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让人抠脑壳的 LFU。

这是why哥的第 83 篇原创文章

让人抠脑壳的 LFU

前几天在某APP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讨论:

看到一个有点意思的评论:

LFU 是真的难,脑壳都给我抠疼了。

如果说 LRU 是 Easy 模式的话,那么把中间的字母从 R(Recently) 变成 F(Frequently),即 LFU ,那就是 hard 模式了。

你不认识 Frequently 没关系,毕竟这是一个英语专八的词汇,我这个英语八级半的选手教你:

所以 LFU 的全称是Least Frequently Used,最不经常使用策略。

很明显,强调的是使用频率。

而 LRU 算法的全称是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

强调的是时间。

当统计的维度从时间变成了频率之后,在算法实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个问题先按下不表,我先和之前写过的 LRU 算法进行一个对比。

LRU vs LFU

LRU 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数据在最近一段时间没有被访问到,那么在将来它被访问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当指定的空间已存满数据时,应当把最久没有被访问到的数据淘汰。

也就是淘汰数据的时候,只看数据在缓存里面待的时间长短这个维度。

而 LFU 在缓存满了,需要淘汰数据的时候,看的是数据的访问次数,被访问次数越多的,就越不容易被淘汰。

但是呢,有的数据的访问次数可能是相同的。

怎么处理呢?

如果访问次数相同,那么再考虑数据在缓存里面待的时间长短这个维度。

也就是说 LFU 算法,先看访问次数,如果次数一致,再看缓存时间。

给大家举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我们的缓存容量为 3,按照下列数据顺序进行访问:

如果按照 LRU 算法进行数据淘汰,那么十次访问的结果如下:

十次访问结束后,缓存中剩下的是 b,c,d 这三个元素。

你有没有觉得有一丝丝不对劲?

十次访问中元素 a 被访问了 5 次,结果最后元素 a 被淘汰了?

如果按照 LFU 算法,最后留在缓存中的三个元素应该是 b,c,a。

这样看来,LFU 比 LRU 更加合理,更加巴适。

假设,要我们实现一个 LFUCache:

class LFUCache {

    public LFUCache(int capacity) {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
}

那么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呢?

带你瞅一眼。

LFU 方案一 - 一个双向链表

如果在完全没有接触过 LFU 算法之前,让我硬想,我能想到的方案也只能是下面这样的:

因为既需要有频次,又需要有时间顺序。

我们就可以搞个链表,先按照频次排序,频次一样的,再按照时间排序。

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删除节点,所以为了效率,我们使用双向链表。

还是假设我们的缓存容量为 3,还是用刚刚那组数据进行演示。

我们把频次定义为 freq,那么前三次访问结束后,即这三个请求访问结束后:

链表里面应该是这样的:

三个元素的访问频次都是 1。

对于前三个元素来说,value=a 是频次相同的情况下,最久没有被访问到的元素,所以它就是 head 节点的下一个元素,随时等着被淘汰。

接着过来了 1 个 value=a 的请求:

当这个请求过来的时候,链表中的 value=a 的节点的频率(freq)就变成了2。

此时,它的频率最高,最不应该被淘汰。

因此,链表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接着连续来了 3 个 value=a 的请求:

此时的链表变化就集中在 value=a 这个节点的频率(freq)上:

接着,这个 b 请求过来了:

b 节点的 freq 从 1 变成了 2,节点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然后,c 请求过来:

你说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链表中的 c 当前的访问频率是 1,当这个 c 请求过来后,那么链表中的 c 的频率就会变成 2。

你说巧不巧,此时,value=b 节点的频率也是 2。

撞车了,那么你说,这个时候怎么办?

前面说了:频率一样的时候,看时间。

value=c 的节点是正在被访问的,所以要淘汰也应该淘汰之前被访问的 value=b 的节点。

此时的链表,就应该是这样的:

然后,最后一个请求过来了:

d 元素,之前没有在链表里面出现过,而此时链表的容量也满了。

该进行淘汰了。

于是把 head 的下一个节点(value=b)淘汰,并把 value=d 的节点插入:

最终,所有请求完毕。

留在缓存中的是 d,c,a 这三个元素。

整体的流程就是这样的:

当然,这里只是展示了链表的变化。

其实我们放的是 key-value 键值对。

所以应该还有一个 HashMap 来存储 key 和链表节点的映射关系。

这个简单,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我也就不展开来说了。

按照上面这个思路,你慢慢的写代码,应该是能写出来的。

上面这个双链表的方案,就是扣着脑壳硬想,大部分人能直接想到的方案。

面试官要的肯定是时间复杂度为 O(1) 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这个解决方案时间复杂度为 O(N)。

O(1) 解法

如果我们要拿出时间复杂度为 O(1) 的解法,我们就得细细的分析了,不能扣着脑壳硬想了。

先分析一下需求。

第一点:我们需要根据 key 查询其对应的 value。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用 HashMap 存储 key-value 键值对。

查询时间复杂度为 O(1),满足。

第二点:每当我们操作一个 key 的时候,不论是查询还是新增,都需要维护这个 key 的频次,记作 freq。

因为我们需要频繁的操作 key 对应的 freq,也就是得在时间复杂度为 O(1) 的情况下,获取到指定 key 的 freq。

来,请你大声的告诉我,用什么数据结构?

是不是还得再来一个 HashMap 存储 key 和 freq 的对应关系?

第三点:如果缓存里面放不下了,需要淘汰数据的时候,把 freq 最小的 key 删除掉。

注意啊,上面这句话:[把 freq 最小的 key 删除掉]。

freq 最小?

我们怎么知道哪个 key 的 freq 最小呢?

