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a的原理介绍

常用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接口:

https://mp.weixin.qq.com/s/v5wijUi9WgcQlr6Xwc-Pvw

 

接口RoBERTa中文预训练模型:RoBERTa for Chinese:

https://mp.weixin.qq.com/s/K2zLEbWzDGtyOj7yceRdFQ

 


 

 

在XLNet全面超越Bert后没多久,Facebook提出了RoBERTa(a Robustly Optimized BERT Pretraining Approach)。再度在多个任务上达到SOTA。那么它到底改进了什么?它在模型层面没有改变Google的Bert,改变的只是预训练的方法

 
 

 

1. 静态Masking vs 动态Masking

原来Bert对每一个序列随机选择15%的Tokens替换成[MASK],为了消除与下游任务的不匹配,还对这15%的Tokens进行(1)80%的时间替换成[MASK];(2)10%的时间不变;(3)10%的时间替换成其他词。但整个训练过程,这15%的Tokens一旦被选择就不再改变,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随机选择了这15%的Tokens,之后的N个epoch里都不再改变了。这就叫做静态Masking。

而RoBERTa一开始把预训练的数据复制10份,每一份都随机选择15%的Tokens进行Masking,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有10种不同的mask方式。然后每份数据都训练N/10个epoch。这就相当于在这N个epoch的训练中,每个序列的被mask的tokens是会变化的。这就叫做动态Masking。

那么这样改变是否真的有效果?作者在只将静态Masking改成动态Masking,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做了实验,动态Masking确实能提高性能。

 
 

2. with NSP vs without NSP
原本的Bert为了捕捉句子之间的关系,使用了NSP任务进行预训练,就是输入一对句子A和B,判断这两个句子是否是连续的。在训练的数据中,50%的B是A的下一个句子,50%的B是随机抽取的。

而RoBERTa去除了NSP,而是每次输入连续的多个句子,直到最大长度512(可以跨文章)。这种训练方式叫做(FULL - SENTENCES),而原来的Bert每次只输入两个句子。实验表明在MNLI这种推断句子关系的任务上RoBERTa也能有更好性能。

 
 

3. 更大的mini-batch

原本的BERTbase 的batch size是256,训练1M个steps。RoBERTa的batch size为8k。为什么要用更大的batch size呢?(除了因为他们有钱玩得起外)作者借鉴了在机器翻译中,用更大的batch size配合更大学习率能提升模型优化速率和模型性能的现象,并且也用实验证明了确实Bert还能用更大的batch size。直接看图吧,不细说了。

 
 

4. 更多的数据,更长时间的训练

借鉴XLNet用了比Bert多10倍的数据,RoBERTa也用了更多的数据。性能确实再次彪升。当然,也需要配合更长时间的训练。

 
 

这一套下来,最终在GLUE, RACE, SQuAD上都达到了SOTA的性能。

posted @ 2020-07-21 10:31  TFknight  阅读(17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