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switch case

工作中从buff里截取了一个字符串,然后和配置文件中的字符串名字对比 ,如果一样,处理,不一样,elseif 再判断,再处理!

switch(){
case :

case :
......
}
先说语法,再说注意事项
switch的判断变量类型只能是字符型或者整型
请注意,只有这两种才可以switch后面紧跟的那个小括号里面 就是 要判断的变量名称
然后switch要求它后面的大括号完整,
不能不写case 后面加一个空格跟上条件
当然条件也只能是字符型或者整型,然后加上冒号,条件语句正式开始 ,
末了,不要忘记分号,然后每个case语句结束时不要忘记加上一个break;
至于原因稍后解释
在所有的判别情况都表述完之后 再加一个default:语句,
用法与case一样,但是注意的是default后面直接加:了,不需要再加判别条件,
default一定是加在所有的case语句最后的
switch选择结构执行的时候,从上往下寻找匹配,当寻找到第一个匹配条件后结束寻找,程序跳到该条件所对应的代码处执行,当执行完之后并不终止,而是继续执行下去,所以,在第一个匹配条件后的所有语句都会被执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一个break;的原因了,我们用break跳出当前switch语句来避免我们不希望的语句也被执行。default语句放在最后的原因也在这里了,default语句代表的意义是,无论如何(也就是说defautl是一个万能匹配)都会被执行的语句,如果是把它放到了非最后的位置了,那么它之下的所有语句都失去意义了,上面说过了,当得到第一个匹配之后就顺序执行了,default又是一个万能匹配,所有非case数据都会走 default下的执行语句,default不是必须的,但是我强烈建议每次都要写上,它处理所有你没有涉及到的情况之外的情况,可以避免漏掉某种可能……
常用的格式类型:
switch (控制表达式) {
case 常量表达式1: 语句列表1
case 常量表达式2: 语句列表2
...
default: 语句列表n
}
下边为网上搜的一个运行例子:

C/C++中
switch-case用法归纳
 
if语句处理两个分支,处理多个分支时需使用if-else-if结构,但如果分支较多,则嵌套的if语句层就越多,程序不但庞大而且理解也比较困难.深层嵌套的else-if语句往往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逻辑上却没有正确地反映程序员的意图。例如,错误的else-if匹配很容易被忽略。添加新的条件和逻辑关系,或者对语句做其他的修改,都很难保证正确性。因此,C/C++语言又提供了一个专门用于处理多分支结构的条件选择语句,称为switch语句,又称开关语句.它可以很方便地来实现深层嵌套的if/else逻辑。
 
使用switch语句直接处理多个分支(当然包括两个分支).其一般形式为:
 
switch(表达式)
case 常量表达式1:
语句1;
break;
 
case 常量表达式2:
语句2;
break;
 
……
case 常量表达式n:
语句n;
break;
 
default:
语句n+1;
break;
}
 
switch语句的执行流程是:首先计算switch后面圆括号中表达式的值,然后用此值依次与各个case的常量表达式比较,若圆括号中表达式的值与某个case后面的常量表达式的值相等,就执行此case后面的语句,执行后遇break语句就退出switch语句;若圆括号中表达式的值与所有case后面的常量表达式都不等,则执行default后面的语句n+1,然后退出switch语句,程序流程转向开关语句的下一个语句.
 
以上是switch-case的正规写法,default语句总是写在最后。但是,如果把default语句间在了case的中间,执行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测试了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情况,把结果简单罗列如下:
 
A. 每个语句中break齐整
switch(c)
{
case '1'
printf("1\n");
break;
default
printf("default\n");
break;
case '2':
printf("2\n");
break;
case '3':
printf("3\n");
break;
}
 
 
此种情况最为规整,default写在中间跟写在最后的效果一致。
 
B. default语句后没有break
switch(c)
{
case '1'
printf("1\n");
break;
default
printf("default\n");
// break;
case '2':
printf("2\n");
break;
case '3':
printf("3\n");
break;
}
此种情况下,输入分别为 1、 2、 3、 4,对应的输出分别为 1、 2 、3、 default 2(换行省略了,实际运行时有换行的);即此种情况下遵循A中的执行顺序和一般的标号规则。
 
C. 最后一个case没有break
switch(c)
{
case '1'
printf("1\n");
break;
default
printf("default\n");
break;
case '2':
printf("2\n");
break;
case '3':
printf("3\n");
// break;
}
此种情况下,输入分别为 1、 2、 3、 4,对应的输出分别为1、2、3、default.可见实际的运行效果并不等同于把default语句挪到最后的运行效果。否则,输入为3时,输出应该为 3 default.
 
D. default和最后一个case都没有break
switch(c)
{
case '1'
printf("1\n");
break;
default
printf("default\n");
// break;
case '2':
printf("2\n");
break;
case '3':
printf("3\n");
// break;
}
由上面A,B,C三种情况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出D这种情况的运行结果。当输入分别为 1、2、3、4时,输出为1、2、3、default 2. 结果与B的情况相同。

kafka中的一个switch case的使用例子:

void msg_consume(RdKafka::Message* message, void* opaque) {
    switch (message->err()) {
        case RdKafka::ERR__TIMED_OUT:
            break;
 
        case RdKafka::ERR_NO_ERROR:
                /* Real message */
            std::cout << "Read msg at offset " << message->offset() <<             std::endl;     if (message->key()) {
             std::cout << "Key: " << *message->key() << std::endl;
            }
         printf("%.*s\n",
         static_cast<int>(message->len()),
        static_cast<const char *>(message->payload()));
         break;
 
     case RdKafka::ERR__PARTITION_EOF:
         /* Last message */
         if (exit_eof) {
             run = false;
         }
        break;
 
     case RdKafka::ERR__UNKNOWN_TOPIC:
     case RdKafka::ERR__UNKNOWN_PARTITION:
         std::cerr << "Consume failed: " << message->errstr() << std::endl;
         run = false;
         break;
 
     default:
            /* Errors */
         std::cerr << "Consume failed: " << message->errstr() << std::endl;
         run = false;
     }
 }
                                                                

  



posted @ 2016-08-30 16:27  the_tops  阅读(17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