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十七)

连载十七:Canonflex——单反的启程

《单反相机的传奇》 作者:木木


  引言:1959年既是佳能单反元年,也是日本光学的单反首发年,加上旭光学(1952)、Orion(1955年)、东京光学(1957)、千代田(1958)、帝国光学(1958年)、雅西卡(1959)、小西六(1960)、玛米亚(1960)等等,当年日本的单反相机市场火爆异常,现在回首来看,尽管它们中的许多品牌已经湮没于历史尘烟之中,但当年相机产业的意气风发依然鼓舞着今天仍在市场上活跃的日本品牌,和汽车一样,单反相机毫无疑问也是日本影响世界的主要工业品之一,然而今日无比荣光的佳能的单反相机在启航时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前面说到1957年5月,功能完善而且价格合理宾得AP面世,引起了众多厂商对于单反相机市场的强烈关注。这年的5月同时也是佳能VT Deluxe和L1,以及尼康SP发布的时间。扎堆发布新机,不难想象当时几大相机厂商齐头并进的情形,宾得AP作为非旁轴、非顶级机型在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给所有大相机厂商都上了一课,这一课内容就是“旁轴过时,单反好卖!”。

  当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一个技术创新与理想突破的年代,敢于打破陈规,推陈出新,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在众多老牌相机厂商里,千代田是做出反应最快的一家。

  千代田虽然也涉足35mm高档旁轴相机市场,但在佳能和尼康的强势下收益并不理想,主力产品还是双反相机,既然旭光学都在单反相机上闯出了名堂,而且解决了原来单反相机的主要缺陷,社长田鸠一雄认为开发单反相机一定会比当时如日中天的旁轴相机更具发展前途,于是在1956年果断地将开发中的“超越徕卡M3”的高级旁轴机型叫停,同时继承其中的优秀设计元素,集中力量开始了美能达单反的研发。


1958年1月千代田发布了旗下的第一款单反相机美能达SR-2

  1958年1月,千代田宣布发布旗下的第一款单反相机美能达SR-2,同样引起了轰动。SR-2设计简约,造型流畅,工艺精湛,固定式取景器亮度号称世界领先,机顶布局非常整洁,采用了与徕卡M3一致的卷片拨杆与快门按钮同轴的设计,除此之外,SR-2采用了全新的镜头卡口系统,也就是日后美能达沿用了20多年的MD卡口,当然,这个卡口设计与徕卡M3的M卡口设计也非常相似,快门结构也很类似徕卡M3。SR-2在当年10月正式上市,标配PF 55mm f/1.8镜头的售价也是51,500日元,与同年5月面世的宾得K套机(套头55mm f/1.8)完全相同,针锋相对的意味很明显。除了55mm f/1.8外,与SR-2同期面世的还有100mm f/3.5和135mm f/2.8两支镜头。


黑色机身版的美能达SR-2,SR-2的很多设计细节都可以看到徕卡M3的影子

  美能达SR-2集成了快门转盘,而且凭借雄厚的相机生产经验,外形设计和工艺标准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推出后自然也受到了欢迎。美能达SR-2和宾得K的共同特点主要有1/1000秒的最高快门速度以及固定式五棱镜取景器,而且都没有闪灯热靴和景深预览功能。需要指出的是,SR-2并不会在曝光后自动全开光圈,而是通过卷片上弦后才会将镜头光圈全开(在后续机型上得到了完善),这一点稍逊宾得K。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从单反相机的技术实力来说,千代田还是稍逊一筹旭光学一筹。不过老厂毕竟实力雄厚,为了完善单反相机产品线,千代田从1958年开始,研发了超过40款的各种定焦和变焦镜头。

  与千代田非常相似,日本光学也是暂停了尼康SP的后继机型的研发,并将主要技术储备都转移到了新的单反相机开发上。在尼康SP推出之前,日本光学原打算旁轴和单反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但在登峰造极的尼康SP推出之后,日本光学发现在旁轴相机方面无论怎么努力,都超不过徕卡M3,欧美用户也有“日本旁轴相机做得再好,也只是徕卡或者康太时的替代品”的看法,因此日本光学决定,将日后新的尼康顶级机型定位于单镜头反光相机,并且具有反应快和高可靠性等特点,拥有丰富的镜头和各类附件,以满足所有摄影要求。当然,旁轴相机的开发并没有立即停止,只是后来单反相机卖得太好,没有必要在推出新的旁轴机型了。


尼康F从1959年推出到1974年停产,各类改款累计生产达862,000余台

  与千代田模仿徕卡M卡口设计不同,在镜头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日本光学决定按照自己的风格来行事。尼康S系列旁轴相机采用的是34mm内径的卡口,为了适应将来大口径镜头的开发需要,日本光学根据35mm胶片对角线长度(43.27mm)选择了44mm作为新的单反相机卡口内径,而且镜头安装时旋转方向也与其他家相反。这个卡口系统就是沿用至今的尼康F卡口,而采用F卡口的尼康F在1959年初登场。

