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若不降服在圣经经文之下,那么把他赶走的最佳方式就是嘲笑他、蔑视他,因为他无法忍受被人瞧不起。——路德

  魔鬼。。。那骄傲的灵。。。无法忍受嘲讽。——托马斯·莫尔

 

魔鬼的诡计:

1、尽管他们发现了一切,却在所熟悉的事物近在眼前的时候,很难去相信那些不常见的事情。把日常琐事印在他心上,将之进行到底。

  不要试图用真科学来抵制基督信仰,这会鼓励他积极思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实。若一定要涉猎科学,就把他限制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里好了,不要让他偏离无价的“现实生活”。最好让他一点科学文献不读,就笼统地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切记,目的就是把他弄糊涂。

 

2、在他的失望上和兴致大减上下功夫。一个男孩在幼儿园里为《奥德赛故事集》而着迷,于是下定决心要开始学希腊文,这时他会失望。

  祂想让他们得到自由,因此,祂拒绝包办,祂把事情留给他们“亲自去做”。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但要记住,这也是我们的危险所在。 这种最初的枯燥乏味一旦成功度过,他们就不那么依赖于感觉,因此,引诱难度会大很多。

 

3、在家里要倾力构建出相互厌烦、事小脾气大的良好日常习惯。

管用招数:

1)让他的思想一致止于内在生活。

  鼓励他只看到自己思想洁净的那一面。引导他关注最艰深、最属灵的职责,从而使他对那些最起码的义务视而不见

2)毫无疑问。

  确保他为母亲的祷告全都很“属灵”,务必让他关心她的灵魂状况,却从不注意母亲身患其他病症。从某种程度上让他为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祷告,且让他假想的母亲与现实的差距拉大,使他在祷告中滋生的关心,永远不能改变他对真实生活中母亲的态度。

3)让他留意对方一些难以忍受的说话腔调和面部表情。

  他不喜欢的表情要提醒他有意去注意,并使他仪式到自己对此有多厌恶。让他认为母亲明知道这有多讨厌,却专门摆出这副样子来其他。千万别让他怀疑自己是否有一些说话腔调和面部表情同样让她恼火。

4)人若要泄愤,通常会说一些字面上温和的话,但用那样一种口气说出来,或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说出来。

  双重标准:让他要求母亲全按字面意思理解自己讲的话,同时,让他过度敏感揣摩母亲说话的预期,推敲她讲这些话的前因后果和他所疑心的背后动机。同时鼓励这个母亲也采取同样态度。

 

4、让他丝毫没有认真祷告的念头。

  最不济,也要让他认为身体姿势对祷告没有丝毫影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不再定睛于祂。让他一直关注自己的心,按着自己的意思,努力在心理制造出各种感觉(若他想求祂赐下仁爱,就让他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为自己牡蛎制造仁爱的感觉)。

  另一个精妙的武器,让他向自己想象中的祂祷告

 

5、要阻止人心归向仇敌,焦灼忧虑是绝佳的街垒路障。祂希望人们专注于他们现在做的事,我们要做的则是使他们不断猜想将来会有什么事发生在他们身上。

  让他把怨恨发泄到那些他天天都会碰面的人身上,却把爱心投射到要不可以的圈子里去,对他素未谋面的人充满爱心。

 

6、让他开始把爱国主义或和平主义当做是他信仰的一部分;接着让他在党派精神的影响下,将其视为信仰最重要的部分;然后,你可以暗地里持续不断地慢慢调教他,让他进入把宗教变成只是“崇高事业”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境界。这时,基督教义之所以有价值,主要是因为该教义可以为英国参战或和平主义做绝佳辩护。

  一旦让他把世界当做终极目标,把信仰看成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他就基本被掳掠了。

 

7、他们的肉体、激情和想象在不断变化中,因为身处时间之中就意味着不断变化。因此,他们要达到恒定境界的最短路径就是波浪式运动——上升到一个层次,然后跌落下来,反反复复地升下降,形成一连串的低潮和高潮。

