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曲线的绘制
假设现在有一个二分类问题,先引入两个概念:
- 真正例率(TPR):正例中预测为正例的比例
- 假正例率(FPR):反例中预测为正例的比例
再假设样本数为6,现在有一个分类器1,它对样本的分类结果如下表(按预测值从大到小排序)
ROC曲线的横轴为假正例率,纵轴为真正例率,范围都是[0,1],现在我们开始画图——根据从大到小遍历预测值,把当前的预测值当做阈值,计算FPR和TPR。
step1:选择阈值最大,即为1,正例中和反例中都没有预测值大于等于1的,所以FPR=TPR=0。
step2:根据上表,选择阈值为0.9,正例中有1个样本的预测值大于等于1,反例中有0个,所以,TPR=1/3,FPR=0。
step3:根据上表,选择阈值为0.8,正例中有2个样本的预测值大于等于1,反例中有0个,所以,TPR=2/3,FPR=0。
step4:根据上表,选择阈值为0.7,正例中有3个样本的预测值大于等于1,反例中有0个,所以,TPR=1,FPR=0。
step5:根据上表,选择阈值为0.3,正例中有3个样本的预测值大于等于1,反例中有1个,所以,TPR=1,FPR=1/3。
step6:根据上表,选择阈值为0.2,正例中有3个样本的预测值大于等于1,反例中有2个,所以,TPR=1,FPR=2/3。
step7:根据上表,选择阈值为0.1,正例中有3个样本的预测值大于等于1,反例中有3个,所以,TPR=1,FPR=1。
综上,我们得到下表:
描点连线,画出的图是下面这样什儿的
可以看出这个分类器还是很理想的。
假设现在又有一个分类器2,对同样一组样本,分类结果如下
根据上面描述的方法,画出ROC曲线如下
发现这个曲线的左上角比之前往右下角凹了一点。
emmmm,现在又来了一个分类器3,对同样一组样本,分类结果如下
不多说,直接画图——
哎?这个曲线比之前更“凹”了。
实际上,不用画出曲线,只是根据这3个分类器的分类结果,我们也能大概能分析出它们的性能:分类器1>分类器2>分类器3。
对分类器1的预测结果来说,所有的正例的预测值都在1这一侧,所有反例的预测值都在0那一侧,只要阈值取得合适,即阈值落在(0.3,0.7)内都可以。
再看分类器2的预测结果,出现了对反例的预测值(0.75)大于对正例的预测值了(0.7),所以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把这两类完全分开,所以反映在图上就是左上角凹了一点,但对大部分样本还是可以正确分类的。
再看分类器3的预测结果,这种不稳定性就更明显了,所以相比前两个的ROC曲线,凹得就更多了。
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得出,ROC下面的面积越大,分类器越好的结论了。当然还有严格的数学角度的分析,感兴趣的,了解一下。
下面附上画图用的matlab代码
clear; clc; % 分类器1 % label = [1,1,1,0,0,0]; % predict = [0.9,0.8,0.7,0.3,0.2,0.1]; % 分类器2 % label = [1,1,0,1,0,0]; % predict = [0.9,0.8,0.75,0.7,0.2,0.1]; % 分类器3 label = [1,0,0,1,1,0]; predict = [0.9,0.8,0.78,0.75,0.2,0.1]; TPR=[]; FPR=[]; numPositive = size(find(label==1),2); numNegative = size(find(label==0),2); postive = predict(find(label==1)); negative = predict(find(label==0)); for i=1:size(label,2)+1 if i==1 cur = 1; else cur = predict(i-1); end TPR(i) = size(find(postive>=cur),2)/numPositive; FPR(i) = size(find(negative>=cur),2)/numNegative; end plot(FPR,TPR,'k*-') axis([0 1 0 1]); xlabel('FPR') ylabel('T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