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x入门
第一章 LaTex入门
1.1 基本模板
1.1.1 基本英文模板
\documentclass{article}
\begin{document}
Hello world!
Happy \TeX ing!
\end{document}
效果如下:
1.1.2 基本中文模板
\documentclass[UTF-8]{ctexart}
\begin{document}
\section{文字}
特可爱排版。
\section{数字}
\[
a^2 +b^2 = c^2
\]
\end{document}
效果如下:
1.2 例子——勾股定理
1.2.1 提纲
1、前面以百分号 % 开头的行是注释。
2、第 4 行是文档类,因为是中文的短文,所以使用 ctexart,并用 [UTF8] 选项说明编码。
3、第 6 行至第 8 行,声明了整个文章的标题、作者和写作日期,其中 \today 当然是“今天”的日期。这些信息并不马上出现在编译的结果中,而要通过第 14 行的\maketitle 排版。
4、第 10 行的 \bibliographystyle 声明参考文献的格式。
以上在 \begin{document} 之前的部分称为导言区(preamble),导言区通常
用来对文档的性质做一些设置,或自定义一些命令。5、第12行和第 20行以\begin{document}和\end{document}声明了一个 document环境,里面是论文的正文部分,也就是直接输出的部分。
6、第 14 行的 \maketitle 命令实际输出论文标题。
7、第 15 行的 \tableofcontents 命令输出目录。
8、第 16 至 17 行两个 \section 开始新的一节。
9、最后第 18 行的 \bibliographystyle{math} 则是提示 TEX 从文献数据库 math 中 获取文献信息,打印参考文献列表
\documentclass[UTF8]{ctexart}
\title{杂谈勾股定理}
\author{时}
\date{\today}
\bibliographystyle{plain}
\begin{document}
\maketitle
\tableofcontents
\section{勾股定理在古代}
\section{勾股定理的近代形式}
\bibliographystyle{math}
\end{document}
效果如下:
1.2.2 正文
1、使用空行分段。单个换行并不会使文字另起一段,而只是起到使源代码更易读的作用(上面的代码每行 35 个汉字)。空白行,也就是至多有空格的行,会使文字另起一段。空行只起分段作用,使用很多空行并不起任何增大段间距的作用。
2、段前不用打空格,LATEX 会自动完成文字的缩进。即使手工在前面打了空格,LATEX 也会将其忽略,事实上它会忽略每行开始的所有空格。也不要使用全角的汉字空 格,这通常会使排版的效果变得糟糕。
3、通常汉字后面的空格会被忽略,其他符号后面的空格则保留,因而用左 右就得到连续的“左右”,但 left right 则输出有空格的“left right”。单个的换行就相当于一个空格,因此源代码中大段文字可以安全地分成短行。空格只起分隔单词 或符号的作用,使用很多空格并不起任何增大字词间距的作用。
1.2.3 命令与环境
(1)脚注
脚注是在正文的后面用脚注命令 \footnote 得到的:
……见于欧几里德\footnote{欧几里德,约公元前 330--275 年。}《几何原本》的……
% 注意:此处的起今年份处用的是--符号,会输出一个“en dash”,即宽度与字母“n”相当的短线,通常用来表示是数字的范围。
效果如下:
(2)强调内容(改变字体)
使用 \emph 命令改变字体形状,表示强调(emphasis)的内容:
……的整数称为\emph{勾股数}。
效果如下:
(3)引用
使用quote环境,quote 环境即以 \begin{quote} 和 \end{quote} 为起止位置的部分。它将环境中的内 容单独分行,增加缩进和上下间距排印,以突出引用的部分。
同时配合改变字号和字体的指令从而和正文产生区别,这里,\zihao 是有一个参数的命令,选择字号(-5 就是小五号);而 \kaishu 则是没有参数的命令,把字体切换为楷书,注意用空格把命令和后面的文字分开
……答周公问:
\begin{quote}
\zihao{-5}\kaishu 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end{quote}
又载陈子(约公元前 7--6 世纪)答荣方问:
\begin{quote}
\zihao{-5}\kaishu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end{quote}
都较古希腊更早。……
效果如下:
(4)摘要
文章的摘要是在 \maketitle 之后用 abstract 环境生成的:
...