  这种波动存在于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自己工作的兴趣,他对朋友的情谊,他肉身的欲望,全都上下起伏着。只要生活在地上,情绪和身体上的充沛活泼期就会与麻木贫乏期交替出现。

  人类波动起伏中的低潮期为所有的感官诱惑,特别是性诱惑,提供了绝佳机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人类在仇敌所禁止的时间、以禁止的方式或成都来享受祂所创造的快乐。

  把所有的快乐从自然状态转化为最不自然、最不可能联想到其创造者、愉悦程度最低的状态。公式就是让他们对一种不断递减的快乐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渴望。

  不要让知识进到他脑子里,不要让他知道波动定律,连一点疑心也不起。让他自以为皈依信仰时的那种最初的火热之情,本会持续到永远,并理应永远持续下去,让他猜想,当下的干枯同样也是一种恒常状态。

  如果他意志消沉,你可以引诱他陷入绝望,把他的注意力引到圣经经文里最恰当的段落上去,然后使他完全依靠意志力,不顾一切地努力恢复最初的火热;如果他盲目乐观,你可以向他担保一切安好,让他勉强接受自己灵性的低沉状态,然后让他逐渐安于现状,劝慰自己说毕竟现在还没那么低沉。

 

8、罪再小都没关系,只要它们的累积效应是把那个人从光中慢慢推入虚空就行。如果打牌能得到一个人的灵魂,那打牌就不比谋杀差到哪里去。通往地狱的那条最安全的路其实并不陡峭——它坡度缓和,地面平坦,没有急转弯,没有里程碑,也没有路标。

 

9、不要让他接触到真正的快乐。每个人的最深的喜好和冲动是祂当初给这个人的原材料,是起点。我们只要让他离开这些喜好和冲动,就可以夺得一些优势;哪怕在哪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也要用世界、习俗或者时尚的标准来取代这个人自己真正的好恶。

  不管他对悔改有多么重视,只要他不把这次悔改化成行动,就没有大碍。

 

10、自我贬低可以被用来引出对他人的贬低,因此也可以成为忧郁消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起点。

  要让他以为谦卑不是忘记自我,而是对自己才能和性格的某种评价(即一种较低的评价)

  要使千万的人以为,谦卑就是漂亮女人竭力相信自己丑陋,聪明男人力求把自己想成是傻瓜。使他们的心思没完没了地围着自我打转。

 

11、他可能对未来一无挂虑,不是因为他专注于现在,而是因为他税负自己相信,未来会是一帆风顺的。那这样反而对我们有利,因为它只会在虚幻的希望破灭之前,帮他把失望越堆越高,不耐烦也越积越多。如果情况相反,他知道那些可怕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开始祷告,祈求自己能具备各种品德来面对哪些事情,与此同时,因为只有现在才是一切责任、一切恩典、一切只是和一切快乐的所在,所以他使自己连于现在。

 

12、如果一个人固定去一个教会,其实对那教会并不完全满意。你想必知道,如果一个人去教会这毛病无法根治,那就该退而求其次,打发他在附近四处寻找“合适”他的教会,知道他成为一个教会的品尝师和鉴赏家为止。

 

13、你要让他相信“他的时间归他自己所有”,虽然这个想法如此荒唐。

  人既不能创造,也无法挽留时间的一分一秒。时间完全是白白地馈赠给他的;他若把时间看成是归自己所有的东西,那还不如把太阳月亮也当成是他的私有财产呢。

  普遍的占有感应该时时得到鼓励。

  现代人之所以在性方面对守贞有抵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相信身体归自己“所有”。

  从头到尾,最好笑的地方就是:“我的”这个词所表示的若是严格的独自占有之意,那人类其实无法把任何一样东西说成是“我的”。

 

