
		//theTree.insert(43, 1.2);
		theTree.insert(60, 1.1);
		theTree.insert(85, 1.1);
		theTree.insert(77, 1.1);
		theTree.displayTree();
		
		System.out.println("查找节点的值:"+theTree.find(77).iData);
		
		theTree.preOrder(theTree.root);
		System.out.println();
		theTree.inOrder(theTree.root);
		System.out.println();
		theTree.postOrder(theTree.root);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最小的节点:"+theTree.minimum().iData);
		System.out.println("最大的节点:"+theTree.maxmum().iData);
		
		theTree.delete(75);
		theTree.displayTree();
	}

}

 

3.树、森林和二叉树之间的转换

树转换为二叉树

1. 加线

     在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条连线。

2. 去线

     树中的每个结点,只保留它与第一个孩子结点的连线,删除它与其它孩子结点之间的连线。

3. 层次调整

    以树的根节点为轴心,将整棵树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使之结构层次分明。(注意第一个孩子是结点的左孩子,兄弟转换过来的孩子是结点的右孩子)

森林转换为二叉树

1. 把每棵树转换为二叉树。

2. 第一棵二叉树不动,从第二棵二叉树开始,依次把后一棵二叉树的根结点作为前一棵二叉树的根结点的右孩子,用线连接起来。

二叉树转换为树

是树转换为二叉树的逆过程。

1. 加线

    若某结点X的左孩子结点存在,则将这个左孩子的右孩子结点、右孩子的右孩子结点、右孩子的右孩子的右孩子结点…,都作为结点X的孩子。将结点X与这些右孩子结点用线连接起来。

2. 去线

     删除原二叉树中所有结点与其右孩子结点的连线。

3. 层次调整。

二叉树转换为森林

假如一棵二叉树的根节点有右孩子,则这棵二叉树能够转换为森林,否则将转换为一棵树。

1. 从根节点开始,若右孩子存在,则把与右孩子结点的连线删除。再查看分离后的二叉树,若其根节点的右孩子存在,则连线删除…。直到所有这些根节点与右孩子的连线都删除为止。

2. 将每棵分离后的二叉树转换为树。

 

4.平衡二叉树的平衡因子

若向平衡二叉树中插入一个新结点后破坏了平衡二叉树的平衡性。首先要找出插入新结点后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根结点的指针。然后再调整这个子树中有关结点之间的链接关系,使之成为新的平衡子树。当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被调整为平衡子树后,原有其他所有不平衡子树无需调整,整个二叉排序树就又成为一棵平衡二叉树。

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是指以离插入结点最近,且平衡因子绝对值大于 1 的结点作为根的子树。假设用 A 表示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的根结点,则调整该子树的操作可归纳为下列四种情况。

1 LL 型平衡旋转法

由于在 A 的左孩子 B 的左子树上插入结点 F ,使 A 的平衡因子由 1 增至 2 而失去平衡。故需进行一次顺时针旋转操作。 即将 A 的左孩子 B 向右上旋转代替 A 作为根结点, A 向右下旋转成为 B 的右子树的根结点。而原来 B 的右子树则变成 A 的左子树。

2 RR 型平衡旋转法

由于在 A 的右孩子 C  的右子树上插入结点 F ,使 A 的平衡因子由 -1 减至 -2 而失去平衡。故需进行一次逆时针旋转操作。即将 A 的右孩子 C 向左上旋转代替 A 作为根结点, A 向左下旋转成为 C 的左子树的根结点。而原来 C 的左子树则变成 A 的右子树。

3 LR 型平衡旋转法

由于在 A 的左孩子 B 的右子数上插入结点 F ,使 A 的平衡因子由 1 增至 2 而失去平衡。故需进行两次旋转操作(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即先将 A 结点的左孩子 B 的右子树的根结点 D 向左上旋转提升到 B 结点的位置,然后再把该 D 结点向右上旋转提升到 A 结点的位置。即先使之成为 LL 型,再按 LL 型处理 。

 如图中所示,即先将圆圈部分先调整为平衡树,然后将其以根结点接到 A 的左子树上,此时成为 LL 型,再按 LL 型处理成平衡型。

4 RL 型平衡旋转法

由于在 A 的右孩子 C 的左子树上插入结点 F ,使 A 的平衡因子由 -1 减至 -2 而失去平衡。故需进行两次旋转操作(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即先将 A 结点的右孩子 C 的左子树的根结点 D 向右上旋转提升到 C 结点的位置,然后再把该 D 结点向左上旋转提升到 A 结点的位置。即先使之成为 RR 型,再按 RR 型处理。

如图中所示,即先将圆圈部分先调整为平衡树,然后将其以根结点接到 A 的左子树上,此时成为 RR 型,再按 RR 型处理成平衡型。

平衡化靠的是旋转。 参与旋转的是 3 个节点(其中一个可能是外部节点 NULL ),旋转就是把这 3 个节点转个位置。注意的是,左旋的时候 p->right 一定不为空,右旋的时候 p->left 一定不为空,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从空树开始建立,并时刻保持平衡,那么不平衡只会发生在插入删除操作上,而不平衡的标志就是出现 bf == 2 或者  bf == -2 的节点。

5.树的三种存储结构

(转自http://blog.csdn.net/x1247600186/article/details/24670775)

说到存储结构,我们就会想到常用的两种存储方式: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两种。

先来看看顺序存储,用一段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中数据元素,这对于线性表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对于树这种一对多的结构而言是否适合呢?