\maketitle
\begin{abstract}
这是一篇关于勾股定理的小短文。
\end{abstract}
\tableofcontents
\section{勾股定理在古代}
...
效果如下:
(5)LaTex环境
LaTex环境的一般格式如下:
\begin{<环境名>}
<环境内容>
\end{<环境名>}
有的环境也有参数或可选参数,格式为:
\begin{<环境名>}[<可选参数>]<其他参数>
<环境内容>
\end{<环境名>}
如果需要自定义环境的话首先需要现在导演去做定义:
\newtheorem{thm}{定理}
随后就可以在正文中使用
\begin{thm}[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腰的平方和。
可以用符号语言表述为……
\end{thm}
效果如下:
1.3 数学公式
1.3.1 基础数学公式输入
最简单的输入公式的办法是把公式用一对美元符号 $ $ 括起来
$\angle ACB = \pi / 2$
效果如下:
1.3.2 显示公式(列表公式)
对比较长或比较重要的公式,一般则单独居中写在一行;为了方便引用,经常还给公式编号。
这种公式被称作“显示公式”或“列表公式”(displayed formula),使用 equation 环境就可以方便地输入这种公式:
\begin{equation}
a(b+c) = ab + ac
\end{equation}
效果如下:
1.3.3 上下标的使用
符号 ^ 用来引入一个上标,而 _ 则引入一个下标,它们用起来差不多等同于一个带 一个参数的命令,因此多个字符的上下标需要用花括号分组。
\begin{equation}
AB^2 = BC^2 + AC^{10}.
\end{equation}
效果如下:
1.4 图表的使用
1.4.1 图的使用
插图功能不是由 LATEX 的内核直接提供,而是由 graphicx 宏包提供的。要使用 graphicx 宏包的插图功能,需要在源文件的导言区使用 \usepackage 命令引入宏包:
\usepackage{graphicx}
引入 graphicx 宏包后,就可以使用 \includegraphics 命令插图了:
\includegraphics[width = 3cm]{1657246122(1).png}
效果如下:
这里 \includegraphics 有两个参数,方括号中的可选参数 width=3cm 设置图形在文档中显示的宽度为 3 cm,而第二个参数则为则是图形的文件名。
还有一些类似的参数,如 scale =(放缩因子)、height =(高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在插入图表时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插入,而是有备注的插入,因此会采用单独的环境。
\begin{figure}[ht]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scale = 1.5]{1657246122(1).jpg}
\caption{宋赵爽在《周髀算经》注中作的弦图(仿制),该图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极具对称美的证明。}
\label{fig:看不懂的图}
\end{figure}
第 1 行和第 7 行使用了 figure 环境,就是插图使用的浮动体环境。figure 环境有可选参数 [ht],表示浮动体可以出现在环境周围的文本所在处 (here)和一页的顶部(top)。figure 环境内部相当于普通的段落(默认没有缩进);
第 2 行用声明 \centering 表示后面的内容居中;
第 3 行插入图形;
第 4 行和第 5 行使用 \caption 命令给插图加上自动编号和标题;
第 6 行的 \label 命令则给图形定义一个标签,使用这个标签就可以在文章的其他地方引用 \caption 产生的编号(编号引用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效果如下:
1.4.2 表格的使用
表格的建立通常是由 tabular 环境完成的:
\begin{tabular}{|rrr|}
\hline
直角边$a$ & 直角边$b$ & 斜边$c$ \\
\hline
3& 4& 5 \\
5& 12& 13 \\
\hline
\end{tabular}
tabular 环境有一个参数,里面声明了表格中列的模式。
在前面的表格中,|rrr| 表示表格有三列,都是右对齐,在第一列前面和第三列后面各有一条垂直的表格线。
在 tabular 环境内部,行与行之间用命令 \ 隔开,每行内部的表项则用符号 & 隔开。表格中的横线则是用命令 \hline 产生的。
效果如下:
表格很小(不影响分页),行文又要求连贯的场合,则使用float 宏包的一种不浮动的图表环境。
首先在导言区使用导入所需包:
\usepackage{float}
随后如下编写:
\begin{table}[H]
\begin{tabular}{|rrr|}
\hline
直角边 $a$ & 直角边 $b$ & 斜边 $c$\\
\hline
3 & 4 & 5 \\
5 & 12 & 13 \\
\hline
\end{tabular}%