前面说了,有一个 HashMap 存储 key 和 freq 的对应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遍历这个 HashMap,来获取到 freq 最小的 key。

但是啊,朋友们,遍历出现了,那么时间复杂度还会是 O(1) 吗?

那怎么办呢?

注意啊,高潮来了,一学就废,一点就破。

我们可以搞个变量来记录这个最小的 freq 啊,记为 minFreq,不就行了?

现在我们有最小频次(minFreq)了,需要获取到这个最小频次对应的 key,时间复杂度得为 O(1)。

来,朋友,请你大声的告诉我,你又想起了什么数据结构?

是不是又想到了 HashMap?

好了,我们现在有三个 HashMap 了,给大家介绍一下:

  • 一个存储 key 和 value 的 HashMap,即HashMap<key,value>。
  • 一个存储 key 和 freq 的 HashMap,即HashMap<key,freq>。
  • 一个存储 freq 和 key 的 HashMap,即HashMap<freq,key>。

它们每个都是各司其职,目的都是为了时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我们可以把前两个 HashMap 合并一下。

我们弄一个对象,对象里面包含两个属性分别是value、freq。

假设这个对象叫做 Node,它就是这样的,频次默认为 1:

class Node {
    int value;
    int freq = 1;
    //构造函数省略
}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前面两个 HashMap ,替换为一个了,即 HashMap<key,Node>。

同理,我们可以在 Node 里面再加入一个 key 属性:

class Node {
    int key;
    int value;
    int freq = 1;
    //构造函数省略
}

因为 Node 里面包含了 key,所以可以把第三个 HashMap<freq,key> 替换为 HashMap<freq,Node>。

到这一步,我们还差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没有补全,就是下面这一个点。

第四点:可能有多个 key 具有相同的最小的 freq,此时移除这一批数据在缓存中待的时间最长的那个元素。

这个需求,我们需要通过 freq 查找 Node,那么操作的就是 HashMap<freq,Node> 这个哈希表。

上面说[多个 key 具有相同的最小的 freq],也就是说通过 minFreq ,是可以查询到多个 Node 的。

所以HashMap<freq,Node> 这个哈希表,应该是这样的:

HashMap<freq,集合>。

此时的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应该用什么集合来装这个 Node 对象呢?

不慌,我们先理一下这个集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首先,需要删除 Node 的时候。

因为这个集合里面装的是访问频次一样的数据,那么希望这批数据能有时序,这样可以快速的删除待的时间最久的 Node。

有时序,能快速查找删除待的时间最久的 key,你能想到什么数据结构?

这不就是双向链表吗?

然后,需要访问 Node 的时候。

一个 Node 被访问,那么它的频次必然就会加一。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假设最小访问频次就是 5,而 5 对应了 3 个 Node 对象。

此时,我要访问 value=b 的对象,那么该对象就会从 key=5 的 value 中移走。

然后频次加一,即 5+1=6。

加入到 key=6 的 value 集合中,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也就是说我们得支持任意 node 的快速删除。

我们可以针对上面的需求,自定义一个双向链表。

但是在 Java 集合类中,有一个满足上面说的有序且支持快速删除的条件的集合。

那就是 LinkedHashSet。

所以,HashMap<freq,集合>,就是HashMap<freq,LinkedHashSet>。

总结一下。

我们需要两个 HashMap,分别是 HashMap<key,Node> 和 HashMap<freq,LinkedHashSet>。

然后还需要维护一个最小访问频次,minFreq。

哦,对了,还得来一个参数记录缓存支持的最大容量,capacity。

没了。

有的小伙伴肯定要问了:你倒是给我一份代码啊?

这些分析出来了,代码自己慢慢就撸出来了。

思路清晰后再去写代码,就算面试的时候没有写出 bug free 的代码,也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了。

Dubbo 中的 LFU 算法

Dubbo 在 2.7.7 版本之后支持了 LFU 算法:

其源码的位置是:org.apache.dubbo.common.utils.LFUCache

代码不长,总共就 200 多行,和我们上面说的 LFU 实现起来还有点不一样。

你可以看到它甚至没有维护 minFreq。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打个断点调试一下很快就能分析出来作者的代码思路。

重要的是,我在看 Dubbo 的 LFU 算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 bug。

不是指这个 LFU 算法实现上的 bug,算法实现我看了是没有问题的。

bug 是 Dubbo 虽然加入了 LFU 缓存算法的实现,但是作为使用者,却不能使用。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带你瞅一眼。

源码里面告诉我这样配置一下就可以使用 lfu 的缓存策略:

但是,当我这样配置,发起调用之后,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当前请求的缓存策略确实是 lfu。

但是会抛出一个错误:

No such extension org.apache.dubbo.cache.CacheFactory by name lfu

没有 lfu 这个策略。

这不是玩我吗?

再看一下具体的原因。

org.apache.dubbo.common.extension.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Classes处只获取到了 4 个缓存策略,并没有我们想要的 LFU:

所以,在这里抛出了异常:

为什么没有找到我们想要的 LFU 呢?

那就的看你熟不熟悉 SPI 了。

在 SPI 文件中,确实没有 lfu 的配置:

这就是 bug。

所以怎么解决呢?

非常简单,加上就完事了。

害,一不小心又给 Dubbo 贡献了一行源码。

最后说一句(求关注)

才疏学浅,难免会有纰漏,如果你发现了错误的地方,可以在后台提出来,我对其加以修改。

感谢您的阅读,我坚持原创,十分欢迎并感谢您的关注。

我是 why,一个主要写代码,经常写文章,偶尔拍视频的程序猿。

posted @ 2021-01-12 12:35  why技术  阅读(1179)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