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一)

中国人哲学观

儒家、道家(相对于道教,道家哲学顺乎自然,道教却逆乎自然,老庄认为万物有生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道教却追求长生术)、佛学(相对于佛教),都不是宗教。

中国人不重视宗教,却从小习哲学(《三字经》)。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也很有中国的哲学味道,办丧事,道佛齐上阵,为了省钱,十字架也可行。想清末,西方传教士如态度谦卑点,何以激起义和团变。

宗教能助人得到超越现实的更高价值,哲学也可以,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

 

出世与入世

出世--释老师说,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老师说,身体就是灵魂的监狱。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入世--只谈道德价值,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探讨。

入世者认为出世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消极。

出世者认为入世过于实际,过于肤浅,像一个走错路的人,起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起得越远。

但中国哲学的追求两者的综合,宋时道学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它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所谓“内圣外王”。

 

哲学环境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农业为国之本。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无法挪动,所以“仁者静”。根据经济的特征,我们发展出家族制度,强调“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而儒家,强调的就是一种理想的家族制度。而“知者乐水”,讲的就是商业化的希腊,他们发展出的是城邦文化。

而中国人一直厚古薄今,实是因为远古的环境是中国农业政治的黄金时期,因为那时地广人稀,国之强弱,在于人之多少,不在地之宽广,国主不施仁政,老子换个地方扎营,所以国君都需要重视以施仁政圈民。等到后来人多地少了,土地就是农民的枷锁喽,自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民众任人宰割已。

 

诸子

周朝前期,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即学乃家学、官学,各种官员世袭相传。周末,天子失权,官吏散落民间,以传授知识为生,兴起百家:

儒家者流,出于乐士

墨家者流,出于游侠

道家者流,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出于辩者

阴阳家流,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法术之士。

 

posted @ 2008-08-14 11:40  Think  阅读(3724)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