\qquad
($a^2 + b^2 = c^2$)
\end{table}
这里并没有给表格加标题,也没有把内容居中,而是把表格和一个公式并排排开, 中间使用一个 \qquad 分隔。命令 \qquad 产生长为 2 em(大约两个“M”的宽度)的空白。
因为我们已经使用 \qquad 生成足够长度的空格了,所以再用 \end{tabular} 后的注释符取消换行产生的一个多余的空格,这正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表格和正文是直接连在一起的,而且后面的公式也说明了表格的意义,自然 就不再需要多余的标题了,这么一来表格就与正文连在一起,不允许再浮动了,因而 这里本来是不应该使用浮动的 table 环境的,但我们仍然用了 table 环境,在表示位置的参数处使用了 [H],表示“就放在这里,不浮动”。[H] 选项并不是标准 LATEX 的 table 环境使用的参数,而是由 float 宏包提供的特殊功能。
效果如下:
1.5 参考文献的使用
首先需要新建一个bib文件,也可以利用 JabRef 进行制作。
示例如下:
% This file was created with JabRef 2.6.
% Encoding: UTF8
@BOOK{Kline,
title = {古今数学思想},
publisher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year = {2002},
author = {克莱因}
}
@ARTICLE{quanjing,
author = {曲安京},
title = {商高、赵爽与刘徽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
journal = {数学传播},
year = {1998},
volume = {20},
number = {3}
}
@BOOK{Shiye,
title = {几何的有名定理},
publisher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year = {1986},
author = {矢野健太郎}
}
随后在文章中间使用\cite{}进行引用,{}中的内容为引用标签,即bib文件中每个条目第一行内容。
西方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将勾股定理的发现归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 \cite{Kline}。
……是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明 \cite{quanjing}。
最后在文章末尾进行注引:
\nocite{Shiye}
\bibliography{math}
\bibliographystyle{math}
效果如下:
1.6 设计文章的格式
设计页面尺寸可以使用 geometry 宏包,定义页面使用 A6 纸大小,版心居中,长宽占页面的 0.8 倍。:
\usepackage{geometry}
\gemometry{a6paper,centering,sclae = 0.8}
改变图表标题格式可以使用 caption 宏包,宏包默认会在目录中加入目录项本身、参考文献、索引等项目。这里使用 nottoc 选项取消了在目录中显示目录本身。
\usepackage[nottoc]{tocbibind}
标题和作者的字体可以直接在 \title、\author 命令中设定,因为标题本身就是 用这些命令在导言区定义的,其中 \heiti 是和 \kaishu 类似的中文字体命令,把字体切换为黑体。
\title{\heiti 杂谈勾股定理}
\author{\kaishu 张三}
\date{\today}
正文中表示引用的 quote 环境里面还夹杂着字体命令,这种散落在各处的格式设置很难看清,而且不方便修改。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可以利用 \newenvironment 命令定义一个新的环境,在原来 quote 的基础上再增加格式控制:
\newenvironment{myquote}
{\begin{quote}\kaishu\zihao{-5}}
{\end{quote}}
这里,\newenvironment 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环境的名字,后两个参数分别是在环境开始和末尾处的代码,因此,就可以用新环境.
\begin{myquote}
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end{myquote}
类似地,原来数学公式中角度的单位 ^\circ 也很不直观,可以用 \newcommand 命令定义一个新的命令 \degree,其中,\newcommand 命令的两个参数分别是新命令和新命令的定义,于是我们就可以用 90\degree 来代替原来不直观的 \(90^\circ\) 了:
\newcommand\degree{^\ci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