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整理の配置

  redis有一个很强大也很重要的配置文件redis.conf。此文件可以随服务启动,为服务配置各种不同场景所需的参数:

  daemonize: 默认情况下,redis 不是在后台运行的,如果需要在后台运行,把该项的值更改为 yes;

  pidfile:当 Redis 在后台运行的时候,Redis 默认会把 pid 文件放在/var/run/redis.pid,你可以配 置到其他地址。当运行多个 redis 服务时,需要指定不同的 pid 文件和端口;

  bind:指定 Redis 只接收来自于该 IP 地址的请求,如果不进行设置,那么将处理所有请求,在 生产环境中最好设置该项;

  port:监听端口,默认为 6379 ;

  timeout:设置客户端连接时的超时时间,单位为秒。当客户端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发出任何指令, 那么关闭该连接;

  loglevel:log 等级分为 4 级,debug, verbose, notice, 和 warning。生产环境下一般开启 notice;

  logfile:配置 log 文件地址,默认使用标准输出,即打印在命令行终端的窗口上;

  databases:设置数据库的个数,可以使用 SELECT <dbid>命令来切换数据库。默认使用的数据库是 0;

  save:设置 Redis 进行数据库镜像的频率。 if(在 60 秒之内有 10000 个 keys 发生变化时){进行镜像备份 }else if(在 300 秒之内有 10 个 keys 发生了变化){进行镜像备份 }else if(在 900 秒之内有 1 个 keys 发生了变化){进行镜像备份 };

  rdbcompression:在进行镜像备份时,是否进行压缩;

  dbfilename:镜像备份文件的文件名;

  dir:数据库镜像备份的文件放置的路径。这里的路径跟文件名要分开配置是因为 Redis 在进行备份时,先会将当前数据库的状态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等备份完成时,再把该该 临时文件替换为上面所指定的文件,而这里的临时文件和上面所配置的备份文件都会放 在这个指定的路径当中;

  slaveof:设置该数据库为其他数据库的从数据库;

  masterauth:当主数据库连接需要密码验证时,在这里指定;

  requirepass:设置客户端连接后进行任何其他指定前需要使用的密码。警告:因为 redis 速度相当快, 所以在一台比较好的服务器下,一个外部的用户可以在一秒钟进行 150K 次的密码尝试, 这意味着你需要指定非常非常强大的密码来防止暴力破解;

  maxclients:限制同时连接的客户数量。当连接数超过这个值时,redis 将不再接收其他连接请求, 客户端尝试连接时将收到 error 信息; 

  maxmemory:设置 redis 能够使用的最大内存。当内存满了的时候,如果还接收到 set 命令,redis 将 先尝试剔除设置过 expire 信息的 key,而不管该 key 的过期时间还没有到达。在删除时, 将按照过期时间进行删除,最早将要被过期的 key 将最先被删除。如果带有 expire 信息 的 key 都删光了,那么将返回错误。这样,redis 将不再接收写请求,只接收 get 请求。 maxmemory 的设置比较适合于把 redis 当作于类似 memcached 的缓存来使用;

  appendonly:默认情况下,redis 会在后台异步的把数据库镜像备份到磁盘,但是该备份是非常耗时 的,而且备份也不能很频繁,如果发生诸如拉闸限电、拔插头等状况,那么将造成比较 大范围的数据丢失。所以 redis 提供了另外一种更加高效的数据库备份及灾难恢复方式。 开启 append only 模式之后,redis 会把所接收到的每一次写操作请求都追加到 appendonly.aof 文件中,当 redis 重新启动时,会从该文件恢复出之前的状态。但是这样 会造成 appendonly.aof 文件过大,所以 redis 还支持了 BGREWRITEAOF 指令,对 appendonly.aof 进行重新整理。所以我认为推荐生产环境下的做法为关闭镜像,开启 appendonly.aof,同时可以选择在访问较少的时间每天对 appendonly.aof 进行重写一次。 

  appendfsync:设置对 appendonly.aof 文件进行同步的频率。always 表示每次有写操作都进行同步, everysec 表示对写操作进行累积,每秒同步一次。这个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进行配置;

  vm-enabled:是否开启虚拟内存支持。因为 redis 是一个内存数据库,而且当内存满的时候,无法接 收新的写请求,所以在 redis 2.0 中,提供了虚拟内存的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redis 中,所有的 key 都会放在内存中,在内存不够时,只会把 value 值放入交换区。这样保 证了虽然使用虚拟内存,但性能基本不受影响,同时,你需要注意的是你要把 vm-max-memory 设置到足够来放下你的所有的 key;

  vm-swap-file:设置虚拟内存的交换文件路径;

  vm-max-memory:这里设置开启虚拟内存之后,redis 将使用的最大物理内存的大小。默认为 0,redis 将 把他所有的能放到交换文件的都放到交换文件中,以尽量少的使用物理内存。在生产环 境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值,最好不要使用默认的 0;

  vm-page-size:设置虚拟内存的页大小,如果你的 value 值比较大,比如说你要在 value 中放置博客、 新闻之类的所有文章内容,就设大一点,如果要放置的都是很小的内容,那就设小一点;

  vm-pages:设置交换文件的总的 page 数量,需要注意的是,page table 信息会放在物理内存中,每 8 个 page 就会占据 RAM 中的 1 个 byte。总的虚拟内存大小 = vm-page-size * vm-pages;

  vm-max-threads:设置 VM IO 同时使用的线程数量。因为在进行内存交换时,对数据有编码和解码的过 程,所以尽管 IO 设备在硬件上本上不能支持很多的并发读写,但是还是如果你所保存 的 vlaue 值比较大,将该值设大一些,还是能够提升性能的;

  glueoutputbuf:把小的输出缓存放在一起,以便能够在一个 TCP packet 中为客户端发送多个响应,具体 原理和真实效果我不是很清楚。所以根据注释,你不是很确定的时候就设置成 yes;

  hash-max-zipmap-entries:在 redis 2.0 中引入了 hash 数据结构。当 hash 中包含超过指定元素个数并且最大的元素 没有超过临界时,hash 将以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大大减少内存使用)来存储,这里可以设置这两个临界值;

  activerehashing:开启之后,redis 将在每 100 毫秒时使用 1 毫秒的 CPU 时间来对 redis 的 hash 表进行重新hash,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当你的使用场景中,有非常严格的实时性需要,不能 够接受 Redis 时不时的对请求有 2 毫秒的延迟的话,把这项配置为 no。如果没有这么严 格的实时性要求,可以设置为 yes,以便能够尽可能快的释放内存。

posted @ 2015-02-07 08:39  有志竟成  阅读(19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