树中某个结点的孩子可以有多个,这就意味着,无论用哪种顺序将树中所有的结点存储到数组中,结点的存储位置都无法直接反映逻辑关系,试想一下,数据元素挨个存储,那么谁是谁的双亲,谁是谁的孩子呢?所以简单的顺序存储是不能满足树的实现要求的。

不过可以充分利用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特点,完全可以实现对树的存储结构的表示。

下面介绍三种不同的树的表示法: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

1、双亲表示法:

     我们假设以一组连续空间存储树的结点,同时在每个结点中,附设一个指示器指向其双亲结点到链表中的位置。也就是说每个结点除了知道自己之外还需要知道它的双亲在哪里。

它的结构特点是如图所示:            

                               

以下是我们的双亲表示法的结构定义代码:

     /*树的双亲表示法结点结构定义  */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int ElemType;       //树结点的数据类型,暂定为整形   
    typedef struct PTNode       //结点结构  
    {  
        ElemType data;          //结点数据  
        int parent;             //双亲位置  
    }PTNode;  
      
    typedef struct  
    {  
        PTNode nodes[MAXSIZE];  //结点数组  
        int r,n;                //根的位置和结点数  
    }PTree;  

 

2、孩子表示法

换一种不同的考虑方法。由于每个结点可能有多棵子树,可以考虑使用多重链表,即每个结点有多个指针域,其中每个指针指向一棵子树的根结点,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多重链表表示法。不过树的每个结点的度,也就是它的孩子个数是不同的。所以可以设计两种方案来解决。

方案一:

一种是指针域的个数就等于树的度(树的度是树的各个结点度的最大值)

其结构如图所示:

                                   

不过这种结构由于每个结点的孩子数目不同,当差异较大时,很多结点的指针域就都为空,显然是浪费空间的,不过若树的各结点度相差很小时,那就意味着开辟的空间都被利用了,这时这种缺点反而变成了优点。


方案二:

第二种方案是每个结点指针域的个数等于该结点的度,我们专门取一个位置来存储结点指针域的个数。

其结构如图所示:

                 

这种方法克服了浪费空间的缺点,对空间的利用率是很高了,但是由于各个结点的链表是不相同的结构,加上要维护结点的度的数值,在运算上就会带来时间上的损耗。

能否有更好的方法呢,既可以减少空指针的浪费,又能是结点结构相同。

说到这大家肯定就知道是有的麦,那就是孩子表示法。

具体办法是,把每个结点的孩子排列起来,以单链表做存储结构,则n个结点有n个孩子链表,如果是叶子结点则此单链表为空。然后n个头指针有组成一个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存放进入一个一维数组中

为此,设计两种结点结构,

一个是孩子链表的孩子结点,如下所示:

其中child是数据域,用来存储某个结点在表头数组中的下标。next是指针域,用来存储指向某结点的下一个孩子结点的指针。

另一个是表头结点,如下所示:

 

 

其中data是数据域,存储某结点的数据信息。firstchild是头指针域,存储该结点的孩子链表的头指针。

以下是孩子表示法的结构定义代码:

    /*树的孩子表示法结点结构定义  */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int ElemType;       //树结点的数据类型,暂定为整形   
    typedef struct CTNode       //孩子结点  
    {  
        int child;  
        struct CTNode *next;  
    }*ChildPtr;  
      
    typedef struct              //表头结构  
    {  
        ElemType data;  
        ChildPtr firstchild;  
    }CTBox;  
    typedef struct              //树结构  
    {  
        CTBox nodes[MAXSIZE];   //结点数组  
        int r,n;                //根结点的位置和结点数  
    }CTree;  

 

3、孩子兄弟表示法

我们发现,任意一颗树,它的结点的第一个孩子如果存在就是的,它的右兄弟如果存在也是唯一的。因此,我们设置两个指针,分别指向该结点的第一个孩子和此结点的右兄弟。

其结点结构如图所示:

以下是孩子兄弟表示法的结构定义代码:

        /*树的孩子兄弟表示法结构定义 */  
        typedef struct CSNode  
        {  
            ElemType  data;  
            struct CSNode  *firstchild, *rightsib;  
        }CSNode, *CSTree;

 

posted @ 2016-04-11 16:48  tonglin0325  阅读(25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