  尼康F在相机,特别是单反相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恐怕用最经典、划时代、新纪元之类的词语都难以准确表述,作为日本光学第一台系统化设计的单反相机,尼康F还是第一台拥有100%视野率和第一台拥有马达卷片器(连拍速度可达4张/秒)单反相机,尼康F拥有反光镜锁、可更换取景器及对焦屏、刚发布就有包括21mm f/4、28mm f/3.5、35mm f/2.8、50mm f/2、105mm f/2.5和135mm f/3.5六支F卡口镜头和180mm f/2.5、250mm f/4及500mm f/5三支原S系列旁轴镜头可供使用,接着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各种附件,强大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各种摄影拍摄的需要。尼康F当年带50mm f/2镜头的售价为67,000日元,比尼康SP便宜很多,价格合理而又功能强大,自然吸引了无数专业摄影师的目光。

  尼康F从1959年推出到1974年停产,各类改款累计生产达862,000余台。单反相机的历史不仅由此改变,整个日本相机的形象也从此焕然一新。1959年也成为了德国相机与日本相机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以后,日本相机工业开始走上前台,成为世界的引领者。

  在前面花了那么大的篇幅讲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相机产业发展的欣欣向荣,却只字未提佳能,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日本各个工业门类开始大规模复苏,相机产业也是莺飞草长,速度之快以至于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很容易忽略一些细枝末节;另一方面,当时的佳能尽管已经是日本相机行业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这艘起航的巨轮已经显露出日后雄霸一方的端倪,但在单反相机发展初期的表现却并不那么耀眼,性能完善、做工精湛的尼康F的光芒完全掩盖了当年所有的其他单反相机。

  与其几乎同时间面世的佳能第一台单反相机Canonflex从历史地位来讲,确实无法与尼康F相提并论,在单反相机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也不及美能达SR-2和宾得AP。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佳能单反相机的故事从此正式翻开了第一页。


佳能第一款单镜头反光式相机Canonflex

  其实早在1950年代中期,佳能就开始了单反相机的研究。可能是受到宾得第一款单反Asahiflex和西德蔡司第一款单反Contaflex I的影响,佳能的第一款单反被命名为Canonflex。从Canonflex的身上不难发现很多这个1956年原型机的影子。


1956年的佳能新单反相机设计原型

  Canonflex也是按照高标准的全新单反系统理念开发的,采用了全新设计的被称为R的卡口系统,取景器设计也是“专业级”的可拆卸式,性能指标也不输竞争品牌,做工方面也是一贯的佳能高标准,含50mm f/1.8镜头的售价59,500日元也并不算贵,陆陆续续佳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R卡口镜头,但是Canonflex仅仅只生产了5个月的时间,产量也不到17,000台,这是为什么呢?


佳能Canonflex当年的广告

  我们仔细观察Canonflex的设计会发现,机顶左侧只有快门转盘和快门释放钮,而没有设计当时流行的卷片拨杆!原因是Canonflex考虑到新闻记者快速过片的需要,仍然采用了类似佳能顶级旁轴相机那样的方式——将卷片扳手设计在机身底部。虽然过片速度上可能有一定优势,但操作起来实在是不便,这显然是一大失误。而伴随R卡口具有的自动光圈功能,由于结构原因,无法对应收缩光圈的透过镜头(TTL)测光方式,因此在其他厂家在1960年就推出了具有TTL测光功能的单反机型后,Canonflex立刻陷入了窘境。而且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装上测光表后的佳能Canonflex

  尽管Canonflex的造型非常时髦,大体积的快门转盘手感很好,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快门锁定功能,机身正前方的滑槽设计对于使用测光表非常方便,但与尼康F相比,Canonflex没有100%视野率,没有可更换的聚焦屏,没有反光镜锁定和容易操作的景深预览功能,没有电动卷片器和大容量后备,镜头数量和规格也没有那么齐全(根本没有广角镜头)。


佳能Canonflex两个有特色的设计——机身底部的过片拨杆和圆型的自拍器

  这些我们今天看上去十分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让Canonflex很快被其他成功的单反机型和佳能P等自家著名旁轴机型的抢眼表现所淹没。佳能的单反相机也就是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匆匆启航的,等待它的未来也许是暗礁重重,也许是波澜壮阔,然而船上的人们不得而知,只能卯足了力气拼命向前。

  是什么原因让佳能没有在单反相机开发上倾注全力?为什么Canonflex问世时连一支广角镜头都没有?在竞争对手纷纷在单反相机上取得佳绩的时候,佳能又在关注些什么?请关注下一节——《天壤——单反的困局》。

  连载第十七节完
posted @ 2009-06-03 16:03  tiasys  阅读(7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