14、重点就在于,首先要让一个人出于对祂心意的领会,对社会公正推崇备至,然后,就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之所以对基督教有很高的评价,是因为基督教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 而祂是绝不会容许自己被人利用的。 那些想要利用复兴信仰来建立一个好社会的人或国家,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他们没准还以为自己可以用通往天堂的梯子搭出一条捷径,直达最近的一家杂货店呢。 幸运的是,劝诱人类落入这个小圈套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就在今天,我读到一个基督徒作家写的一段话,其中,他推荐自己那种版本的基督教,理由是“只有这样一种信仰才能够超越旧文化的衰亡和新文明的诞生”。 你看出其中破绽了吗? “相信它,不是因为它是真理,而是因为某个其他的理由而相信。” 这就是诀窍所在。

 

15、你一定要教他把那些让他感到愉悦的圈子和让他觉得无聊的圈子之间的区别误以为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的区别。 一定要让他觉得(最好不要说出来)“我们基督徒是多么与众不同啊”;一定要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把“我们基督徒”定义为“我那一伙人”;一定要让他把“我那一伙人”用来指代“我有权结交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出于仁爱和谦卑而接纳我的人”。

 

16、语言学部队把仇敌主动的仁爱替换为被动的“无私”,再次取得绝佳效果。凭着这一点,你在一开始就可以教导一个人弃自己的利益不顾,不是因为别人得到这些利益后会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舍弃这些利益会让他显得很无私。

  如果每个人都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真正的意愿,大家就不会丧失理智,也能保持一团和气;恰恰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争,每个人都是在替对方说话,所以在冠冕堂皇或义正词严的“无私”遮掩下,他们根本无法察觉所有苦毒恼恨其实是由于自以为是和刚愎自用之心受到挫折,再加上过去十年间积累起来的恨意而产生的。

 

17、只要他还活着,时间就会成为你的盟友。 无论是得意或失意,中年时那种漫长、乏味、单调的岁月都是绝佳的作战环境。 要知道,这些受造物很难做到持之以恒。

  他们老是在克服慢性诱惑,却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击溃,于是陷入了静静的绝望(安静得几乎感觉不到痛苦了),我们在他们生活中创造出单调乏味,然后教会他们用无法言喻的哀怨去应付这种生活——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腐蚀消磨人类灵魂提供了绝妙机会。

  他们中年时若处于顺境,就对我们更为有利。 顺境把一个人紧紧地连于世界。 他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其实是世界在他心里有了一席之地。 他名望日渐显赫、交际圈日益广泛、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新鲜有趣的工作使他压力渐增,所有这一切让他在世间渐渐有了一种归属感,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你会注意到,和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更为贪生怕死。

  我们教他们把怕死说成是识时务、成熟或经验丰富。 经验渐渐成了一个很有用的字眼,因为我们教他们赋予这个词以独特的含义。经验是错觉之母----康德

 

18、在一切罪之中,唯有怯懦胆小是完全痛苦的——不敢期待未来,不敢感受现在,不敢回忆过去;仇恨则会带来些许快感。

  引出怯懦之心的危险在于,我们可能会让他们真正认识自我,进而厌弃自我,最终导致悔改和谦卑。

  他之所以相信并接受仇敌赦免了自己其他的罪,只是因为他还未充分意识到那些罪有多么邪恶——而对自己内心深处引以为耻的罪,他无法寻求宽恕,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宽恕。 但怕就怕你已经让他在仇敌的学校里学得过于深入,以致于他知道,绝望是一种罪,而且比任何一种引起绝望的罪都要严重。

    要记住,怯懦胆小的行为才是关键;害怕的情绪本身不是罪

 

19、适度的疲倦反而比完全精疲力竭更能滋生出暴躁脾气,这似乎说不通,但事实却正是如此。

  不要让他下定决心默默地忍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而是“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逆来顺受——然后让这段合理的时间短于考验可能要持续的时间。 不需要短太多;在痛苦的终结几乎就在眼前的时候(要是他们知道这个,就不会屈服了)使人缴械投降,是我们在攻击忍耐、仁爱和刚毅时的乐趣所在。